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徐州,真那么和谐吗?(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接着上一段,今天给您说说三让徐州的前前后后。我们先从《三国志》里面的有关记载说起。

这段故事的主要依据应该是《三国志·先主传》,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向公孙瓒手下的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当时刘备在田楷手下工作,田楷就带着刘备去救徐州。完事之后,陶谦看刘备对眼,又拨了四千兵给刘备。刘备一看这儿好啊,就从田楷那儿跳槽到了陶谦这儿。陶谦向朝廷表奏,让刘备当豫州刺史。可惜陶谦上表容易,但豫州这地方他管不到那儿,这个时候天下大乱,朝廷说了也不算,所以刘备这个豫州刺史只能驻扎在徐州下面的小沛。

然后就是说陶谦病重,跟当时的徐州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陶谦死了之后,麋竺带人去请刘备管理徐州。当时刘备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打懵了,不知道这是唱的哪出,不敢接受。下邳名士陈登又跟他说:“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就是说朝廷不管事了,大家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徐州这地方富裕,人口多,我们都想让您当领导,所以没问题。刘备还嘀咕:“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那意思让他们把徐州交给袁术。陈登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就是说袁术不是那个意思,还得是您有这个才能。要是您不听我们的,把徐州管起来,那我们也不敢听您的,把那什么袁术找来。北海相孔融这会儿也在这儿,也跟刘备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也是说袁术不行,就得你来,你得抓住机会。然后刘备就接受了,开始打理徐州。

上面是《三国志》当中陶谦让徐州的记载,不过这事只在《先主传》当中有记载,在《二公孙陶四张传》,就是陶谦本人的传记当中,倒没写他让徐州的事。而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当中,提到了魏书的一段记录,说刘备后来投靠刘表,刘表病重的时候,亲自跟刘备说:“我这俩儿子都不成,这荆襄九郡也没什么人才,我死了以后,你就把荆州管起来吧。”刘备说:“你儿子都挺不错的,你别瞎操心了。”身边有人劝刘备:“给你你干嘛不要。”刘备说:“刘表对我不错,我要真听了他的,拿了荆州,知道的是他交给我的,不知道的肯定得说我不厚道。”您看这段,跟三让徐州的情节也差不多,这一段对话后来被罗贯中先生稍加修改,直接用到了《三国演义》三让徐州这段里面。

要这么看,刘备还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谁见了他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这点东西给他。但《三国志注》当中刚写完这段故事,作者裴松之就在下一行说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时刘表夫妇都喜欢小儿子刘琮,正憋着废长立幼,让刘琮当继承人呢。刘表怎么会想起来把荆州让给刘备呢?所以这段记载不可信。

下面这段话,裴松之先生表现出史家宝贵的怀疑精神,对史料不能盲目全信。秉承这种思路,我就琢磨为什么陶谦本主的传记里并没提到他让徐州,而刘备的传记里却出现了。这里我想说一点,陈寿先生写《三国志》时,其中《魏书》三十篇,都是在参考原来魏国史官的相关记录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史料依据。而三国时期蜀国并没有专业的史官,所以《蜀书》十五篇,是陈寿多方采集资料完成的,没有权威记录。那么这里面的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相比《魏书》,就有一定程度的差距,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部分,更加的模糊。恰恰记载陶谦让徐州的《先主传》属于《蜀书》的部分,而没有记载让徐州的陶谦本人传记是《魏书》的一部分。所以我大胆推测一下,陶谦死了以后刘备占了徐州,但是不是真的是陶谦让的,这个就不好说了。

打开《三国演义》,看看这段,我觉得罗贯中先生也有跟我类似的想法。从表面上看,三让徐州的故事真是一片和谐,但细琢磨,大师笔法高妙,这是不那么简单。

还是曹操攻打徐州陶谦,这里面是糜竺献计,向孔融求救,而刘备正好刚帮助孔融解围,碰上这个事。孔融请刘备一块去徐州,刘备先到公孙瓒那儿借了两千兵,外带一个赵云,加上自己的三千兵,然后去徐州,这里面田楷是另一路,跟刘备没有关系了。

刘备杀进城去,刚进城,这时候围还没解,陶谦就让糜竺把徐州的印牌拿出来要交给刘备,这个印牌应该就是管理徐州的证件,就要办手续,把徐州让给刘备,这就是一让徐州。

我觉得这次陶谦还真是真心相让,为什么,心里没底,对打败曹操没信心。因为除了刘备杀进城之外,孔融和田楷那二位都没进城,远远地依山下寨。也就是说城里除了陶谦自己的兵马,也就是那些咬败的鹌鹑斗败的鸡以外,就是刘备这五千人。曹操可是留下三万守家,剩下的全带来了。所以陶谦估计是觉得这关够呛能过去,干脆,把徐州让给刘备,以后守徐州的事就都是他的了,我是来不了了。这会儿的徐州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刘备能看不清楚这个吗?帮忙行,让我接过来,引火上身,这个我不干。毛宗岗先生在批注《三国演义》时,在刘备推辞不肯接受徐州的这段下面批了四个字:“真耶?假耶?”我觉得这次刘备是真心不要的。

然后是二让,这次是在曹操退兵之后,城外面看热闹那些所谓的救兵也都进城了。陶谦设宴庆祝解围,然后请刘备上坐。拱手对众曰:“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冑,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这里您注意一个细节,这回陶谦说要让徐州,他可是光拿嘴对付,您那个印牌呢?他可就不拿出来了。这什么意思,曹操走了,现在城里几股力量,刘备是最强的,而且就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陶谦怕刘备不打算走,就在沙家浜扎下根儿了,结果来一个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估计刘备也显露出这个苗头了,硬赶的话,陶谦没这个本事,干脆来个以退为进,拿话局住你,以刘备的性格,肯定不会就坡下驴,得维护自己的形象,不得不走。

刘备一开始还真跟陶谦想的一样,但这个时候,糜竺跳出来了,表示支持刘备接手徐州。这里面他说的就是《三国志》里面陈登那段话,因为《三国志》里这段糜竺没台词,就借了陈登的话,然后陈登孔融都跟着帮腔,基本上就是把《三国志》里那段搬过来了。可您注意,《三国志》这段可是在陶谦死了以后发生的,《三国演义》里陶谦这时候身体还硬朗着呢,就是心里面拔凉拔凉的。毛宗岗先生在糜竺的话后面批了一句:“糜竺亦看上玄德了。”这话什么意思?虽然徐州的主人是陶谦,但他也不能一个人全罩住,也得有四梁八柱。糜竺和陈登就代表着徐州这一亩三分地上的重大势力,这些人的意见也是举足轻重的。也就是说陶谦阵营里的人都倒向刘备了。而且孔融也帮刘备说话,他手下可有一支军队,别看不敢跟曹操较劲,可要跟陶谦翻脸,真够陶谦喝一壶的。所以陶谦太难受了。

不过刘备还是推辞,毛宗岗又批了“真耶?假耶?”我觉得半真半假,刘备是真不想走,虽然下面人都支持自己,但陶谦毕竟是一把手,而且经营徐州这么多年,要真跟刘备起腻,刘备在徐州也待不稳当,刘备是个求稳的人,后来诸葛亮让他趁刘表病重,拿下荆襄,他不同意,也是这个意思。毛宗岗在这回开篇时也批了:“辞之愈力,则受之愈稳。大英雄人,往往有此算计,人自不知耳。”虽然推辞,但刘备不打算走,陶谦一看,没办法了,这才忍痛拿出小沛给了刘备,丢卒保车。

三让也是到了陶谦要死的时候,他把糜竺陈登这帮吃里扒外的叫来议事。议的什么事?我觉得不会是坚决让徐州的事,那就明说了。这应该是商量他死了以后徐州的未来,估计他还盼着那几位能够回心转意,帮助他儿子接班,因为毕竟又过了一段时间,也许有什么变化也未可知。没想到这几位态度坚决,上来就告诉他“给刘备吧”。

这次陶谦是真没辙了,书上写他“大喜”。这多半是表面上做出来的。没办法,如果他表现出不情不愿的,将来他死了,不但徐州保不住,他那俩儿子也没好下场,干脆争取一个好态度。然后把刘备请过来,您看啊,这回又提到印牌了,这是真要给了。刘备还问了:“君有二子,何不传之。”陶谦直接告诉刘备,这俩儿子不成器,“切勿令掌州事”。其实暗含着就是告诉刘备,我这俩儿子不会跟你争什么,你也对他们好点。最后陶谦是“以手指心而死”。这个动作什么意思,难道就是告诉刘备我是真心的?那早就说了,不用费那么大劲啊。其实我觉得他就是告诉刘备“你得有良心,善待我的儿子。”

可惜啊,刘备对他俩儿子怎么样,《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没说,不过刘备得了徐州,很快又丢了,想照顾他俩儿子也照顾不了了。徐州成了吕布的了,刘备说了不算了。

既然提到这儿了,下一段咱们先说说吕布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