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昌化路136号宜德堂
昌化路136号宜德堂,建于1938年,通和洋行设计,砖混结构,呈现代派风格,平面布局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外观处理简洁,立面为清水砖墙,开窗方正,双坡屋顶有两侧现代式的山墙夹持,浅黄色面砖形成能够水平向装饰带,内部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
该房屋位于昌化路和武定路转弯处,坐北朝南。总高度23.15m(东、西山墙顶端处至室外地坪)。主体结构为砖混结构,以实心砖横墙承重结合纵墙,上承木屋架,洋松屋面板,桁条。平瓦屋面由屋面(面层),支承结构(结构层)和吊平顶(隔热层)等三个部分组成。平瓦屋面的盖料为机制(青)平瓦。其支承结构以屋架桁条承受屋面的荷载,通过木屋架承重砖墙体等内部结构传递至基础。底层有地垄墙。内、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屋面有连三扇老虎窗、钢砼明沟、混合砂浆靠墙凡水、瓦楞出线,砖砌烟囱、水泥石屑和水泥墙面粉刷,镀锌白铁皮踏步、窗口等凡水。
外墙有面砖、水泥石屑和水泥墙面粉刷,入口处清水红砖围墙、铁板门,南立面有底层内走道、大理石地坪、花岗石台阶,二、三层有内阳台、磨石子地坪、面砖墙面,四层有外露阳台、磨石子地坪,底东、西、边门为柳安门框扇,其余均为钢门窗框扇。室内陆坪高出室外地坪0.9m。东面有附楼。该建筑经过近七十年使用,房屋存在一定的自然老化现象。
昌化路136号私房一幢系杨祖秝与兄杨祖珏自住的祖传房屋。1951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物处与杨祖秝协商经公证租用一年半。后承租单位撤销,擅自转租第三者。为此,杨祖秝多次向有关单位要求收回房屋。直至1957年5月,将该屋归还扬祖秝。1965年1月19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杨祖秝抗拒私房改造,判决被告迁出该屋。1978年6月,杨祖秝申诉。1981年3月16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法撤销原判进行再审。同年6月22日判决:上海市昌化路136号房屋由原告归还杨祖秝与杨祖珏所有。----上海审判志
本报讯/记者张琪 实习生高越
1356平方米的5层花园洋房,只有一家三口和一只狗居住。而且,这一家人住在这里就是为了保住房子不被拆迁,他们的亲戚以及他们本人其实都已移民。
这就是昌化路136号私人花园住宅的现状,在主人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座豪宅。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幢具有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摩登建筑,一至四层封闭,五层形成天台,屋顶坡度较陡峭,有3个老虎天窗,两侧山墙高起,顶部有简洁线条变化,最高处为壁炉烟囱。
进入室内,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三合院,正厅、左右厢房格局非常清晰,整幢建筑有一个绝对中国的名字:懿德堂。而西侧主楼梯又是西式的三跑楼梯。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郑时龄教授认为:这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较为罕见的实例,是中西方文化以一种特殊方式的完美结合。
二楼正厅悬挂着5张画像,中间一张是这家的祖爷爷杨歧珍,他是一名武官,历经清朝咸丰同治光绪三代,被慈禧太后封为一品大员(《清史列传》专门有杨歧珍条目)。左侧那位略显西化的女士就是这幢大宅的建造者,一品大员后代的妻子蒋静宜。正是这位眼光独到的女子,请来了当时世界著名的西方建筑事务所通和洋行,设计了这幢独特的建筑。
1938年房子落成。1951年上海“二六”轰炸期间,这幢房子承担起了一个特殊任务:当时的军管会文化部长唐弢上门,要求将一批文物长期存放在此,理由是该建筑地理位置隐蔽,结构坚固。
出于对新中国的热爱,户主将房子整修后交给政府,自己举家搬到太阳公寓。直到1990年,户主被落实政策,搬回原宅。
去年冬天,该住宅被划入拆迁范围,户主杨先生立刻回到上海,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列入保护名单。随后,郑时龄等专家以及市文管会、市规划局、市房地局等部门有关人员都上门看了房子。
专家的评价是:这是建于30年代的私人独立花园住宅,至今保持原始建筑物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如此规模,在花园住宅中有独特的风貌和一流的时代感。通和洋行能认真倾听中国主顾的声音,在设计中体现了中国三合院的神韵,又不失时机地展现现代建筑的风貌,迄今为止,在上海还找不到有同样代表性的私人住宅建筑,应属不可多得的优秀历史建筑,具备了申报优秀历史建筑的资格。-------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