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新:桥的记忆
桥的记忆
现在的孩子上学放学,除了爷爷奶奶走路接送,就是父母开车接送,早晨的时候也许还好,各年龄段的孩子到校时间不同,来得早的还很痛快。送完孩子上班也不耽误事儿,我是几乎每天都有早课,所以一般都不会赶上早堵车,开车时不会,现在走着几分钟的路,就更不用担心被堵在路上进不了校门,走在便道上,只需加快步伐,稍稍早出来几分钟,倒可以享受散步的乐趣。
可是放学时的景象则蔚为壮观了,因为很多年级放学时间大致相同,即使因为临时学校有事,放学时间稍有变化,但在我的印象里,小学每个年级的放学时间相差不多,那时的大门外简直就比一个市场还热闹:开汽车的、开三轮的、骑电动车的、骑自行车的、步行的,你放眼望去,中国的好家长满眼皆是,真是满眼风光不寂寞啊!遇到个下雨天,那可就更甭提了,我们的家长都是中国好家长,恐怕孩子受一点委屈,如果允许把车开进校园的话,估计校园就是个庞大的停车场了。有先接到孩子的 ,接到了,马上就发动汽车,不管后面有多少阶级弟兄还在翘首以待,结果就造成了拥堵。校园外的路口儿严格的说是个丁字路口儿,因为那条直的路是田野旁边儿的,路旁边是块墓地,这条路上只能走走三轮自行车,但是最近好多次,我走到此处也会遇到从里面开出来的汽车,也许这条羊肠小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成柏油马路吧?
被塞进汽车的孩子也许会急匆匆地回家吃饭,然后又去上各种补习班了,也许又要被家长逼着写作业了,也许又要坐在钢琴旁弹那些过级的曲子了?也许又要扛起小提琴拉起那些扰民的音乐了……
忽然间想起我的放学之路,觉得那是个自由的世界,用无拘无束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现在想想那也许就是 “大道之行”的世界吧!从来没有家长接送的,而且几乎没开过家长会,我印象中,家长从来没给我开过家长会,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放学之路,除了中学的时候,每年要淋一次大雨,别的也就没什么记忆了?小学四年级之前是在村子里上,距离也就几百米,当然也无所谓放学之路了,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四至六年级的时候,似乎那时的记忆更多地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记得最清楚的是夏天和秋天,夏天的时候天长,小学放学好像也比较早。我都记不清下午有几节课,反正超不过三节。那时家里还没有自行车,而且他们几个都是上中学,只有我一个上小学,所以,真的没有太多记忆了!而且有的人上班了,有的上高中住宿了,天天跑的只有二哥和我,但不知为什么记忆中的的回家之路更多的是我自己。
那时的孩子是不是自我保护能力特别强?还是马路上车太少?反正都是自己过马路,沿着马路一直往北走,路过一户一户人家,然后走到村外的必经之路,走过这座宽宽的平整的水泥大桥往左一拐就是我们的村子了。当然,从这儿到家还要走五里路,那时这座桥下的东面有一条河,就是白河,在我高中的时候发过一次大水,水位几乎涨到路基了,那时的水也不小,每天滔滔地向南流去,不知道流进了哪条河,哪个海,反正也不关心。桥的两侧是一米多高的横的水泥护栏,表面直径现在量起来应该有二十厘米宽吧,重点是护栏距离桥下的地面有七八米高吧!也许是先天平衡能力强,没有机会学舞蹈真是可惜了,每次走到这将近两百米的路段时,我的选择是在栏杆上面走,丝毫不怕掉下去,而且也从未掉下去过。若是换成现在的家长不吓个半死,也会有人报警,更有意思的是,这件事,父母竟然从来不知道,更别提过问了。去年多次回乡去祭拜母亲还和女儿说起这段往事,想让他看看她母亲曾经独步过的,凌波微步过的桥栏杆,只可惜桥已不在了,加宽重修的柏油路两侧是铝合金的栏杆,而通往村里的路,也只在主路左侧开了个口。那座桥早已不在了,估计登上那铝合金的栏杆独步天下一定是天方夜谭了。童年的记忆几乎碾成碎片被风吹散了,不过此时,脑海中依然会出现那个背着小书包,踩着桥栏杆一直往前走不回头的瘦弱的身影,那时的她是多么快乐。
关于桥的记忆就是这么多,当我也骑上自行车上学的时候就再也没从桥栏杆上走过了,只是匆匆路过。我也是它的过客,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清晰地是那个勇敢前行的身影。
一座桥,一段路,留下的却是最真的记忆……
远去了,我的童年,还有那无所畏惧的勇敢……
作者简介
张国新,中学语文教师,中文系毕业,文学爱好者,现居住北京。近年来,在各种报刊、网络各类发表作品数十篇,获得奖项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