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细雨访梅湖
在南昌,八大山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文符号。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44年(公元1626-1705),享年八十岁。他本名朱耷,僧名个山、传启 ,别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屈的态度出家为僧,后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郊,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书法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亦工篆刻。其诗文多为幽涩古雅。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形似“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 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突兀怪异的变形画来表现。
八大山人纪念馆坐落在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南昌南郊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内,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到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东晋年间许逊治水至此,始倡道教“净明派”,并建“太极观”,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观”。宋至和二年复易名“天宁观”、至清顺治十八年,36岁的八大山人想“觅一个自在场头”,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赏识这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后易“圃”为“谱”。
梅湖景区入口一对石狮异常威猛,两边亭台楼阁延绵重叠,进入内部却是景德镇陶瓷展销点,应是游客购物中心吧。过了购物中心,两侧湖泊相对,然而时值冬季枯水期,湖中裸露出大片的洲渚,荒草萋萋,湖边淤泥里几部挖掘机闲置在风中,看样子景区正在建设中。偌大梅湖景区并无几个人影,在冷雨斜风中显得异常冷清。冒着清寒沿着湖岸闲步,看着湖对岸一片长廊掩映树木丛中,过小桥,果然是一条古香古色的中国传统游廊,一边挨着低缓的山丘,一边沿着堰塞的湖塘,逶迤曲折,不见尽头。
有游廊遮蔽风雨,得以漫步徐行,观赏园区景致。颇为惊喜的是,游廊虽然蛛丝尘埃遍布,看似有些残旧失修疏于管理,两侧风光却甚是幽雅。行数十步,山丘一侧忽然出现一大片嫩黄的梅花,纤细的梅蕊累累枝头,既娇妍又柔弱,既蓬勃又清雅,在这迷蒙的冬雨里,确实是一个惊艳的邂逅了。继续前行,红叶、红梅、修竹……在回廊曲径四周交织遍布,更有亭阁假山雕窗池台错落点缀,孤寂而清幽,荒僻却凄美,犹如八大山人的际遇,是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
在这十里长廊徜徉,清冷而寂静。穿出这幽冷的境地,未能继续寻觅探访湖心里八大山人的纪念馆,或者在下个风和日丽的时节,我会重新来梅湖探访。
梅湖景区入口处的亭台水榭,野水池塘
阴雨霏霏,枯水的梅湖异常清冷孤寂。
梅花、红叶,十里游廊里最美的邂逅
亭台曲径,假山门洞,尽得古典园林之雅趣
八大山人纪念馆,后会有期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