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年串会

那年串会

提起杨家场村,十里八乡的人就会不由得想起村里的小车会。小车会是天津地区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会里演的是大家闺秀出嫁在路上的场景。其中有坐车的、有拉车的、有推车的,有一个媒婆和陪嫁的众姑娘以及护送娶亲的公子们。动作以扭为主,伴有说、斗、场景,特别滑稽可笑。

杨场村的小车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小时候最为盛行。那时正处于文革之后的生产队时期。当时的人们平日里起早贪黑的在生产队忙生产,进入农历十一月一直到第二年正月末,基本都是农闲期,村里的妇女们在这个时间里忙着做针线活,缝新衣做新鞋,男人们就开始由“会头儿”组织练习跳会了。每天的早饭时间一过,摆在大队门口的牛皮大鼓就被赶早的男人们“叮咚、叮咚、镪“,”叮咚、叮咚、镪”的敲起来了。

听到鼓响,参加排练的“演员们”在家里就坐不住了,几乎是边扭边跑的来到大队门前练节目,他们对跳会的喜爱简直如醉如痴,听鼓响,脚底痒。其实这里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年三十之前,得把小车会的动作规范化,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只等大年初一过后,我们的小车会还要跟来自四面八方较为有名气的各类会种进行串会,也就是,凡是有会的村子,彼此之间要轮流到各村里集中汇演,今天都到我村,明天都到他村,这样更能增添节日的喜庆和热闹的气氛。当时经常来我们村串会的会种繁多,最有名的就有我们杨场的小车会,还有宝坻县的一个龙灯会、猪雅会,香河县的各种文跷和下伍旗中意村的武跷会。那时没有电视电脑,除了偶尔的露天电影,跳会几乎成了村上唯一的娱乐形式,人们都乐此不疲着。

又是一年串会时。这一年,老早就听说我们村的串会时间排在了大年初二,等大喇叭一广播下来,村里的人们就又坐不住了,有出嫁到外村的闺女,当爹的骑上车急着就告诉闺女去了,远近有亲戚朋友的,年前也都邀了人家初二早早来看会。

初二这天终于到了,出嫁的闺女今天回娘家拜年,索性就不走了,专等着下午四点准时看会了。大人们早早的就把午饭准备好,一家子吃好喝好。各家的亲朋也都陆续赶了来。一点整,大队负责接会的人就敲锣打鼓的等在了村西头,迎接每一沓会队的到来。靠街住的各家门口都放着一张大小不一的桌子,桌子上摆满了较近的几户人家拿来的糕点果匣和瓶装佳酿白酒,等一场场会队来自家门口扭跳时,自愿赏赐给他们的礼品,以慰劳他们的辛苦。

大人们有的跟亲朋在家边聊天边等候着,有的干脆三五一群跑到村西头去看接会的。我们小孩子在家里是呆不住的,撂下碗筷就直奔村西头,隔着整整一条街都能清楚的听到锣鼓震天响,姐姐带着我一路小跑到了村西路口,路边已经挤满了男女老少,熟悉的、不熟悉的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得严严实实。个儿小的我们看准一个有空可乘的缝隙就挤进前面去了。

一个个方阵似的会队正昂首挺胸、满面春风的应着鼓点儿向村里挺进,队员们每个人都穿着花花绿绿的古代式衣服,特别耀眼,像是春的使者提前来到人间一样向人们报个早春。大人们交头接耳的议论着:瞧,这是中意村的武跷,这是下伍旗又一个村的文跷,这是香河县的几沓文跷,以及他们都说得出地名的龙灯会、地秧歌等。

领会的人抬起大鼓,一路领先,一路敲鼓的带着一个个方阵似的会队向村子最东头的老学校进发,向起会的起点进发。老学校最早是杨场村的一座古庙原址,里面供奉着大小神仙坐像,每逢初一十五供人们烧香敬拜,以求平安。在文革破四旧时就已经被拆除,建了小连初的村办中学。庙虽然被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个地方依然是庙,依然是有神灵存在的地方,先敬为妙,不可侵犯,许是只有这样,方能保一村平安。

姐姐的手紧拉着我的手,生怕被这人海冲散了。我们随着人流跟在队伍后面来到学校,学校里早就有人搬来一张张桌子和长板凳在操场里依次摆放好,会队的人以此能休息喝茶,最主要的还是那些高跷的演员们绑好高跷之后能借助桌子的高度顺利站起来。十几沓的方队人马都聚集在操场上,各自都在做着准备。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下午四点准时起会。第一个出场的是我们村的小车会打头阵,先在操场上适当的表演、扭动一番,以敬神灵。这场完毕奔向下一个会场。后面的武跷会、文跷会、龙灯会、猪雅会……紧随其后。最让人惊心动魄又看不够的是中意村的武跷会,里面所展示的故事到现在想起来才知道是【西游记】里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形象被高跷的演员们演的惟妙惟肖,那一个个女妖精虽然都是男儿身,却也出落得杨柳细腰,眉清目秀,又颇有几分妖气,让人觉得甚是诡计多端。女儿国国王娇媚多情,眉宇间、眼神里都是对唐僧的无限爱恋,多次挽住唐僧的手想成就一桩跨国奇恋,最终都被唐僧拒绝。在几个徒弟跟妖精的打斗中尤其精彩,翻转腾拿、左躲右闪,前踢后跳,、弯腰劈叉非常惊险刺激,动作之难绝不因为脚下踩的高跷而受阻显得笨拙、不到位。我们都紧攥着拳头,心也被收得紧紧的,为高跷的演员捏了一把汗。有些大而难的动作,不得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向后倒退。随着锣鼓的嘎然停止,武跷的第一会场的表演结束,全场传来雷鸣般的掌声,紧接着学校附近的村民们把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匣点心、酒放到场地中央,领会的人高声喊着:谁谁赏酒两瓶、谁谁赏酒一瓶、谁谁赏果匣一个、果匣两个、武跷的人异口同声的:”谢“之后,有两三个高跷手一个后弯腰,依次将一个个奖品用嘴叼起来,铿锵欢快的锣鼓声再次响起,武跷会队进入下一个会场。真是没看够啊,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我和姐姐跟在队伍后面准备继续追随武跷队看下一场的武跷表演,环顾四周看看周围的人,天哪,队伍后面长长的人流,难不成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想再饱一次眼福吧。

到了第二个场地,后街第一站,前来围观的人更多了,估计附近村落里的人大多数都来了,简直是人山人海、人满为患,把几十米宽的大街围堵的水泄不通,站在后面,个子低的人根本看不到,于是有拿着小板凳站在上面看的,有站着高板凳看的,有的小孩高高的骑在大人的脖子上看,还有索性爬到墙头上、柴垛上看,才能一目了然、一饱眼福。我和姐姐任凭怎么着急也是没办法看见了,站在柴垛上的人也不下十几个,个头都明显比我们高出很多。无奈之下,不得不转到下一个会队的表演,几场看下来,时间显然已经不早,估计都早已经到下半夜了,我们也该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家了,不然会让父母亲牵挂的。

时过境迁,转眼已经几十年,花落又花开,犹如弹指一挥间。春节一次次到来,儿时的串会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之后却再也没能看到过儿时的那种牵人心魄的武跷会,虽说杨场的小车会在一段时间的冷漠后,近几年也在逐步兴起。然而,此小车会已不再是彼小车会,彼小车会是我童年的快乐,是童年的期盼,是童年虽苦犹乐的甜,是清贫的童年里的满足。

物质富足、文化娱乐丰富的今天,却又平添另一种心境,这心境是对如今物欲横流仍不满足的恐惧,是对利益熏心下的不节制的担忧,是对急功近利下的不明之举的不耻,是对冒生命之险也要看尽世界繁华的不解,是对游遍万水千山仍不知道路在何方的惋惜。何为满?何为足?何为幸福和快乐?也许你腰缠万贯、富可敌国,又有几人能经得起岁月蹉跎?也许你家徒四壁,偏偏上苍给你一个健康的体魄。众星捧月的明星大多是炒作太多;富二代的光环或许不会永久闪烁;那篇涉嫌抄袭我的“高铁”文章,阅读量已经超过八百多;能肝胆相照之人甜言蜜语不会说的太多。知足才能常乐,不忘初心,不改本色,才能修成正果。

那年串会,不禁使我在努力寻找着当下的心境、味道和快乐。

摄影/网络

作者简介

孙天英,天津人,笔名索迪斯女孩,高中文化,喜欢记录心灵感悟,偶有作品发表于【冬歌文苑】【新边塞】【作家联盟】【金秋文学】【崂山文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1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

  • 朝阳喀左秧歌

    2016年2月20日.21日,应曲利明.卢英的邀请,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秧歌汇演期间于老爷庙镇平房子村.东哨镇大马架子村拍下部分照片.在我看来这些照片显属稚嫩,权当是成长的记录.现予分享,敬 ...

  • 老马虎 ▏他,从200年前走来

     他,从200年前走来  南召县崔庄乡草庙庙会拾贝 马秀华  摄影报道 民间文艺,源自于生产劳动.几千年农耕运输,靠的就是这把"小车":他可以载物,还可以载人,典型的就是媳妇回娘家 ...

  • 玩龙灯热闹(散文)

    玩龙灯热闹(散文) 飞翔 非文化遗产,我了解地方正月玩龙灯,大概属于此系列. 大集体时我没见过玩龙灯,据说村里罗家田.大魏湾有解放前玩龙灯的习俗.1981年村里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玩龙灯就大摇大摆出来 ...

  • 年味都去哪儿了

    年味都去哪儿了 作者:徐俊霞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一想到年岁渐长,立刻觉得索然无味,别说大人,连现在的孩子对过年都没有什么期盼. 小时候,学校一放寒假,我就成为乡下外婆家的常客.乡下过年比我们街上有趣 ...

  •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21年03月01日)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者林海蓓散文<爆米花香>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刘干散文<香涧湖畔飞鸟还> ★农民日报百姓茶坊发表作者吴静散文<想起了牛铃之声> ...

  • 散文||那年,乡村学校的日子

    那年,乡村学校的日子 江亮||湖北 一树繁花风轻过,满是往事眼前来.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沐浴着风,任风儿轻抚我的脸庞.不经意间,思绪回到远方,回到我开启教育生涯的地方. 那个地方在家乡,那所学校很平 ...

  • 散文||那年春节回家的山路上【征文】

    那年春节回家的山路上 冯淮南||北京 1969年春节快要到了,我们决定回家过年. 那时候,我们从蚌埠下放到定远县一个两县交界处的山区里,翻过一个山头就是滁县地界.我们是1968年11月13日下放的,到 ...

  • 散文||那年,那味【征文】

    那年,那味 1988年,正值23岁,青春的荷尔蒙在不断发酵.年底,终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腊月二十三,已是农历小年,学校初三年段刚刚放假,到出纳处领取工资和补课津贴,匆匆收拾行李回家. 回到家,和父母 ...

  • 散文||那年,我25岁

    那年,我25岁 张同菊||河北 端午假期,出去小游.同去的一个朋友的儿子,满脸孩子气,一路上话语不多,和我们也几乎没什么交流.原以为他就是刚读大学,顶多二十来岁.一问才知道,我们眼中的这"孩 ...

  • 徐文华的散文 | 那年,我去北京探亲

    那年,是1969年,我15岁.放暑假时我爸爸让我一个人去北京看看在京的亲戚,看看他和母亲生活过的地方,看看曾在徐家帮佣过的"老杨头"爷爷. 我对父母说这么远的地方,你们放心让我一个 ...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杨晓燕丨散文/那年,那月,那小村

    作者简介 杨晓燕,系吕梁市岚县城关学校教师.工作之余爱好写作,喜欢穿行于文字中,领悟生活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常有散文.诗作发表于杂志及网络. 那年,那月,那小村 作者:杨晓燕 大姐在美国定居多年,常 ...

  • 【浙江】阿敏丨散文/那年,我们正青春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阿敏:祖籍浙江诸暨,现居山西垣曲.爱好文学,崇尚文字.不为成名成家,只想在舜乡文学的天空,留下一只笨鸟展翅的身姿. 那年,我们正青春 阿敏 天亮了,任务终于完成了,连续二十八天 ...

  • 散文 ‖ 那年的北京之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那年的北京之旅 天津 贾旭 您骑自行车到过北京吗? 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中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话题.因为当时赴京的主 ...

  • 散文 ‖ 那年秋天的故事

    早年的农村,生活越苦涩越煎熬,人们越是使强用狠地活着. 我插队务农的村子位于秦岭北麓青华山下.村里有这么一户人家,上有老下有小六口人,中间扛山的夫妻俩,男的面相偏丑,女的模样出众.男的做过几天赤脚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