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哲思-中哲篇-早期儒家的“性生于情”与“性自命出”

《性自命出》篇称,好恶,息怒哀均为情,在这里都被指为“性”。这正是“情生于性”。

这是儒家学者最早提出的“情性”说。这里所说的“情”生于“性”,就是说“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为人生而有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只是,它需要在接触外界,受外物的牵引下才表现出来而已。“情”是主体的,“物”是外在的。孔子多讲“仁”、“为仁”,属主体内在之事《性自命出》开始涉及主体与外界的关系。它把这种关系理解为“情”(“性”)与“物”的关系。

《性自命出》把“情”看做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无疑也就是说“情”是天然如此的。因而它又称:

性自命出,命自大降。

这里,“自命出”、“自天降”的“性”与“情”,既被看做“息怒哀悲之气”,然则“天命”即是“气禀”。它是自然的,而非道德、义理的。显然,“性情”属主体个人的。《性自命出》把主体“性情”归于“天命”禀赋,“天命”与“性情”不在分立,而是贯通了。“天命”既指自然气化,“性情”则为息怒哀悲,亦为自然生发的。因此,《性自命出》所实现的贯通,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