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牛湾桂林寺

桂林寺祀的是真人黄归南。其人牛湾桂林人,传说生于唐代开成元年(836年)十一月初二,幼年牧牛时已是知祸福的仙童,长大后精于修禅。 唐代中和四年(884年)九月初九削发坐化于村邻近的沙岗道北大报山(今在罗坑下沙),时年48岁,沙岗林姓就地立'归仙堂',后又叫'黄佛堂',又改广济堂、道北寺。而归南的本族侄孙则在自己的村边叫'圣堂咀'的地方设'桂林佛堂',因是庙堂一类,近民居就很自然了,是后来才发展为有僧人的桂林寺。关于归南修禅成仙的说法,民间历代相传,在现存最早的明代万历《新会县志》和以后清代康熙、乾隆、道光的县志中都有收录。当然,这些记载收入仙释一类,带有传说成份,而记录寺庙则是当时的实情。桂林寺几百年来香火不断,尤其每年九月初九'神诞'(升仙日) 和十一月初二'辰诞'(出生日),香客如云,过去还有搭台演戏、'黄佛爷出游'等大型活动。黄归南是真人,升仙,但学佛修禅,民间称黄佛爷,祀在佛寺。这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体现了佛、道、民间神在民间信仰中是统一起来的,值得玩味。 
  桂林寺与黄姓 
  当地黄氏族谱记载,黄归南字存心,号明德,从族谱的记载和代数上朔推算,以及访问当地人可知,应是宋代人无疑。他的祖先世居福建莆田,祖父黄崖石在宋代迁新会杜阮,父亲黄平田又迁来牛湾石坑乡(今桂林管理区一带),并世代繁衍至今。归南有三兄弟,其兄斗南,后人主要在牛湾桂林、六联、上升长坑,大约发展到24~29代('恭'字辈至'科'字辈),还分支到新会七堡、古井等地及海外;其弟应南,迁新会司前,子孙分支到南海、台山、鹤山、阳江等地。归南排行第二,当地黄氏以'二世叔祖'、'祖爷'称之,归南的出生日称'祖爷诞','祖爷诞天气必冷',桂林寺又称为'祖爷庙'。当地很多人每年十一月初二子夜就开始'拜祖爷',至今部分村落还保留拜后逐户分烧猪的风俗。可见桂林寺既是寺宇,又兼有家庙的性质。特别1985年重建后,在旁边重设'黄氏大宗祠'('文革'前设在相邻的六联管理区),祭祖与拜佛更是统一了起来。外来香客主要慕黄真人大名而来,而黄族有关香客则具有双重含义。 
  桂林寺与道北寺 
  桂林寺和与之起源相同的道北寺有着很特殊的关系: 
  第一,两寺邻近,相距仅二三公里。 
  第二,两寺同祀黄归南,以前,两寺的真人像肚里都有盒藏其仙骨。 
  第三,两寺设点各有来历,道北寺那边是归南坐化升仙之地,桂林寺这边是归南的家乡。 
  第四,两寺都建于宋代。道北寺那边,明万历的县志说,元代致和元年(1328年) 改建, 元朝后期毁了,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桂林寺由于历来名气不及道北寺,未载于明代万历县志中;清代康熙县志有收但未记建寺时间;乾隆志说桂林寺'明成化间(1465-1487年)祀黄归南并置田',寺的前身庙堂又没说到;到道光的县志(最有影响的《新会县志》)则重抄康熙志的记载,不再用乾隆志的说法。据当地世代相传,两寺建于同一时期。 
  第五,两寺初创时是庙堂一类,都是后来发展为有僧人住持的寺院。据说过去主持僧由广州某名寺委派,桂林寺管辖道北寺。 
  第六,两寺同在'文革'中作为'四旧'被拆除,其中桂林寺毁于1970年,僧人全部遣散。 
  第七,两寺都在80年代民间自发捐款重建,其中桂林寺重建于1985年,虽然保留了原有内涵,但规模及工艺却远不及原来,也再没有僧人了。 
  此外,更重要的是桂林寺所在地的牛湾黄姓与道北寺所在地的罗坑林姓一直通婚,长期和睦相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