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遗址(48)
本篇要目:
****************************************
471.马家塬遗址
新石器时代、战国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
472.砂锅梁遗址
夏、商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
473.东灰山遗址
夏、商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
474.辛店遗址
商用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
475.三角城遗址
西周至春秋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
476.秦直道遗址庆阳段
秦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宁县、合水县、华池县
477.成纪故城遗址
秦至宋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
478.六工城遗址
汉至唐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
479.草沟井城址
汉至明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
480.宗日遗址
新石器时代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
***************************************
471.马家塬遗址
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分布有大面积属常山、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存。遗址内随处可见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以及灰坑和房屋遗迹。在遗址的中心区,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丰富而独特,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其中保存完整、装饰精美的战国中晚期车乘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乃至全国都较为罕见,为研究秦文化、古代北方民族史,以及这一时期车辆的制造技术、装饰工艺,金、银、铜、铁等金属品的提炼和运用程度等等提供了重要证据,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马家塬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2.砂锅梁遗址
砂锅梁遗址位于甘肃省玉门市小金湾乡东南3千米处的戈壁上,因地表陶片密集,故名。1976年发现。遗址中心有高大的砂丘。文化层保存较好处大约在1.5~2.0米左右,包含物丰富,有大量石器、木炭、陶片等。在遗址上发现有陶窑残迹,并采集到成组的完整陶器,可能属于墓葬中的随葬品。砂锅梁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包含物丰富,文化内涵相对单纯,对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发现的冶铜或铜器加工遗物,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冶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砂锅梁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3.东灰山遗址
东灰山遗址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东北约2.5千米处,遗址是由灰土与沙土堆积而成的一座呈东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约5~6米,面积24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东灰山遗址是继玉门火烧沟遗址之后,又一处较大规模且经科学发掘的四坝文化遗址,为全面认识四坝文化的内涵和面貌提供了丰富资料。遗址中发现的农作物炭化籽粒年代早到距今约5000年,其中小麦是中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农作物品种,为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东灰山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4.辛店遗址
辛店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为一处商周时代的辛店文化遗址。1924年被发现。遗址分为辛店村骆驼崖与石郭家村石家坪两个片区。经钻探、发掘证实,骆驼崖为居住区,面积9600平方米;石家坪区为墓葬区,面积10.7万平方米,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或黄陶为主。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命名地,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对研究青铜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面貌及当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辛店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或黄陶为主,陶中掺入碎陶末与石英砂粒等,陶胎较为粗糙,多为手制,表面磨光,并施有一层白色或紫红色陶衣。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与彩绘纹等。彩绘花纹别具一格,近似一对羊角的双勾纹与犬型纹是其重要标志。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辛店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5.三角城遗址
三角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北侧,面积约430万平方米,属沙井文化。三角城遗址是集西周至春秋时期城址、墓葬群以及房址、窖穴、祭祀坑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对深入研究沙井文化内涵、河西走廊史前文化以及先秦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三角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北侧,1924年7月,安特生博士在民勤发现并命名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沙井文化。同年,安特生博士在今双湾镇三角城村进行考古试掘,由此揭开了三角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先河。三角城遗址包括三角城城址,以及西岗墓群、柴湾岗墓群、蛤蟆墩墓群、上土沟墓群等。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三角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6.秦直道遗址庆阳段
476.秦直道遗址庆阳段
秦直道遗址庆阳段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宁县、合水县、华池县,修建于前212至前210年。秦直道遗址的道路遗址窄的4至5米,宽的6至10米。沿道路两旁保存有城障、关隘、烽燧遗址。
2013年3月,秦直道遗址庆阳段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7.成纪故城遗址
成纪故城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李店镇五方河村、王沟村交界处,是汉代成纪县县城故址。遗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60米,面积33.6万平方米。因长期受河水冲刷,城址的五分之二陷为河滩地,今存约14万平方米,西北和东北部尚存城墙约490米,其中多为宋代补筑。城墙残高1.5~3米,底宽3~5米,夯土版筑,夯层厚0.08-0.12米,内含大量瓦砾。
整个城址压在仰韶文化及齐家文化遗址上。城址内外及道路旁、河滩散布大量秦汉时期的大板瓦、筒瓦、瓦当、回纹铺地砖和陶器碎片,还杂有唐宋时期的瓷片。在塌陷的断面上曾发现5口秦汉时期的水井,其中1口井被西汉墓葬打破。成纪故城是现存战国秦长城北方防御线上的重要古城之一,在研究甘肃相关历史时期的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和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史诸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成纪故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8.六工城遗址
478.六工城遗址
六工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2千米处的荒草滩上,最早在1926年被记录,1944年正式开始考古调查。遗址由城和障两部分组成。大城东西长362米,南北宽304米,面积110048平方米。其东北连接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六工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上两汉以来一处重要的城址,初步考证大城当为“宜禾县”,小城当为“昆仑障”之故址。始建于汉代,城外有农田水利遗迹,证实当时宜禾城既是军事要塞,又是农业屯垦区,为研究丝绸之路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有重要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六工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9.草沟井城址
草沟井城址位于中国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南沟村西10千米处,南距甘新公路18千米。城址由南、北两城组成,两城均坐北向南,相距2.5千米。南城保存较好,平面近方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20米,面积15600平方米。南垣正中设门,筑有方形瓮城,城四角筑圆形角墩,北垣正中有马面,南垣有马道,城垣底宽7米,顶宽3米,高10米,夯土版筑,夯层厚0.18米。城西50米处有围墙一道,围墙外分布有1米见方的窑坑。
城内外地表遗存有残砖、瓦、黑白釉瓷片、青花瓷片、灰陶片及明代钱币。北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58米,面积26544平方米。城墙坍塌严重,残高1.5米左右。该城四角原有角墩,现存残迹。南垣正中开门,有瓮城遗迹。城内东北角有一组建筑遗址,呈内外两进院落。南、北两城中间有墓群,地表可见五个高大的封土堆(俗称“中五个疙瘩”),地面散落大量青砖和灰陶残片。草沟井城址是河西走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对研究汉代和明代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建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草沟井城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0.宗日遗址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初命名为免儿滩遗址或托勒台,又命名为宗日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宗日遗址由兔儿滩中遗址、林场古文化遗址、兔儿滩东遗址、兔儿滩西遗址四个遗址构成。1983年试探发掘。1994至1996年,共发掘墓葬341座,探方31个,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余件。
滩地东为巴沟河流入黄河口处,属黄河第一台地。团结村紧靠台地边缘。遗址面积约300×200米,北部被压在村庄之下。因雨水冲刷台地边缘而形成的数条洪沟将遗址分割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居住区,并有部分墓葬,西区未见居住遗迹,主要是葬地,又名宗日墓地。遗址地面散布有较细碎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文化陶器残片。断岩处暴露有灰尘层。宗日遗址由兔儿滩中遗址、林场古文化遗址、兔儿滩东遗址、兔儿滩西遗址四个遗址构成。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宗日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