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36):玄武门之变7——寻找那片消失的拼图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36)
为什么早不把太子和齐王的首级拿出来示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李世民的动向。
然而,李世民仿佛从空气中消失了!
作为事件的发起人和主角,玄武门发生激战这段时间,李世民的记录完全是个空白。
蹊跷的是:另一个关键人物李渊,仿佛也同时进入了休眠状态。事变中他的出场,只有莫名其妙的一句话:‘上方泛舟海池’——管你外面打得昏天黑地,老子坐船游个西湖先。
唐太极宫图
历史在此处开了个天窗,对此我们也无能为力。有多少算多少,先跳过这段把后面的事情说完。
头天夜里,李世民情急之下向李渊告了个黑状。他这招声东击西实在成功,李渊丝毫没察觉出是个圈套。为了开好早上的会,李渊把裴寂、萧瑀、封德彝、陈叔达、宇文士及几个宰相全都喊来。因为事情涉及家风家纪,搞不好要动用家法大礼,所以把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卿窦诞一并叫上。另外,他对李世民一直这么闹腾实在也是烦了,决定一次性解决问题,又把专门写大材料的贴身秘书(中书舍人)颜师古叫上,这样处理完可以直接下文件。
不知道这几个人来了后怎么商量的,又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处理方案。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会永远也开不成了——原告李世民压根就没打算来。不但自己不来,还拦在半道、把两名被告送上了西天。李渊他们等来的,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一个人:
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huàn)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这就是兵谏了。
李渊做梦也没想到,李世民敢跟他玩这一出。回过头问几个宰相:“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五个宰相里,只有裴寂是实打实的太子党。面对来者不善的尉迟敬德,大家压倒性的意见:秦王本来功劳不小,事已至此,不如就坡下驴。他不是要当太子吗?叫他当就是了。
李渊于是高兴地说:“太好了,我早有此意!”(‘善!此吾之夙心也。’)照着尉迟敬德的意见下了道手令:‘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这就是向李世民交兵权了。然后派几个宰相分头出去,向百官、包括仍在抵抗的太子党传达皇上的旨意。
等这一套流程做完,估计大半天也过去了,然后‘上乃召世民’。李世民这时候不知从哪儿(也有可能就在隔壁)又冒出来,二人上演一出有点象‘父子相认’的戏,李渊的台词是:‘最近差点错怪你了!’李世民想不出来台词,只好做一件事——‘世民号恸久之’。
事变到这里基本结束,以李世民大获全胜,太子党、包括李渊完败而告终。
把他们的事情介绍完,我们回过头,试着做件有点挑战性的工作:找回那片消失的拼图。
关于缺失的这段说法很多,但掺和的专家很少,因为李世民用了作弊中最厉害的一招——缺考。你抄来改去,手段再高明,难免有破绽。我干脆一个字不写,你抓不到任何把柄,只能干瞪眼。
专家不睬这事还有一个原因:反正你李世民杀兄逼父是事实,具体怎么干的无关紧要。不过既然讲到这儿了,我们不妨试着给他梳理一下。允许你消灭证据,就允许别人恢复现场是不是?
我们先从那天最忙碌的一个人——尉迟敬德说起。
唐玄武门
尉迟敬德当天的工作实在紧张:又要给李世民救命、又要跑去玄武门退兵、又要具体负责对李渊的兵谏。这中间,还抽空干掉一个李元吉。反观李世民,除去喊了一嗓子、射了一箭,然后就是对着老爹哭。看起来,完全被尉迟敬德抢了风头。可是,他真能做到这么超脱吗?
同时,这里出现了整起事件最大的一个疑点:尉迟敬德怎么能披甲持矛、直达皇上跟前?
皇宫警卫是世界上最严密的安保系统。这是一个多级防卫体系:屋外有站岗的(三卫)、屋内有防身的(千牛卫)、门口有看家的(监门卫),路上还有巡逻的(金吾卫)。这些人各有领导、互相牵制,想把他们全都搞定,那是不可能的事。
远的不说,可以参考隋炀帝时扬州兵变的例子:当夜,负责殿内值班和看守宫门的都是叛乱分子。他们掌握了禁军主力,打开城门、驱赶未参与叛变的卫士出宫。这种情况下,一路仍有忠于杨广的将士抵抗。数百贴身卫士还跑去敲皇上宿舍的门,请求杨广出来说个话、稳定局势。结果没人答理,这才最终控制局面。
隋炀帝当时的情况是国之将亡、众叛亲离,突破他的防卫体系尚且如此困难,面对开创大唐天下、如日中天的李渊呢?
按《唐律·卫禁律》,‘非应宿卫人入宫内流三千里、殿内斩。若持仗及至御在所者,斩。’
凭尉迟敬德那个全副武装的架势,进了玄武门就要给你流放海南岛。到皇上跟前,已经够掉好几回脑袋了。
他能做到这点,只有一种情况:李世民已经控制了现场。
什么人能够突破禁军的防卫体系?我们可以看看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另外一起政变。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齐废帝高殷的两个亲叔叔高演、高湛发动政变。和他们一伙的还有另外一个王爷高归彦。这个高归彦当了多年的禁军总管‘领军大将军’,刚刚才被调离。他们也是一行不多的人马,一路直奔禁中。沿途禁军看见这几个杀气腾腾的亲王和老领导,大都乖乖让开(‘悉皆弛仗’)。也有个别不识相来拦路的,要么上去劝服(‘令高归彦喻之’)、要么直接干掉(‘遣骑杀之’),最终直达内殿皇帝御前。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李世民和上述情况极为相似:他曾领十六卫大将军,是禁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兼又身为功盖天下的亲王。有他在前面领头,尉迟敬德等人再拿着太子的脑袋在后跟从。卫士们还不是魂飞魄散、‘悉皆弛仗’吗?个别人跳出来的,李世民可以‘喻’的就‘喻之’,不可以‘喻’的就‘遣敬德杀之’。而且,当天出现了一个对李世民极为有利的因素——史书中那句没头没脑的‘上方泛舟海池’。
李渊坐在殿中,情况可以很快通报到他跟前。他上了船,那时候又没有手机,皇家可不象老百姓家,随随便便可以高声呼喊。你到大首长办公室,什么时候听见有人大声讲话的?何况李渊为什么要上船?李世民告的是‘后宫淫乱’,李渊这种悠哉悠哉的出场方式,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其实他搞不好一晚上没睡、把太监宫女审了个遍,这时候有那个心情游湖吗?无非家丑不可外扬,不好当众人的面多说,和几个宰相上船先开个小会。
就算他有早上游湖的习惯,估计那天也是铁青着脸上的船。皇上心情不好、躲湖中间商量大事去了,底下人喊不能喊、追不敢追,李世民这时候进来,正好控制现场。
从头到尾,那两颗人头是李世民的一个重磅武器。他只要说一句‘太子谋反,我来禀报皇上,你们都退下。’太子都被灭了,其他人轮得上说话吗?
李世民把现场营造好之后,他可以到隔壁去呆着。接下来,这里才是尉迟敬德的舞台。
鲁迅先生有诗云‘于无声处听惊雷’。玄武门外杀声震天、险象环生。但其实真正的‘变天’,发生于看似波澜不惊的宫内。
这也是为什么,尉迟敬德过了那么久才回到玄武门,将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示众。因为这是李世民一行手中最重要的武器。有了它,才可能震慑禁军、击垮李渊。
史书明文:李渊向尉迟敬德下了交兵权的手令,‘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李世民只能顾一头,外面太子党攻得再猛,这边大事没办妥之前,也只好由他们去闹。
这同样符合他‘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作风:不出手则已、出手就要形成‘破竹之势’。自李渊把傅奕的报告交给他的那一刻起,他已无路可退、唯有放手一搏。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就是要首先破除的‘竹节’。或许他原先的计划,除掉二人后引门外八百勇士进宫。然而,太子党也不是吃干饭的,早已集兵备战。在等不到援兵的情况下,他决意:无论千难万险,也要把计划进行到底。
有多少次,他实现了似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领袖人物最突出的,不在聪明才智、也不在人品气度,而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扭曲力’——我们看现实世界是一个坚固的物体,他们看不过是一块橡皮泥。所谓的‘气场’,就是这种‘扭曲’、或者说按自己意图‘矫正’客观世界的意志和力量。
或许背后还有更多的内幕,又或许、我们还原的拼图多有错误。但总之,事实是李世民最终实现了目标:他‘矫正’了李渊的错误,获取了自认为应得的公正。
他在父亲面前‘号恸久之’,或许因为长久以来的忧惧和不公,或许为了死去的兄弟而哀痛。而当他收起眼泪、再次走出殿门,他将独自面对,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