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远:一言难尽的土豆

一言难尽的土豆

潘志远

土豆,又名马铃薯,是西方世界革命性的主食,也是中国不可或缺的菜蔬,有着亦粮亦蔬的双重身份,目前是全世界排名第五的粮食作物。

土豆原产于美洲安第斯山区,发现新大陆后被西班牙人带到欧洲。土豆在欧洲种植推广,是发现新大陆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因为它带来了欧洲食品的革命,对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人们的观念都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深远的影响。

按照西方传统饮食理论,认为生长在地下的根茎类食物是靠近地狱的恶魔食品,所以土豆被称为“魔鬼的苹果”。瑞士植物学家约翰 博安认为吃土豆会导致麻风病,因为土豆长得像染有麻风的脏器。迈克尔 波伦在他的《植物的欲望》一书写道:“小麦是向上指,指向太阳和文明;马铃薯却向下指,它是地府的,在地下看不见地长成那些没有区别的褐色块茎,懒散地长出一些藤叶趴在地面上。”不屑之情,溢于言表。狄德罗则直接说土豆是最糟糕的美食,让人腹胀,只有穷人才需要它。土豆在欧洲极不受上层社会的待见,推广起来难度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土豆种植也有它巨大的优势:除盐碱地外,适应在其它所有类型土壤里生长,适应温度八至三十摄氏度,种植成本低,节省人力,产量是小麦等粮食作物的6倍。这便为土豆日后被广泛种植、得到市民喜爱埋下了伏笔。毕竟民以食为天嘛,当人口繁衍、大饥荒出现,土豆便顺理成章地受到欧洲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在超级寒冷的荷兰,其他粮食作物都难以生长,所以土豆成为荷兰人渡过饥荒的最好的“武器”。后彼得大帝从荷兰将土豆带回俄国,1840年俄国还因为粮食不足,爆发过大规模的“土豆暴乱”。普法战争期间,法国药剂师巴曼提耶将土豆带到法国,后法国82个城镇出现“面粉大战”,土豆得以大面积种植。德国与巴伐尼亚的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土豆,也称为“土豆之战”。土豆也是英国的国民食品。

爱尔兰人说,穷人的餐点,除了小马铃薯就是大马铃薯。又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开不得玩笑,一样是婚姻,另一样就是土豆。在爱尔兰人幽默故事中,土豆有着和耶稣相等的地位。土豆让英国人口在短短三百年间从600万增至4160万,一跃而成为十九世纪中叶世界性强国,但腐烂土豆衍生的晚疫病,也给爱尔兰人带来了致命的灾难。此外,因为人们在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围绕土豆方面的歧视与纷争,更加剧了英国的民族矛盾,并最终导致英国分裂和爱尔兰独立。

一个普普通通的食品,却带来了欧洲社会的动荡、战争、繁荣和人们观念的嬗变,这是我在中国餐桌上吃肉烧土豆,在肯德基、麦当劳吃法国薯条时,万万没有想到的。“土豆烧牛肉”,在一段时期是苏联人的奢爱,赫鲁晓夫称为“共产主义”,被毛泽东骂为“放屁”。若抛开其他分歧不谈,单就土豆烧牛肉的风味,在今天餐桌上,仍不失为一道美食。

作者简介

潘志远,男,1963年生,安徽宣城人。作品散见《文苑》《青春美文》《作家村》《辽河》《作文新天地》等,收入《行走宣城》《中国网络文学精品年选》《中国人文地理散文精选集》,获行走天下全国美文大赛三等奖,出版诗文集《鸟鸣是一种修辞》《心灵的风景》《槐花正和衣而眠》。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中国好散文诗主持人之一。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