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304:生命课堂2
304.生命课堂2
对于孩子所完成的作业,所做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才能让孩子有自信,有动力呢?
一个孩子自已原创了一首诗,他满怀期待的把诗给妈妈看,妈妈评价是精彩极了,孩子受到了极大鼓舞,显得得意洋洋;而他把这首诗给爸爸欣赏时,爸爸却说这诗糟糕透了,孩子顿时心灰意冷,失声痛哭。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这个孩子之所以把自已的诗给父母看,目的很简单,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赏识。母亲的评价让他欣若狂,而父亲的评价却打击到了他刚刚收获的自信。也许有人说,父亲这样的评价是严厉要求,是希望孩子戒骄戒躁,不要得意忘形。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说得通,严师出高徒嘛。但是,想一想,我们准备在同事面前展示一下唱歌,结果别人就在旁边说风凉话,请问我们还有心情去表演不,即使上台,也有两种心态,一是要证明自已,努力要唱好,让那些说风凉话的人无话可说;另一种是没有了底气,发挥更加有失水准,以致于心里有了阴影,以后再也不愿意在人前唱歌。我们成人都是如此,何况是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如果我们多鼓励,结果会怎样?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爱因斯坦和小板凳的故事,传统的认为,这个故事表明了爱因斯坦做事力求完美,即使再糟糕,也要坚持做下去,终会实现自已的光荣与梦想。但我们也会到不同的解读,爱因斯坦动手能力差,被老师和同学嘲笑,于是他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只会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当然因为一直在思考,成为了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想一想,我们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我们最希望得到学生的肯定,这让自已每一堂课都会努力做得很好,让喜欢自已的学生不失望。我们的工作,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这样会感觉到事业有奔头,人生有目标。我们的工作,也希望得到亲人的支持和赏识,让自已能轻松去面对工作,而不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复杂手忙脚乱。
训斥只会压抑心灵,只有赏识、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的表现多正面赏识和激励,点燃孩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引路人,也要紧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让正道之光在孩子身上熠熠生辉,让孩子找到自已人生的方向。
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所以孩子在学习和行为表现上会参差不齐,我们对待学生,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异,实施差异教育。学校设置的奖项,不要只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而是要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开花。
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文化成绩表彰分三类:新三好学生、文明学生、进步学生。新三好学生要求成绩优秀,表现优秀。文明学生,成绩中等,表现可圈可点。进步学生,是鼓励那些后进学生不断进步。我们表彰学生时,会请家长到学校一起参加并上台领奖,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看起来很小的一个举动,会让孩子和父母觉得是莫大的光荣,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其他有:寒暑假读书观影征文,既让学生受到启迪,又让写作有特长的孩子得到表彰;我们有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足球赛(县足球运动会二、三等奖)、排球赛、软式曲棍球(就在七月底,我校U12级西南区比赛获得冠军)、乒乓球赛、运动会、艺术节(我们的校歌获得成都市金奖,我们的舞蹈人是唯一一个农村学校参加县艺术节表演的节目)、英语节、语文节、科技节(我校获得县首届科技创新县长奖)……我们给孩子充分展示自已的舞台,让有特长的孩子在这个舞台上闪光。也许,有的孩子成绩不行,但这不妨碍他在学校里找到自信。而且这些自信也会促进他在成绩上的努力!
虽然我们身处农村,但是我们还是开设了劳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当中去。其实,我们已经发现,现在大部分农村家庭条件越来越好,长辈年轻时吃多了苦,现在条件好了,却舍不得孩子再吃苦,把农村孩子当成富二代来看待,让这些孩子变得骄横,开始也成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开始浪费粮食,看着潲水桶里的饭菜,真的很痛心。只有让他实际劳动,才知道从种子到米饭,要经过多少工序?光盘行动,要从小抓起哦!
生命教育,就是让不同特长的人得到相应的发展,让其在自已生命历程中,找到自已的闪光点和自信,努力成长为最好的自已。
有人就会问,突出特长,是不是就不管其他了?有人开玩笑说,让姚明去游泳,让孙杨去打篮球,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其实生命教育就是扬长教育,但是在扬长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就拿体育生来说,除体育成绩优秀之外,文化课也要过关,才能上大学,只有特尖才可能破格录取。我们也看看少年读大学的情况,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是天才,但是有个别在其他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结果高分低能,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最后能出科研成果的人也不多。最近在某视频平台上也看到一个优秀的舞蹈教练,无人嫁给他,生活无法自理,都是家长轮流照顾他的生活。这是不是一种人生的悲哀呢?
所以,生命课堂是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这基础上突出扬长教育,赏识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已成为最好的自已。
虽然我是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但我不否定应试教育的成就,也感谢我经历那个年代(八九十年代)的应试教育,没有片面的追求分数,让我快乐健康的成长。我一直记得那个时代我读初中,很多时候都在逃课,但是老师从来不会追究我,甚至有一次期末考试,我在学校外面赶集,忘记了考试,老师还是根据我平时的表现,给了我一个优秀。这让我坚信,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会激发学生去做得更好!
(2021年8月2日下午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