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无法建立规则意识?那是因为你没有做到这一步

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分以下几种:
一、以为家里的规则和工作规则是一回事,而在家中有意使用权力规则;
二、知道两者不一样,但不懂家的规则;
三、彻底抛弃家的规则;
四、习惯了权力规则,在家中放不下,就像是权力强迫症。

——《为何家会伤人》

知乎大V萌芽曾经分享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那会儿 Joshua 三岁多,我给他引入了iPad,也想借此让孩子接触一些新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引入一些自我管理的渗透,最简单的,便是时间管理。

那段时间我和 Joshua 约定的是,每次只能玩10分钟,时间到了,就要把 iPad给回我。

但是每次到了收 iPad ,就是彼此拉锯战的时刻。很明显,那会儿的孩子一点都不愿意把 iPad给我,每次都问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再玩多一会儿?”

一开始,我总是告诉他:“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当初我们给 iPad 的时候就约定了10分钟,所以时间到了我们就得把 iPad 收起来呢。”

每次我都是这样告诉 Joshua,孩子都百般不情愿,还是会把 iPad 给到我手里。

如果 Joshua 情绪状态不好,我也会安抚他,告诉他,“我知道 iPad 收起来,让你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我会在这里陪你的。”

就这样子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以为规则意识在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有一天,正专心投入到游戏中的 Joshua 因为我“温柔而坚定”的说辞嚎啕大哭。

他大哭着问我:“妈妈,可你明知道我就差最后一步,这个游戏我就攻关了,你为什么不能看到我正在做什么呢?我知道时间到了,但是为什么你就不能多让我玩一会?我很不开心啊!”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孩子一直扮演着懂事听话的角色,直到最后一次的反抗。

我们常说“无规则不成方圆”,规则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这个故事中,这个规则,完完全全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首先,这个“只能玩十分钟”的规则是由这位妈妈单方面制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既没有询问孩子的意见,也没有获得孩子的同意。

其次,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并不能理解10分钟的概念,他并不清楚10分钟到底有多长,也不知道这个规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委屈的孩子,却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遵守着这样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儿童教育学有这样一种说法: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复印件出现问题时,要在原件上找原因。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然而,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时,只知道要求孩子做一个“懂规矩,守规矩”的人,却不懂得自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规则是什么?规则是全体人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很简单的一个解释,如果我们仔细去品味的话,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全体人共同遵守

而恰恰很多时候,父母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法官”,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而不是平等的共同遵守者。

他们告诉孩子不要玩手机,自己却沉迷在网络世界里。

他们告诉孩子“食不言”,自己却在餐桌上和朋友侃侃而谈。

他们告诉孩子坐姿要端正,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他们告诉孩子不能随便发脾气,自己却在不顺心的时候对家人大吼大叫。

……

我们设想下,如果在办公室,已经明确的规定了不能抽烟,可你的上司总是在办公室里抽烟,你会不会有不满?

不满的原因就在于,你知道这是一个不平等的规则,这是一个权力方可以肆意改变的规则。

再回想到孩子,孩子可能无法理解权力,但他心里会一直有疑问:为什么这个规则只是针对于我一个人的呢?

为什么父母可以不遵守规则,我却一定要遵守呢?

这样的规则,是不是就是一种变相的“人为控制”呢?

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曾经说:

“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给孩子建立规则,说到底还是帮TA建立对规则意识的认知。

既然是在建立认知,一个前提条件自然是,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语和逻辑,去跟TA介绍规则。

更重要的是,建立规则还是一个平等交流、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

那么,父母要如何建立规则并和孩子约定实施呢?

01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

首先,孩子要对规则具有“认同感”,要让孩子明白,制定规则于他的意义是什么,他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权作为引导。这里有限的选择权是既引导孩子他在当下应当做什么,又给孩子选择的空间,从而让他们感觉这虽然是当下需要面对和遵守的规则,但是是自己决定的。

例如在开篇的故事中,妈妈可以询问孩子“你觉得看iPad多长时间比较合适?”“你觉得我们约定几点睡觉好?”

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借助沙漏、倒计时器等工作让孩子理解时间的长度,从而有个较为准确的判断。

当然,肯定有孩子会有疑问:“为什么看iPad得有限定的时间呢”?

这个时候可以用绘本,或是视频,和孩子仔细解释什么是用眼习惯,什么是合理距离。比如从眼睛瞳孔远视到近视的成因,坐姿不合理对身体的伤害等。

02

协助孩子执行规则

在刚开始建立好规则的时候,孩子一般很开心,有的能坚持一个星期,相信我,这已经是很棒的状态了。通常可能几天,甚至第二天这个规则就全然不存在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温柔且坚定的,一遍,一遍,又一遍,重复给孩子们。

千万不要说“我三天前刚说了这个事,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协助孩子执行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耐心,和对孩子合情合理的期待,比如要清晰的认识到小孩子的规则意识本来就需要日积月累来培养的,不要奢望你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孩子铭记一生。

劳拉・马卡姆在《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中说:

只要父母耐心的杯子永远是满的,确保有足够的快乐和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孩子就喜欢与我们相处,就会变得更加愿意配合。

规则的建立本来就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这就是孩子内化规则的过程。

成人是孩子成长的软环境,只有当我们自己时刻清晰规则、遵守规则并且有规则意识时,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让孩子真正遵守规则。

孩子对于规则的认知是有个过程的,认识规则后,他们需要使用规则、反复练习、最终内化规则,形成规则意识。

在建立规则的时候,父母要问自己这些问题:

1、这个规则我们自己在遵守吗?

2、这个规则是我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遵守的吗?

3、如果以上两点答案是否定,那为什么我却要求孩子呢?

在教育中,无数的育儿专家会告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但父母往往都会忽视,这是因为约束自己的孩子比约束自己简单多了。

例如父母不喜欢看书,但他们会要求孩子看书,而且会摆出说教的姿态告诉孩子看书的重要性。

于是就会有这样的一幕,孩子在房间里看书,父母在客厅里玩手机。

于是孩子就会想:看书既然那么重要,为什么父母不看呢?

当孩子发现,规则有弹性,规则有变化,规则父母都不执行,规则就是为了约束他一个人制定的,那他们为什么要遵守?

在孩子没有遵守规则的时候,父母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这个规则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父母有没有明确的告知孩子,如果没有,那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帮助她认识规则,建立规则意识。

2、如果已经告诉过了,那就说明孩子现在正在练习使用规则,只不过行为还没有成熟

3、孩子内化规则的过程中,要“对事不对人”。如果一味的说“你怎么这么不乖不听话”,并不能帮助孩子明白规则是什么,只有不断地提醒她“规则是什么,她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掌握规则。

“言传身教”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只有当我们可以时刻有这个察觉,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法官”,真正做到规则清明,才能让规则真正落实到孩子身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理论里说:

认为孩子2~7岁为前运算阶段,在该阶段,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理解事物的方式与自己是一样的,认为世界围绕他转。所以,他们在理解规则时,以自我为出发点,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场思考问题。

到了7~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才能够理解规则和原则,但在实际生活照也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

所以在规则实施过程中,孩子出现不遵守的情况,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去关注孩子规则遵守的情况,及时给出正反馈,来强化孩子的行为。

还是开篇的那个故事,妈妈在调整自己的规则之后,积极关注孩子的规则行为,并及时给出了正向的反馈。

孩子坚持坐姿了3分钟,我都会鼓励他说,“Joshua,你想要玩iPad的时候保持了很标准的坐姿,真好。你保护了你的眼睛和身体。”

Eric把iPad拿到充电器上充电,我也会和他说,“你玩了iPad后就拿去充电,我想iPad一定很开心的,真谢谢你让它没有饿肚子。”

所以在当这个规则执行了一年以后,妈妈能确切的从中看到孩子的变化,孩子能够意识到规则对自己自身的积极影响,这些都是规则的内化。

爱和教育是相互的。父母造就了孩子的诞生,孩子则成就了父母的成长。

育儿即是育己,陪伴孩子学习玩乐的时光,也是父母收获成长的时光。孩子在长大,父母在成熟。

孩子的纯真、无私帮助了父母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和自私。孩子的心灵成长也在帮助父母不断地完成自我救赎和自我超越。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陪伴、沟通、相互尊重,各自成就。

一味的溺爱,
只会助长孩子的自私与任性;
一味的约束,
又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只有既给孩子充分的爱和温暖,
又给孩子足够的规则意识,
让孩子讲道理、懂克制,
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育

👉前女记者为爱远嫁西藏却遭家暴:人呐,不能一直活在梦里!
👉潘粤明连续八年发表情为儿子庆生:我该要怎么爱你?我亲爱的孩子
👉从赵英俊逝世看亲子教育:这些话,你为什么不敢对孩子说?
👉16岁女儿深夜跳楼,妈妈找到凶手后彻底崩溃:放弃自我的爱,是对孩子最深的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