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强大的不仅是秦国,还有千年华夏

对历史比较关注的朋友应该对“变法”这个词不陌生,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都会有那么几起变法,对推动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变法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对国家的法令制度进行巨大的改革,以法规来对一些原本不好的社会现象进行管控,从而使得国家强大。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有很多,比如说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戊戌变法等等,每一次都使得历史轨迹有了不同走向,但要说到最著名的变法,一定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很多人认为,商鞅变法强大的不仅仅是秦国,还有千年华夏。那么商鞅变法到底为何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占有如此高的地位,甚至对如今的中国依旧产有一定影响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另一方面则在于商鞅本人以及商鞅变法所代表的意义。

商鞅变法的过程与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铁器农耕的发展以及新兴贵族阶级的不断诞生,夏商西周时期所一直延续下来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正在被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以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诞生,国家也越来越需要依靠税收来发展国家。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公元前359年,野心勃勃的秦孝公想要通过变法,改变秦国社会经济落后中原六国的景象。

秦孝公想变法,却又害怕变法触动贵族阶级的利益,从而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因此他需要一个人既当破开一切的刀,又当抵挡反对声潮的盾,商鞅就是这个自愿成为秦孝公手中最尖锐与坚硬的刀与盾之人。

商鞅在朝会上舌战群儒,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以历史为佐证,证明变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得《垦草令》发布,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当时非王族所能担任的群臣领政),开启了第一次变法。

从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后续封建社会所沿用的许多制度,全部都是来自这一次的变法,比如说设立军功制度(按军功赏赐设立二十等爵);奖励耕织、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推行个人小家庭制度;增加连坐法,重用刑法。

中国古代延续数千年,至今依旧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制度,就是源于商鞅的强制推行;而封建社会大部分时间都在采用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是来源于商鞅变法,因此说商鞅变法影响了千年华夏,并非虚谈。顺便一说,如今大众喜欢按在秦始皇头上的焚书坑儒的罪名,其实在商鞅变法中就已经开始有体现,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焚烧儒家经典。

公元前350年,尝到了第一次变法甜头的秦孝公要求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同时推行郡县制,并且统一度量衡,编订户口征收军赋等。这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典型的制度,都诞生于商鞅变法。

但可惜的是,由于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之后上位的秦惠文王又与商鞅有龌龊,因此这位使秦国走上强国之路的最大功臣死于非命,甚至全家遭到株连。商鞅虽死,他的变法制度却被富有远见的秦惠文王保留了下来,成为了秦一统六国的制度基础。

商鞅以及商鞅变法所代表的意义: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如此长久,且至今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除开本身内容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商鞅与商鞅变法所代表的法治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形成了百家争流百花齐放的场面,法家正是诞生于此时,商鞅则是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之一。

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处处体现了法规的重要性,说白了,秦国富强的根本,就是利用法律的强大约束性,令秦国上下行令禁止,同时采用重典来形成高压统治,让民众们在惧怕的环境中学会服从。

虽然从汉朝之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但这些朝代并非只采用儒家思想,帝王们依靠儒家思想中“君权神授”以及阶级的概念来获得民众的服从性,保持自身的超然性,同时又需要利用法规来对国家进行约束,因此法制文化的概念一直存在,这相当于是将商鞅的思想换了个更为温和、更能够使大众接受的外壳。

而等封建社会结束,现代社会诞生后,法律的重要性再一次直观凸显了出来,商鞅以及商鞅变法中所体现的法治文化与当今社会的法治思想产生了呼应,这就使得如今的人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商鞅变法的重要性与先进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变法的内容,还是变法的本质,商鞅变法强大的都不仅仅是秦国,而是数千年的华夏社会,甚至至今依旧对新中国产生着一定的文化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