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遗忘太容易,回忆要趁早

《深圳申请“设计之都”报告》(雅昌版),深圳创意文化中心撰文,李华佳、黄宗棋、陆日流设计,雅昌印刷,共印50份。

有些机缘好像是命定。前几天应邀参加深圳市创意设计座谈会,见左右皆是老朋友,又频频听见“设计之都”字眼儿,一时间有今夕何夕之感,恍若多年前的场景刹那重现,所以轮到我发言时我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今天有一种归队的感觉……。”

确实有许多年没有参加过此类会议了,而2006—2008年那会儿,却是无日不谈深圳设计,无日不说“设计之都”。

一转眼,十几年,深圳设计的面貌与名声早非昔日可比,“设计之都”的名号也已经深入人心,远近皆知,以至于现在大家都不强调深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亚洲第二个、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了,甚至也没有一个机构名称中保留“设计之都”字眼了。

那天座谈会上我想到这些,又有一种“记忆闸门砰然开启”的感觉,我觉得也许到了回忆“设计之都”的时候。世事纷繁,有多少人、多少事能逃避得了遗忘的命运呢?所谓抵抗遗忘,也大都无济于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熟悉的人与事面临遗忘之际,尽一己之所能,多多回忆几次而已。如此一边遗忘,一边回忆,终有一天,连遗忘都渐渐化为回忆,而回忆也慢慢沉入遗忘,我们也就纷纷隐入了历史。

千头万绪正不知从何说起,我忽然想到了书。当年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深圳“申都”报告,由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编辑部组建的深圳创意文化中心完成报告撰文后,我们委托韩家英设计公司与雅昌公司各设计了一个书籍方案。韩家英公司设计的是国际时尚风格,大开本,精装,外配白色纸质书套。雅昌则提交了一个“中国风”设计:纸质“竹筒”造型,内置卷成筒状的线装报告,色彩在白、绿中渐变、转换。市委宣传部召集专家评审会讨论选取一款。大家觉得两个方案都好,但最好是既现代又传统。斟酌再三,难下决断。最后京生部长拍板:既然如此,那就两款一起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既表现深圳的诚意,也展现深圳现代与传统交融的文化志向。

给我们传达此决定的是“申都”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宣柱锡,他当时是宣传部副部长,“申都”最后冲刺阶段负责协调各方,整合机构与社会资源,带领我们这个名为“深圳创意文化中心”的“草台班子”完成递交报告、参加国际会议、全力争取扛回“设计之都”牌子等工作。此事说来话长,今天还是说书。

中西两种方案的报告书各印制五十份,我当然过河湿鞋各有收藏。多年没有想起过它们了,今天要召唤它们承载一些我的回忆,却找不到韩家英公司的那款了。也罢,先上雅昌“中国风”。“韩欧风”稍迟不妨。

十几年过去,京生部长还记得“申都”报告的开头一段——

“我们要介绍的,是座有传奇经历的城市,一座活力四射、创意迸发的城市——深圳。”

他印象最深的是如下一句:

“深圳,一座被设计出来的城市。”

这是“申都”报告一个章节的标题。

今天小朱忽然发给我几张他电脑里存储的老照片。我一看画面,暗暗称奇:他并不知道我正要回忆“设计之都”的事,可是发来的却是当年我们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递交深圳“申都”报告的照片。竟有如此巧合之事。

上图就是2008年5月我们去巴黎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办公室递交报告的场景。画面中两款报告清晰可见。接过报告之后,创意城市网络负责人普萨(上图右二)在座谈中说,“没有见过哪座申请“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递交过这么有设计感且美丽、庄重的报告,而且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两款。感谢深圳。”

他们的办公室也太简陋了,我当时暗想,这有点儿配不上我们深圳的热情与诚意啊。当然,那几位工作人员倒是诚意满满,非常热情。

上图是深圳“申都”代表团和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作人员的合影。如今图中诸人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还在原岗位工作的一人也无。我当时西装革履,手中竟然还提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皮包,十分可笑。

好在那时年轻。看着照片上的自己,叹几声岁月不饶人,关于“设计之都”的回忆这就算开头了。

(0)

相关推荐

  • 全国哪些城市最安静?哪些城市有点“吵”?权威报告发布!答案很意外

    日前(6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年度<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指出,2020年,与普通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噪声投诉最高:其次是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最后是交通运输噪声. 大连 西宁白 ...

  • 胡洪侠|在疫情中慢慢回忆

    [本篇重在文字,图文其实无关] 刚从南头古城赶回报社,没时间写今天的公号了,不得不找篇早年的文字充数.有时候我就是愿意找旧日文字充今日之数,因为以今日新心情面对昔日旧文字,总会生出一些感慨.今天翻出的 ...

  • 胡洪侠|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

    昨夜二更到苏州.托朋友王道订的酒店,说是在相城区,原属苏州郊县.果然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前后远离城市灯火,只有酒店大堂灯火未熄.今早下楼早餐,才发现酒店原来在湖边,风景竟然甚佳. 今天王道做导游,踏访苏 ...

  • 胡洪侠| 范用存牍中的姜威往事

    <范用存牍>,汪家明编,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一版. 此书一套四册,收范用先生存友人来信1800多封.全书按通信人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书后附通信人简介."H-L" ...

  • 胡洪侠|董桥《文林回想录》

    疫情不仅减损人情交往,也耽误书缘缔结.一国之内,因为有诸多电商平台助力,喜欢的书还可以照买不误:一涉境外,麻烦比天大,检疫防疫之严,海关有如"鬼门关.我当然支持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 ...

  • 胡洪侠| 台静农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实难”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北京三联1991年5月版. <乡愁的理念>1991年5月出版,整整一年以后,1992年5月11日,我才买到一册.书中48篇散文小品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段 ...

  • 胡洪侠|“童年”之后,“读者”也消逝了

    <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美]斯文·伯克茨著,吕世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 今天想重述一下30年前的一堂课.那是199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斯文·伯克茨的教 ...

  • 胡洪侠|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港台版“书之书”|之七 “活在书堆下”

    这些天扶助一万多册书陆续走进纸箱.同事问是否需要帮忙,我坚拒.收拾藏书是自己的事,岂能假手于人? 一本一本自书架上取下,翻翻,或不翻,扫一下封面,迅速考虑眼下的分类.分箱,和日后的分楼层.分房间,然后 ...

  • 胡洪侠书话|以一本大书,致谢深圳的大美

    <南寻深圳>序 2014年10月16日 2012年夏,<晶报>创设"独唱团"系列专版,邀请资深编辑记者以专栏作家姿态披挂上阵,在自己擅长领域每周发言,靠鲜明 ...

  • 胡洪侠:牯岭街中年淘书事件

    本文图片均采自网络 [此文写于2013年12月]  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拍成上映二十多年了,我久闻其大名而从来没看过.这次因想着要写牯岭街,在网络里搜资料,只见满屏幕说的都是杨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