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空间的大小决定生命的宽度
在现实的世界,大人为了生活忙碌着,孩子为了考试忙碌着。在未来,孩子成了大人,他们的孩子成了他们,又开始为工作忙碌,为考试忙碌,一代一代如此循环。
或许多年以后,回看现在的忙碌,已失去忙碌的意义。对于温饱已解决的人们,工作的忙碌只是为了外在的追求。学习的忙碌只为了考试,已偏离了学习的本质。
《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学?什么是习?学是行动的反射,不是晓得些说法,是学到自己行动中。习是学习的习,不是复习,而是练习。《尚书》说:学,效也。
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为圣人。如何做圣人,就是效仿他们。他们怎么说,我们怎么说,他们怎么做,我们怎么做。学习的目的是学以润身,修身精进。而现在只剩下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
一份好工作会认为更有价值,会认为坐在办公室的比打扫卫生的更有自我价值感。那么这些白领都应该自信满满,而打扫卫生更应该怨声载道,时时刻刻想逃离。
但事实上,从事的职业只与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少许联系。自我感觉良好不仅白领有,打扫卫生的也有。自我感觉不好双方也极其相似。
说明心理空间的大小,才能决定生命的宽度。比如,有的人因为一次挫折,就认为自己不行,一次约会被拒,就认为自己不擅长社交。或者习惯性的二元对立。这个世界不只有黑与白,还有灰。所以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犯错,不要一锤定音。
你的行为被很多人赞同,很开心。但因一个人的批评难以释怀。那么今天所有的赞同都没有这句批评深刻。
赞同时不骄傲,反对时不生气;表扬时不表现会出喜悦,批评时不表现出悲伤,以中庸的心态看待,内观自己,才是真正的学习。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看到,听到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以我们内心的呈现而呈现。赞同是符合他们内心的赞同,反对也是符合他们内心的反对。有人埋怨,有人批评源自对自己内心不满的外在投射。
所有的问题终将回归于内心。我们要用理解、接受、宽恕看待万物。理解不是内心对他的看法,而只是一个倾听者;接受只是接受事实的存在,而不做价值的批判,不需赞美,不需批评;宽恕不代表赞成,意味着不纠结过去,确保对自己的尊重。
自我的价值感需要内在上修行,而不是外在的追求。要用有限的生命,感知无限的知识,增加思想的宽度和深度,生命有了广阔和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