自尊,自我接纳,爱

马克.麦凯博士说:自尊与力求完美,避免犯错无关,自尊根植于自己无条件的接受,认清自己与生俱来的宝贵价值;阿德勒说: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露易丝.海说:爱自己,接受自己,找到生命的价值

所有的表述都在围绕接纳自己。只要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才会爱上自己,也就有了自尊。它不是自卑,也不是优越。只是认清自己的真正价值。

我们都要向孩子学习,他们对于自尊的理解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处在完全接纳的状态,没有比较,没有竞争,没有羡慕。对于孩子来说,车的好坏,房子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

在当下里和小朋友闹个矛盾,很快又会忘记。对于未知的好奇,勇于尝试。他们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完美而去做。只是为了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能够看到自身价值。

在成长中。有些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模糊。源于父母都希望拥有完美的孩子,有了这个前提,父母就会用自己认为完美的的方式去教育。除草时伤害到花;倒水时,打翻了杯子。总会被批评。甚至孩子在玩沙的时候,有的父母还在纠正孩子铲沙的方式。这就是在传达“你还差劲的信息。”

这些伤害孩子自尊的做法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反思,一天,一个周有多少次这样的行为。我们总在盯住缺点,而不是放大优点。这就让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成长的路上,这些批评都会被内化。内化之后,当再次不小心碰到花;不小心打翻杯子的时候,就会浮起埋怨自己的声音:“你真笨,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埋怨自己的本身都在伤害自尊。也会对他人的批评升起自我保护的辩解。为了避免犯错,会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有时候会完美的完成工作。但这些却是为了避免自己的不完美引起负面的评价。

当你想要追求完美的时候,已经是在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没有谁能成为完美的人,我们只能逐次接近“完美”,通过一个一个错的反馈变得越来越好。

那些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都是在不断反思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完美。曾国藩通过天天写札记修正自己;富兰克林每天把自己的行为和所列的道德规范做对比,并及时改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核心是致良知。他们都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才让自己不断接近“完美。”

那些内化到心里的“不完美”“做不好”“你真笨”的理念,会不停的伤害自尊。只有内心真正的接纳自己,才会消除对自己消极的评价。这需要不断的用积极的语言强化“我今天比昨天更爱自己;明天,我对自己的爱还会更多。”

只要当你真正爱上自己,才有了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勇气,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