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数九歌》,让孩子牢记“三九天”的小常识!

正值深冬时节的中国,已经经历了好几轮寒潮,各地也迎来了温度大跳水。

由北到南,有人戏称依次是冻伤冻僵冻傻冻哭,就连一向气候宜人的两广地区也“未能幸免”。

冬的寒冷,春的温暖,夏的炙热,秋的凉爽,关于四季变化和自然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独特的表达。

比如古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观察,独创了属于我们的二十四节气。

一直到今天,古人创造的二十四节气对农时农事依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再比如夏天,我们有“三伏天”的说法,指的就是一年之中最热的那段时间。

相对应的,夏有“三伏”,冬就有“三九”。

“三九天”指的便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日子。

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便在"三九、四九天"。

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此时寒气已尽,天气就暖和了。

为了让大家牢记关于“三九天”的知识,在民间有许多人把““三九天”编成歌谣,名为《数九歌》。

“数九”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历史悠久,在民间口口相传。它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随着历史发展,南北风俗文化融合,“数九”广泛流传,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在北方地区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过歌词版本略有不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歌谣和顺口溜。

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九个九更是最大。

所以古代人认为冬至后的八十一天,春天也肯定来了。

但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所以各地的《数九歌》都有所区别。

俗话说“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一般“三九”时最冷。

“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伏天一般就是最热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处的时间。

“三伏有一九,三九有一伏”又是什么意思呢?从上面那句俗语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三伏有一九”是指:虽然一年中三伏天很热,就拿今年来说,三伏天一共是40天,并不是这40天的天气每天都很热,这40天中也会有凉快的几天,但是夏天也容易发生强降雨,而通常下雨之后温度会下降,在有些地区,体感温度不够高,还会添衣呢。这里的“一九”并不是和冬天的温度来作比较,而是和三伏天的平均温度做一个对比,虽然三伏天很热,但是也会有几天很凉快。

“三九有一伏”是指:冬天从数九开始,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寒冷,拿北方地区来说,到了数九寒冬,温度会降到零下,再吹点冷风,真的很寒冷,所以很多人外出会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来御寒。农村数九歌说的好,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从一九到四九这2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是这二十八天也不是每天都很冷。这期间也会有几天,气温相对来说比较暖和,暖和的时候人们会从家里走出来,呼吸下新鲜空气,感受一下阳光带来的温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