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我渴望此书,如同渴望爱情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近代金属活字印刷术是在1450年左右,自那时起到1500年期间诞生的印本书籍,世称“摇篮本”。那是对开本或四开本的“大书”时代,是一心模仿手抄本风格的印本时代,是现代书籍制度催生现代世界诞生的时代,是所有以珍爱印刷传统、传承书籍文明为己任的图书馆与爱书人共同膜拜的传奇时代。

业内又把1500年至1540年间的印本书籍称为“后摇篮本”。这一时期,近代活字印刷走向成熟,产量大为增加,开本开始多样,字体越来越丰富、易读,写书的人和有能力拥有书籍的人也越来越多。没有机会与财力拥有一本“摇篮本”的爱书人,有时会无可奈何般地退而求其次,想象着即使是一册“后摇篮本”吧,即使是小开本印本吧,即使不是名家写作或名书世家吧,只要是十六世纪上半叶的印刷品,也值得拥有一页或一册。

我就是这么想的。

今天就在网上朋友的书店里看见一本。

关于书的版本和介绍,相关截图如下:

我有些动心。

是拉丁文。书中文本肯定我一个字都看不懂。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拥有这样一本书是用来阅读的吗?我们珍藏一只宋朝名窑瓷碗是用来喝西红柿鸡蛋汤的吗?

这样的一本书,已经是真正的艺术品。我们不能使用它,我们只能爱护它、欣赏它、珍藏他。

“夜书房”夜深时,我想静静地将此书取出,翻开,定睛,看一会儿通篇不知所云的字母、词汇、句子、段落、篇章,遥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如何通过印刷书籍一纸风行进而风起云涌乃至风卷残云。

我会将书页贴近鼻子,闻一闻五百年前油墨的味道,幻想着这味道能幻化成时光隧道,送我穿越回1525年的科隆,看当时的印刷厂如何研制自用的字体,何处采购手工的纸张,乃至书页经由何人运至何方销售、购书者委托哪个师傅设计图案哪家作坊装订成书……。

我一定会用手指轻触书页,左右轻轻滑动,或上下慢慢徐行,细细感受铅字力透纸背的凹凸与真实确定的韵律,以及疏密虚实的节奏。

我也会让书页在手中自由、自然的轻轻翻动,倾听书页之间源自五百年前前呼后拥的声音。透过这单纯、黑白的声音,想像印刷机铅字碰撞纸张的欢快和文本寻找封面的呼喊……。

很遗憾,这本书没有套红印刷,但是没有关系,不是一样有郑重其事的首字母装饰吗?

没有插图!

也没关系。书中每一个我不认识的拉丁字母,其实都已变成插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