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错了吗?

预防针:下面只是作者的个人浅见,不当之处,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每每遇到两强相争,一方付出极大努力攻击另一方,总会有这样的言论,某某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本文不想谈论到底是谁在砸自己的脚,只想分享一下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一样的解读。

目前,市面上普遍的观点就是只有蠢货才会干“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儿,似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绝对错误的事情,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对此本文的答案是否定的,窃以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一定就是一个坏的策略。

考虑某件事或者某个决策,一般有两个点肯定会被提到:要付出什么、会收获什么。对于那些认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蠢事的人,不能简单的认为他们说的不对,因为从成本角度来看,为了干掉1000,而损失800,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相较于不确定的未来收获,普通人对口袋里已有的钱更敏感,因此普通人在本能上就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选择。这种结论的得出主要源于他们在思考的时候偏重于“当前要付出的代价”,而较少关注“未来的收成”。如果思考的时候偏重于“未来的收成”,那么结论可能就大相径庭了。试想,要是因为损失800,换来未来更可观的收益,那么损失800还值得惋惜么?

设想这样一个模型:某个行业只有两个主要玩家,其中A有100万资本,B为后起之秀有40万资本,而且B目前发展得非常好,大有将A取而代之之势。这里的资本是一个泛概念,你可以理解为金钱、资源、人口、技术等。目前A和B这两个玩家技术上相差无几,但是B在某项上稍稍领先。如果A不做些行动,B迟早超越A,A将必死无疑。如果你是A,你会怎么做?在技术等各方面都是明牌的情况下,“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因为A有100万资本,B只有50万资本,以800:1000的战损比把对方杀干净,A还有60万资本。由于干掉了最大的对手,基本上垄断了这个行业,假以时日恢复往日百万资本易如反掌,但再也没有40万的竞争对手可以威胁自己了。更有甚者,在生死存亡之际,即便是1:1的战损比,都是值得的。

现实世界也不乏这样的案例。经典的比如李一男的 港湾网络 VS 华为,李一男出自于华为,并且是华为的传奇人物 其1993年毕业后就加入了华为,两天时间升任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与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就坐上了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宝座。2000年离职创办港湾网络(下面简称港湾),刚开始港湾和华为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没过多久两者就成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曾有华为员工回忆,在山东一家国际中学局域网项目上,港湾报价60万元,结果华为听到消息,插进来,报出20万元的超低价。港湾只好降到40万元,承包方念及往日的合作关系,准备以这个价格接受港湾的设备。可是,华为代表向承包方老总哭诉:“只要让我们接,这个单子白送也可以,如果我连白送都送不出去,回去恐怕主任都要被撤职了!”结果,承包方自然选择了实力更强、价格更低的华为。

2004年起,为了进一步打击港湾,华为成立了一个叫做“打港办”的机构。“打港办”专门负责研究港湾的行动,然后进行相应的打击。之前,对那些百万元的小单子,华为基本不关注,可现在,只要港湾参与竞标,华为就势在必得,甚至对客户采用零价格送设备的残酷手段。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较著名的还有华为VS中兴,中联重科VS三一重工,阿里VS京东,快的VS滴滴等等。只不过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现实世界,论及生死,就没有优雅可言,为了能活下去,还有什么是不值得的呢?

在指挥员能力相近、士兵素质差不多、装备相同的情况下,战争的结果就是拼人数的多寡了。

如果只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能换来再统治100年,又有什么是不值得的呢?

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世界可能会大不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