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院校生师比100强出炉,你的学校上榜了吗?
提起世界名校,你第一个想到谁?是牛津剑桥,抑或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或者是清华北大?
2016年,泰晤士报发布了一份“神奇”的榜单,其中,威斯康星医学院排名第一,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紧随其后,而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学,均未冲入前十强。
可惜的是,在这份十强榜单中,我国无一所大学入榜。不过,近来小编在查阅刚刚公布的《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并系统梳理了1298所高职院校报告的数据信息之后,欣喜地发现,根据2016高职院校生师比排名,不少职校有资格冲进2016世界大学生师比排名前列,甚至打入前十!
在泰晤士报发布的2016世界大学生师比榜单中,排名前100的大学生师比均低于或等于9:1。一起来看看,咱们国家高职院校的生师比百强,比例数值是多少?你的学校,上榜了吗?
厉害了我的职校,按照这个统计数字,90所职校已冲进世界前列!
但是,我们还不能忽视,在1298所职校中,仍有至少119所学校生师比大于教育部规定的18:1的合格标准。
为什么要重视生师比?我们知道,生师比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生师比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部分。不过,它真的能评测教育质量吗?对此,各国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英国大学和学院联合会高级研究人员史蒂芬·考特认为,在缺少可用数据的情况之下,
生师比可以作为粗略的和现成的衡量教职员工充分性以及该校教师能够给予研究及对其学生关注程度的衡量标准。
每年负责出版英国大学指南的《卫报》提出严重警告:
简单的生师比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教学强度,也不能揭示谁在从事教学,是世界知名教授还是研究生助教。
澳大利亚&新西兰管理学院终生会士盖尔·麦克唐纳提出,
生师比是较不稳定的构想,因为它不一定与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或消极产出相关联。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生师比标准对学校工作是否有指导作用?是否能促进教育良性改革,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轻松、更高效?生师比是不是越低越好?不少一线教育工作者纷纷发声。
南京邮电大学杨震做出一种大胆的推论:
教育部评估方案中生师比合格要求,作为一种评估标准,仍有值得商榷余地;因为这种比例,仅仅考虑了不同学科类型高校的区别,对于高等学校的三项主要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的后两项所需要投入的人力,考虑不够。
针对部分学校混淆班级规模与生师比的概念,假借小班改革之名而行生师比改革之实的现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陶青提出,
班级规模属于教育学领域,生师比属于经济学领域,它通常用于学校、学区、州或全国等大范围异质教育单位,极少用于个别班级。这也决定了,生师比不能反映教师教育学生学的具体环境,也不能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任何正面影响。然而,它作为反映“教育效率”的重要指标,与教育经费投入息息相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曹晔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数量变化与生师比比较,发现了一个与生师比越低越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环境、提高自身技能相悖的现象:
从统计数据来看,自教育扩招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比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要大得多。从现实来看,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而生师比上升的幅度有很大,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唯一能进行解释的就是学生在企业实践对降低生师比起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李政道坚信较低的生师比对良好的教学意义重大,他表示:
培养创造科学和发明技术的人才,需要像钱学森和他求学时代的老师冯▪卡门教授那样“一对一”的精英教育经历。只有当学生真正能向教师个别请益讨教,教师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教学相长,学生能在良师益友的切磋琢磨中良性互动,精英教育的水准才不至降低。如果一个教师面对一大群学生,好似放羊一般,有的学生连单独与教师讲一句话的机会都少有,精英教育又从何谈起?
每个人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因而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于生师比高低对于教学水平好坏有无影响,影响有多大的问题始终得不出确切答案,而争论却愈演愈烈。不少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师比说的不是学校的人力资源用人效率吗?何时变成教学水平的评判标准了?国家有数不胜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又寥寥无几。
生师比为什么高?各层次教育都扩招,学生太多,老师太少。学校舍不得放弃报考的学生,那么,为了让生师比达标,只能多招老师。但这个多不仅是数量的提高,还得是质量的提高,得是能提高师资水平的好老师。可缺少教育经费和编制,招好老师谈何容易。
一个简单但很重要的事情,是生师比。西方许多大学生师比是10:1之下,还有7:1,6:1,中国大多数是30:1。而且,我国“师”的概念与人家也不一样,包括许多做思想工作的。西方的讨论式教学,需要小班上课,人数20以内,大家都能充分发言。我们也学着讨论式教学,然而,一个班学生如果超过50人,讨论式教学既不能让每个人充分发言,充分互动,还容易跑偏,弊大于利。
虽然生师比不能直接告诉我们讲授者是否周到、热情,他们批改作业、做课堂反馈的时间有多长,或者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如何,但是更多的老师、更少的学生、更低的生师比肯定是营造高互动频率、参与度和学术支持的教学环境的良好基础。
97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梗览,中国普通高等教育里有这么依据:“1990年至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从1919人增加到2927人,生师比从5.2:1提高到7.5:1。”看到这句我愣了半天没转过弯来。当时以提高生师比为努力方向,提高闲置教师利用率,认为学生人数增加是教育成果的体现。扩招之后开始改变思路,然而好难回到从前。
亮明身份,我是个职校学生。我们也有一百多人的大班公共课和二十人左右的小班实训课。但不管班里有多少人上课,愿意和老师互动的、积极参与学习的永远是那几个同学,虽然不知道学校生师比数字是多少,但觉得没那么重要。
关于生师比的讨论还在继续……老师,您一个人教授多少学生呢?顾得过来吗?您觉得,一个班有多少人最容易开展您的课堂教学呢?
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咱们共同交流。也许,您的一句话,就拨开了这“生师比”迷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