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书】28篇释意(二十)【周书·召诰】

十七、周书·召诰

【原文】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释文]在丰京的周成王,决定将朝廷迁址洛阳,先派召公到洛阳勘察位置和布局。因此,流传下来此篇《召诰》。(释者注:此段文字一般视为孔子所序。)

【原文】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释文]那一年二月,在月满后第六天,是乙未日。周王进行朝祭,从镐京步行到达丰京。

【原文】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释文] 在周公之前,太保(即召公)被派往洛阳,去勘察营建成周都邑的位置,这一天是三月丙午日,为新月(一般指初三)。到第三天戊申日,太保到达洛阳,占卜宅基地的方位。占卜完成后,着手准备勘测布局。又过了三天,在庚戍日,太保在殷商移民聚集的地方,决定了新都城建在洛水流注黄河的附近。又过了五天,于甲寅日,将新城邑的中心确定了下来。

【原文】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释文]第二天,即乙卯日,周公到达洛阳,并视察了新都邑的位置。又过了三天的丁巳日,用了两头牛,举行了郊祭(注:祭皇天)。隔天的戊午日,又在新都邑的社庙位置,进行了社祭(注:祀后土),用了一头牛、一头羊和一头猪。

【原文】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释文] 又过了七天,在甲子日,周公颁布朝廷公告,通报殷商遗民及其诸侯邦君等。殷商故地的官民接到命令后,就开始行动起来了。

【原文】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释文] 太保作为诸侯和邦君的总长官,出面收取建设新都邑的贡币,并转交给周公。太保说:“恭贺感谢啊!我们以周王的命令,向这里的殷商遗民和所有管理人员,都传达了你的布告。愿天地保佑我们吧。苍天神灵垂青我们周朝新天子,足以堪当大国殷商的天命功业。我们周王的使命,就是用幸福沐浴天下,并勤勉于救助苍生。

【原文】呜呼!曷其奈何弗敬?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

[释文]感恩天地如此庇护我们!我们又怎能不敬畏天地神灵呢?因为是苍天终结了殷商大国天命,即便殷商拥有诸多贤德帝王在天之灵,他们的后代和遗民也会顺从命运,并听从我们当下安排。现今在殷商故地,精明人都躲藏起来,唯有老弱病残,抱残守缺在家,他们扶老携幼和妇女儿童一起,一边哀叹殷商灭亡,一边投身建设劳役。

【原文】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従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释文]愿天地保佑天下苍生吧!从来苍天神灵怜惜四方民众,因为他们只知道勤勉于苟且偷生。所以,作为天子,首要的就是要敬畏天地和修养德行。回首前面的夏朝,苍天也曾垂青他们的帝王子民,但他们背弃天命,因而才被抛弃而灭亡。再看殷商王朝,也曾得益天道庇护保佑,但他们背弃天命,终于坠落覆灭。现今,新继位的周王是年幼子嗣,不仅十分敬重年长前辈,而且说过一定要延续祖宗的贤德智慧,所以也必定会敬畏天帝并谋事贤人。

【原文】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注:字义同严、险)。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释文] 愿天地保佑我们!现今周王虽然年幼,但是嫡长子。他的确立能够平息民间闲言碎语。如今之所以让他修养贤德暂不称帝,确实需要顾忌和防备当今天下殷商遗民尚且不安定的险恶境地。作为顺天应命且开始治理天下的周王朝,确实应该在中土建都理政啊。”

【原文】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释文] 周公回应道:“在洛阳建设都城,不仅配天应时,而且是祭祀皇天后土的最佳位置,这是因为这地方处于我们所治理天下的中心,最适合周王理政安民。现在,让周王先学习和借鉴殷商的兴衰,依此来修养德行。通过前车之鉴,有益于我们有周王朝的统治,让他节性明智能够不蹈覆辙。作为帝王无论敬畏什么,都不能不敬畏贤德的威力。

【原文】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释文]我们确实既要借鉴夏朝,也要借鉴殷商。我不敢说夏朝天命能够维持多少代,也不敢说夏朝天命可有多长,但我知道夏朝因为道德丧失而灭亡。我不敢说商朝天命可以维持多少代,也不敢说商朝天命可有多长,但我知道商朝因为不敬畏天道地德而灭亡。现今,作为应天顺命的有周王朝,已然和有夏、有商族群一样,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大使命,并延续着他们的国家基业。

【原文】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释文] 我们有周王朝确实立国不久,愿天地保佑我们吧。现在明确和培养太子,不应该只是让他高兴得到了地位和权势,务必要让他明白什么是天命。今天,即便得到了天命的惠顾和垂青,还必须要清楚在天命之中,更有吉凶和长短的存在。另外,务必要让他明白,我们当下立国不久,为何必须要建设新都邑的根本用意。作为一位帝王,为何一定要敬畏天地并修养贤德呢?因为帝王的道德品行,维系着整个帝国命运的长短啊!作为帝王,不要带领民众从事违背生活常识的奇淫巧事,在民生治理上,还务必谨慎一切奖赏惩罚的应用实施,这样才是王朝事业的成功之路。作为帝王,因为高高在上,若能率先垂范贤德品行,其政教法令才能在民间畅通无阻,这样才会凸显帝王的权势和尊贵。举国上下,只有充斥着彼此勉励并相互体恤的风貌,这样的帝王才可以说是顺天应命;只有这样的王朝,才会是第一个“家国天下”的有夏王朝,其次是有商王朝,他们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年及其传承多少代的根本所在。所以说,帝王的欲望和索求,只有和普通民众的幸福始终统一在一起时,这样的王朝才可能千秋万代,永垂不朽啊。”

【原文】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注:稠、众、匹、辈)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王末有成命,王亦显。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释文] 召公闻听后,叩首拜谢,说道:“我协同民众和幕僚百官等,一定会拥戴周王敬畏天命并修养品德。周王虽然还没有登基称帝,但他已经显现了贤德品行。这一切并非是我自己的功劳,现在呈上表达他们(百姓和官员)共同心愿的贡献,用以周王祭祀皇天后土,以求确保我们帝王天命永驻吧。”

【释者絮语】

私下,读习《尚书·周书·召诰》。如果单纯从了解文字内容角度,,现今通过网络,例如360百科,查询相关知识性讲解。只要有一部手机,尽管上面经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但所谓窥得一斑,尚且足矣!然而眼下,在推崇N年的“读书学习国粹”之时代,如果不是“装样子”的得过且过,而是务真求实地想搞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例如给予古文的翻译或释意等,随即会发现:无论从哪种渠道,如今所见《尚书·召诰》一文,其中尚存太多模糊不清的难题。

处于私心,闲暇鼓捣“今古文《尚书》释意”。起始至今,用心一算,已然三年之久。近来,依次轮到《召诰》,并遇到如下问题,自觉有待探究明确。

一、《召诰》作为“今文尚书”中的“五诰”(即《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之一,其究竟是谁针对谁发布的“告示、告诫”呢?

搜罗一般知识性看法,现有:成王对召公、召公对成王、周公对召公和成王以及周公对天下,或者主要是周公与召公之间对话等。

二、《召诰》故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间呢?

既往,大致有这样二到三种说法,即周公摄政五年营造成周洛邑时,或周公摄政七年于成王继位后,或者成王继位七年后等。在此,需要澄清的问题还有:武王继位是否改朔、周公摄政是否延续武王纪年、成王什么时间确立为太子、成王确立和继位是否同时、成王何时记年等。

三、周公与召公之间血缘关系及其政治立场的真相是什么?

通常读习《诗经》后,大概可明了西周初的召公其人,不仅位高长寿,而且英名远扬。但是,作为与周公同时代的召公,是否就一个召公奭?对此,我个人尚且存疑。但是,召公奭与周公旦曾经一起共事阶段,彼此心存芥蒂,这一点不应是奇谈怪论。

单就周公与召公的关系,在周王朝建国之初,尤其于武王过世之后,二者之间曾经存在不愉快矛盾问题,通过参看如下一段文字,足以窥斑知豹。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摘自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

总之,本文在释说《召诰》时,首先,拟定其故事发生在周公作为周王/摄政王的第五年,并在与西部召公势力协商一致后,一方面公开确立周成王地位,另一方面仍由周公主政,重点室营造中土都邑成周,并且议定待新都城建成后,周成王将在成周正式登基。基于这种背景格局,可将《召诰》一文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周成王大战旗鼓祭祀祖庙,昭示其为周王朝的太子或储君;第二部分召公按照周成王命令,先到洛阳相宅卜居;第三部分则是本文重点所在,即通过阐述召公与周公对话的起因、内容和情节,借以表明作为一个“家、国、天下”的王朝,在维系道德家风、立嫡长为君和借鉴前朝得失等理政态度及其策略方面,召公与周公已经取得了高度一致。

上述释文及其说明,纯属业余爱好,确系闲暇随笔。于是,贻笑大方之余,深望不吝指教。

2021年2月9日草于济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