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统?
很多历史迷应该都知道,泉州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如今,这个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但就算是曾经盛极一时宋代经济中心,申请《世界遗产名录》这条路,泉州也走了二十年。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偏安于福建一隅的城市,竟然有一座洛阳桥。
可仔细观察,我们才发现,泉州的“河南元素”,又何止一座洛阳桥呢?
豫记| © 撰文
星芒| © 版式
01
洛阳和泉州
哪个才是真正的洛阳桥?
▼
洛阳龙门大道上,有这么一座桥,洛阳最火的应天门广场就在它前面,但是这座桥的名字却鲜少有人知晓。
它就是以洛阳命名的洛阳桥,从洛阳龙门站往洛阳市区走必经的一座桥。
但实际上,洛阳桥有三座。这三座桥相距很近,甚至在百米之内。
第一座洛阳桥,是新洛阳桥。桥的双向车道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承载起新老城区跨河通行的交通重担。
第二座洛阳桥,是老洛阳桥。它就在新洛阳桥西侧,近的很,半分钟能走到那儿。
老洛阳桥年龄已经很大了,现在只能是非机动车通过,多是行人漫步其上,或有商贩在上面活动。
新老洛阳桥并垮洛河两岸,双桥似飞虹。
第三座桥,则年代追溯要再久远点。在唐朝时期,洛阳曾有座桥,同样连接起洛河南北两岸,也被命名为洛阳桥。
说起这座洛阳桥,就得先提起它的前身,洛阳的天津桥。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曾派人在洛阳旧城南洛水渡口上建桥,用铁索连接洛水南北,取名天津桥。
桥上设有一小亭,皓月当空时,亭四周碧水映出明月,这就是著名的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晓月”。
只可惜这天津桥毁于隋末一把大火。唐朝时重建此桥,将铁索桥改为石桥,并命名为洛阳桥。
这就是洛阳桥名字的由来。
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洛阳一览桥亭盛景,例如咱的新郑老乡白居易,就曾在这里发出“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的赞叹。
这座文人墨客曾借景抒情的洛阳桥,历经连绵战火与朝代变迁,已是“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孤零零立于洛河河床内。现在,也只能在其他两座洛阳桥不远处看见遗址。
三座洛阳桥距离虽相近,但历史渊源却已跨越千年。
不过这三座桥都不怎么出名,百度搜索洛阳桥,第一个跳出来的相关词条,竟然来自千里之外的泉州。
前两天,泉州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泉州洛阳桥则是22个遗产点的终点。
这也不禁让人好奇,为啥洛阳的名字会在远隔千里的泉州出现,泉州和洛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02
生在南方,却很“中”
▼
说到泉州的洛阳桥,就不得不从“衣冠南渡”说起。
西晋末年,匈奴人的铁蹄踏进了古都洛阳,晋怀帝被俘,王公士民被杀的更是不计其数。
大家一看,皇帝没了,侵略者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活不下去了呀,那就只好逃。
可是往北逃不了,那是匈奴人的地盘,只能往南跑,于是大家就拖家带口的往南边去了。
树挪死,人挪活,只要人活着,总是有办法的。
中原作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总是战乱不断。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黄巢之乱……每一次战火一起,百姓的生活便难上加难。
所以越来越多逃难的北人在南方落脚,扎根。于是他们就变成了如今许多闽南人的先祖,最典型的就是“开漳圣王”——唐朝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就是河南光州人。
福建云霄县陈政、陈元光父子雕像
但是去国怀乡总归是天下中国人共同的情思。所以在泉州,南迁的中原人就以故都洛阳命名了这座“洛阳桥”。
洛阳桥——一座身在泉州名源洛的“海内第一名桥”。
这座桥,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当然有它的独特之处。
我们的祖先在宋代从中原搬到这之后,就严格遵守“要想富先基建”的宗旨,撸起袖子就盖了这么一座建在海上的桥。
作为种花家的兔子,我们搞基建的能力真的是从古至今都没的说。
“洛阳桥”长达两公里,还全部都用石头建好的。这长度跟港珠澳大桥几十公里一比,看上去就像个小婴儿,但是和同为四大古桥的其他三位一比,它真的算是个“巨桥”了。卢沟桥两百多米,赵州桥六十多米,广济桥最长,也才五百多米。
而且这座桥的“售后服务”也强得不像话,经历无数海浪潮汐台风战火,依然坚挺如初。
怪不得都说咱们是“基建狂魔”,这一看就是世代相传的血脉基因嘛!
像洛阳桥这样的“中原元素”,在泉州还有很多。洛阳桥下是洛阳江,洛阳江流经的地方叫洛阳古镇。而洛阳古镇里,洛阳石雕、洛阳医院、洛阳派出所、洛阳供电厂、洛阳集贸市场、洛阳华侨联谊会、洛阳小吃部……数不胜数,就像是又一次回到了洛阳一样。
泉州方言里把“客人”读成“人客”[音:Lang3(第3声) kei4(短促第4声)],这个“客”的读音就和我的洛阳小伙伴平时说的很像。
泉州生在南,长在南,语言却透露着中原韵味。用句玩笑话说,泉州真可以算得上是洛阳分洛了。
03
泉州被世界瞩目
下一个会是开封吗?
▼
以“洛阳桥”为终点的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向世人展示了泉州繁华海洋商贸的冰山一角。
从北方到南方,从中原到沿海,宋元时期泉州的繁荣离不开经济重心的转移。
一向以开放闻名的北宋,当然没有“放过”出口贸易与航运,利用泉州优势,在其城南设立了市舶司。
你可能想象不到,当时泉州的对外通商贸易已达 31 个国家和地区。
这个名号不太响的地方,在北宋,一度超过明州(今浙江宁波),仅次于广州,并列成为国家海运大港。
到了南宋更是了不得,加上政治重心南迁到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泉州终于不负众望,赢得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称号。
说起来,南宋政府可得感谢泉州,毕竟当时海上交通贸易占了财政收入的 1/3,泉州是妥妥的GDP重要贡献者。后来,泉州辉煌了很久。
说起宋朝,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开封。
作为北宋的政治中心,它除了各种行政机关以外,还遍布着商店和娱乐场所。
不管是杂货铺一类的日用品店还是金银铺、珠宝铺一类的奢侈品店,应有尽有。
甚至,还有瓦子、医者街、御街、曲院街等提供特定服务的地方。
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当时开封主要河流之一——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至今仍令人震撼。
皇城开封也出现在各大影视剧里,前两年大火的《清平乐》就记录了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
可以这样说,北宋的开封和泉州,就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和上海。
同为当时的“一线城市”,今时不同往昔,泉州在经济上已然领先,还成为了世界遗产,备受瞩目。
这背后离不开泉州政府的努力。
相信不会再有一个城市,像泉州一样如此重视文化遗产。
二十年来,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政府高位推动泉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千人讲解志愿者、千人一线巡查员,保护、维护遗产已经成为全体泉州人民的共识。
对比之下,这一方面,开封是落寞的。
古老的城墙灯影变化,错落的胡同人群熙攘,游客来了又走,开封依然只是开封。
我想说,事在人为,既然泉州成了世界遗产,开封怎么不能是下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