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浒:祭灶旧俗漫谈
原创 何浒 文史知识 2021-02-04
.
祭灶,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旧俗,早在先秦它就被列为重要的祭礼——“五祀”之一。所谓“五祀”,即春季祀户、夏季把灶、中央土(夏秋之交)祀中霤(中堂)、秋季祀门、冬季祀行(见《礼记·月令》)。“五祀”都很隆重,也很复杂。以祀灶为例,要设神主,以丰盛的酒食为祭品,还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代神受祭的人)。实际上带有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在上古,受人崇拜之物或自然现象,往往被人格化,成为神。灶神,在民间叫做“灶王爷”。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至于灶神究竟是谁,历来说法不一。《礼记·月令》中把炎帝、祝融说成是祭灶的主神。后来又有许多另外的说法,最为流行的是张单之说。
道教对灶神的解释则采用了张奎《经说》的说法:“道言,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知其由……天尊曰:‘唯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之七元使者,又为五帝之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这里的灶君竟是一位女神。只是在文中未指明她姓甚名谁,但我们从中知道了她的职权所在,还得知她的两个尊号“九天东厨司命九天元皇灶君感应天尊”,又叫“南天护福星君利济真卿东厨司命万化天尊“。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灶神像中还有“灶神奶奶”像的缘由。
道教祭灶之说,主要采用了西汉方士李少君的说法。《史记·武帝本纪》说:“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皆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二是天子始亲祠灶。”方士本是道教的源头之一,道教祭灶,也是和道教与方士的结合及方士们入海求仙分不开的。
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不同的说法。据《礼记·月令》记载:“孟夏之月……其祀灶。”这大概是中国的古礼,也是我国有关祭灶日子的最早记载。
道教的说法与此大致相同。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孟夏可以祀灶,灶神每月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日)上天言人罪状,大者夺纪,小者夺算。”即大罪要被减寿三百天,小罪则减寿一百天。孟夏即四月,可见古时祭灶在四月。
又据道教的要籍《玉匣记》记载,灶王爷的生日是阴历八月初三。道教中在八月初三日,也要举行一次祭祀大典。大做道场,奉经设供。所奉诵的经典一般叫做《灶王经》,全称是《太上灵宝补灶王妙经》。在我国明、清时期,此经最为流行,俗说:“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浸。”足以说明人们对他的重视。
然而,后来则逐步演变,把灶神每月上天一次改为每年上天一次,祭灶的时间也变为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神也不仅仅是奏报罪状,他还要兼说善行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家里守着一位监护神,不能不怕他上天告状,因而在祭灶这一天不论大户小户、不分贫富贵贱,家家都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设供祭灶。设祭之前,首先将墙上的旧神像揭下来,在香炉前焚化,表示灶神上天了,然后张贴新的灶神和“灶神奶奶”的神像。神像旁还要贴上千篇一律的新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人们对灶神的祈祷。设祭之后,全家来参加祭礼,由长子撤香、送酒,为灶神坐骑撒马料,由灶台一直撒到厨房门口的小路上。通常祭灶的供品中,主要是糖瓜,还有一盘煮鸡蛋。据说糖瓜是取其甜的意思,灶神吃了它,上天以后,就不说人们的坏话了。煮鸡蛋是黄鼠狼和狐狸之类所喜爱吃的东西,而它们是灶神的部从下属,经常作祟,所以祭灶的同时,也要祭祭它们。这一天的祭祀活动,也叫“送灶”,即送灶神上天。几天后,灶神要回来了,还要简单地再祭祀一次,叫“接灶”,至此,整个祭灶活动,就算完成了。
祭灶在江浙一带,又叫“过小年”,即在腊月二十四日,家家一定要扫尘,表示旧的一年就要结束了,要迎接新的一年。但也有人以冬至这一天为过小年,或以腊月二十六日为过小年。在此姑且存疑。
同时,民间还有一个习惯,到了腊月二十四日,家塾里的先生照例都要回家过年,一直要到第二年正月十五日才回来。
由上所述,所谓祭灶,最初是一种原始宗教性的活动。但在阶级社会,它必然是剥削阶级欺骗、麻痹人民的工具。从后来对祭灶的过程,以及灶王爷本身的种种荒诞不经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习俗所带有的深刻的阶级烙印。如以甜食去封“灶王爷”的嘴,不正是封建社会贿赂风行的折光吗?祭灶作为一种迷信,随着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已逐渐消亡。但它毕竟在我国曾持续了几千年,对民族的文化、思想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因而,了解和研究这一迷信习俗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破除旧风俗、旧习惯,对于学习和研究我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以及民俗学都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