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了还不知道冰淇淋什么味:现在不让孩子尝试,未来可能会更可怕……
知乎上关于#5岁还不知道冰淇淋什么味儿真的好吗?是否该给孩子多一些的尝试#的问题,引起许多网友讨论。
贴主说:“从不让孩子吃冰淇淋、喝可乐,因为这些多食确实对身体不好。
现在孩子已经上了两年幼儿园了,这些东西一口没尝过。
很纠结,自己是不是过度管控了。”
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家长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都讲究“张弛有度”,太放纵肯定不行。
而过度限制不仅不能保护孩子,还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
01
世界不是真空的
越限制越想得到
知乎同问题下有个答主说,她有个朋友小时候就是被限制长大的。
小时候家里不让吃任何甜食、饮料、零食,长大自己赚钱了,便开始疯狂补偿童年的缺失。
几乎每天都要吃很多甜食、喝奶茶,晚饭吃到撑还要继续吃各种夜宵,吃到难受、浮肿也要吃。
体重在暴食下,增长了20多斤,健康堪忧。
有一个词叫“过犹不及”,不想孩子吃糖影响健康,就什么都不让吃。
可世界不是真空的,这样做很可能会出现两种局面。
一种是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吃到这些食物,之后会千方百计想要得到。
有家长觉得没什么,但如果有一天他和别人要呢?很可能因为一念之差做出可怕的事......
另一种则是小时候确实没吃到,但是他们长大后面对童年的缺失,很可能产生一种“报复性补偿心理”。
曾有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缺憾,会在成年后产生“补偿心理”,因此进行一系列报复性举动。
比如:小时候喝不到可乐的孩子,长大后会疯狂购买可乐喝、小时候被管制不能玩游戏的孩子,长大后会沉迷等。
所以,过度限制孩子显然是不可取的,越得不到的越想要。
02
限制方法不对
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个不是好吃的,它是药你不能吃。”
“零食是不健康的,吃了容易生病。”
上述的话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全国家长“哄孩子管用话术”很统一。
起初这种方式可能确实管用,吓唬吓唬孩子,但却后患无穷。
首先世界不是真空的,其次他们总会长大。
最后可能不仅无法乖乖听话,还会因此产生一系列不好的揣测。
带着这种疑问,他们真的会去观察其他小朋友食用后的反应。
不管是看着别人吃还是自己以身试“毒”,父母的谎言都会不攻自破。
非常不建议父母这么做,一方面在孩子心里父母会失去信任和权威。
譬如:父母为什么不给我买,不惜撒谎骗我,是不是就不舍得为我花钱呢?
一方面,此法等于手把手教会孩子说谎,用谎言达到目的。
譬如:反正和你说也不同意,不如瞒着你以身犯险。
有些父母觉得这样的行为无伤大雅,殊不知后患无穷。
方法不对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成为孩子心中糟糕的榜样。
03
让孩子明白道理
依靠自制力做选择
在不影响孩子健康的前提下,可以偶尔给孩子开个小灶。
想吃就吃一点,但要有限度。
怎么设定这个限度,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非要吃这个东西呢?
这个限度只能单靠家长看着吗?
其实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孩子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自己说了不管用,譬如:吃糖会长蛀牙。
这样孩子并不能理解,其实家长可以借助绘本,和孩子亲子共读,一边看一边解释:为什么会长蛀牙、长了蛀牙会怎样、蛀牙是什么样的。
只有充分认识到一件事的坏处,才能打心底里有所忌惮,下次接触时自然而然就会注意。
即使一开始他们没掌握好限度,导致身体不舒服,也是“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
与其限制,不如让他们了解真相,由外至内唤醒自制力,自愿且主动的做出选择。
了解问题所在,才能打心底知道限度,懂得保护自己。
所以,比起一味帮孩子屏蔽危险,不如让他们直面诱惑,吃过见过再次面对自然不稀罕。
其实,教育孩子就是摸索孩子心理的过程。
需要父母启动智慧,循着孩子的心理,巧妙的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希望每位父母都能与孩子一道成长,孩子也能在父母的教育下努力成长,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