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棋局》:寒冬里值得你熬夜喝的心灵鸡汤
给你讲个真人真事。
阿莲是我在网上认识的朋友,半个月前给我发私信,说自己30岁了,网贷欠了十多万,身边的朋友借了个遍。她躲在简陋的合租屋不敢出门,不停问自己怎么办?
其实,该怎么办她很清楚,只不过缺少重新开始的动力。
最后我说的口干舌燥,没办法,就给她推荐了一部美剧《女王的棋局》。
我相信只要她认真看了这部剧,就会好起来。
你猜怎么着?现在的她,焕然一新,给我发了一张剪了短发的照片,很干练,还制定了还贷计划,认认真真上班。(我的自豪脸.JPEG)
我最初的自信,一半来自于阿莲自身,另一半来自《女王的棋局》。
咋说呢?
《女王的棋局》也火了一段时间了,在豆瓣上评分已经达到9.1的高分,有近16万人评价,93.1%的人给出了4星或五星的评价。最大的英文影视网站IMDB也给出了8.8的评分,而在烂番茄(美国一家影视消费者和影迷聚集地)上更是获得100%的新鲜度。
在我看来,《女王的棋局》之所以评价这么高,是它给当下那些陷入物质或精神危机的人带来了鼓励和安慰。
阿莲就是一个实例,下面我给你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德国,从孤儿院长大的国际象棋神童贝丝·哈蒙(由安雅·泰勒-乔伊饰演),因国际象棋天赋而出名,她希望成为世界国际象棋冠军,但同时也在陷入成瘾、偏执、艰难的人际关系。
故事是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九岁的贝丝·哈蒙,妈妈因为车祸去世,她在 “梅休因之家”孤儿院遇到比她大几岁,活泼友善的乔琳(莫塞斯·英格拉饰演)、孤儿院院长(克里斯汀·塞德尔饰演)、孤儿院的校工薛波先生(比尔·坎普饰演),而薛波先生正是贝丝国际象棋的启蒙老师。
“梅休因之家”每天会发镇静剂给院童服用,贝丝也渐渐的对镇静剂上瘾。
几年后,惠特利夫妇收养了贝丝·哈蒙。贝丝进入了新家,在没有国际象棋比赛经验下,参加了国际象棋的比赛,多次获胜,开始受到注意,也和一些参与比赛的棋手成为朋友,例如以前的肯塔基州冠军戈提克、天才棋手班尼以及初恋男友汤斯,但输给苏俄的国际象棋冠军。
然后,为了生活,贝丝继续参与比赛,她依靠比赛的奖金过活,但对酒以及药的依赖却越来越深,其生活开始失控。最后贝丝·哈蒙终于在一场重要比赛中打败了苏俄的国际象棋冠军,她也在这次比赛中用“后翼弃兵”来开局。
这里给你解释一下,“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里的专业术语,意思是故意牺牲自己的棋子“兵”,从而达成棋局上的主动优势,实为先舍后得的一种策略,你可以理解为中国的”舍得“精神,这也是该剧的另一个名字。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贝丝的成长就像在游戏里的升级打怪,从新手村开始,先是学习技能,打下装备成为青铜,然后过关斩将,终成王者,而且是为女性玩家,看着就爽。
也因此,“爽剧”是这部剧的一个标签,有网友对此持批评态度,但我认为这种爽是正面的。
它绝对不是“某点”网络小说“金手指”的爽,什么重生后拥有超过前人几十年的知识,什么穿越后拥有无敌系统加持,然后扮猪吃老虎,骗鬼呢!
《女王的棋局》不同,女主成长是曲折的,她的悲惨童年经历,即便她走上了人生巅峰,依然折磨着她。但是她不服输,就是要当第一,成为冠军。
她给无数陷入困境的人以鼓励和慰藉,我看过羊城晚报的评论说的就很对,
给你贴出来看看:
《后翼弃兵》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剧情。这是一部大女主的爽剧,但它给观众的“爽点”却是完全反套路的,光是反套路是不够的,《后翼弃兵》不但做到了“破”,更做到了“立”。
一方面,它并没有回避真实历史中女性面临的艰辛,没有刻意营造对立的戏剧冲突,没有做作的“先抑后扬”,取而代之的是将主角乃至女性的困境,呈现在各种细节之中,它们看似微小却如空气般无处不在,没那么锋利却如钝刀一般让人难受,可谓以小见大。
另一方面,哈蒙在棋枰上过关斩将不断攀高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段个人心灵的成长史,该剧将这两条线细密地交织在一起,剧情线如丝般润滑,这也成了观众“爽点”的一大来源 。(《羊城晚报》评)
回到开头的阿莲的故事,我好奇问过她,看完《女王的棋局》什么感受,她说,”跟女主相比,我太矫情了,这碗鸡汤我喝了!“
是的,矫情,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通病,已经走上社会的你,一定听过还没毕业的大学生,抱怨学习压力大,就业面临失业。呵呵......
还有,全世界因为新冠病毒陷入恐慌,你也受到了影响、很焦虑。但是,跟贝丝相比,就好很多了。
我还记得《女王的棋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养母猝然离世后,养父恬不知耻地现身索要房子。此时贝丝已经靠比赛有了一大笔积蓄,她坐姿笔挺,直视养父的眼睛,告诉他:“母亲不可悲,她只是被困住了,你才是可悲的人。”
我擅自改编,送给陷入危机的你:你只是暂时被困住了。
最后,敲黑板!
《女王的棋局》是这寒冬里,值得你熬夜喝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