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临证用药心得 (转载)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临证用药心得 (转载)
     张学文,男,汉族,陕西汉中人。1935 年 10 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主编、
合编有:《瘀血证治》、《舌诊图鉴》、《中医内科急症学简编》等。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
篇。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在 50 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病的诊
治用药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本版从今起将其运用黄芪、水蛭、牛膝、三棱、鹿衔草、山
楂、三七、益母草、黑木耳、豨莶草的经验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一、黄芪益气为栋梁
       黄芪是临床应用最广的一味补气中药,几千年来被广泛地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而且其
作用不断有新的发现,所治病证也越来越多。
    补气升阳 用广效良
       关于黄芪之甘温补气升阳,其有类性激素作用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功能的
作用,因此应用很广,也确有很好的疗效。张学文应用黄芪几十年,体会到此药的补气作用
和升阳作用非常显著,如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往往可以收到理想效果。


    补气疗虚 主治久病元气虚损,身体羸弱之少气懒言,语言低弱,四肢疲乏,精神不振等。此时常与人参等配伍。古人认为,黄芪善补肌表气虚,人参善补五脏之气,两药合用,则内外表里气虚皆补,适用于元气虚损较重者。如保元汤、十全大补汤等均是参、芪并用,补力强劲。
    补气健脾 黄芪补气,尤长于补中益气。脾胃气虚,疲乏无力,四肢倦怠,食少便溏
或泄泻者,炙黄芪配伍白术、茯苓、党参、山药等,有很好的益气健脾作用。如古之名方补
中益气汤、黄芪健中汤等。
    补气生血 黄芪补气为主,而气血同源,故可用于气虚兼血虚之证,通过补气而生血。
适用于劳倦内伤之肌热面赤,脉洪大而虚或血虚头昏头晕者。常配伍当归,如当归补血汤,
也可配伍桂圆肉、鹿角胶、鸡血藤、阿胶等补血药。
     补气摄血 用于气虚不摄之便血、崩漏、月经过多等。常配伍人参、白术、桂圆肉、
当归等,如归脾汤。
      补气助阳 气虚日久,常兼阳虚。黄芪甘温,如配伍附子、肉桂等,可用于气阳两虚
之证。如再造散即益气助阳兼解表证之方,黄芪在方中可补元气,固肌表,助药势,有助于
驱邪外出。
      补气升阳 黄芪补气,味薄而主升清,本身就有一定升提清阳作用,如配伍人参、白
术、柴胡、升麻之品,则可升发脾胃清阳,主治中气下陷之久泄、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
等清阳下陷之证,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
        补气生津 对气阴两伤、气化不行之消渴,亦可用黄芪之补气作用,敷布津液而治消
渴,如玉液汤。
       补气活血 其功卓越
      黄芪之益气作用,世所公认,而对其活血作用,尚认识不足。其实,早在《名医别录》
中就有它“逐五脏间恶血”的记载,《本经逢源》云其可以“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从临床实践看,瘀血证存在于众多疾病的各种阶段及证型中,而气虚血瘀又是造成血
瘀证的一种常见病因。因黄芪能补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运无力,必然运行
迟滞而瘀,故气壮则血畅行。《本经疏证》说:“黄芪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
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有强心、增加心搏出量、扩张外周血
管等作用。因此,黄芪的补气活血作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均是有充分根据的,
以此来治疗疑难病证,用途甚广。
     补气活血,擅治气虚血瘀中风 黄芪大补脾胃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可用于气虚血
瘀所致的中风。常用炙黄芪 20~30 克,配合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等,如
补阳还五汤,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下肢痿废、小便频数等症。经多年临床
运用,确有较好疗效。病久气虚甚者,黄芪用量可逐渐加大至 60~90 克。
       补气通滞,可治血痹 黄芪补气,使营卫气足,可推动血运,如配合养血活血药,可
治血痹。如黄芪配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证之肢体麻木。


现代用此方化裁,可用于坐骨神经痛等疑难病证,有较好疗效。若以黄芪配伍姜黄、当归、
赤芍、防风、羌活等即蠲痹汤,可用于上肢风湿痹痛,现用于肩周炎等,也取其补气活血通
痹之功。故在临床上,凡属血痹证者可大胆用之。
      补气活血,可消癥散结 部分癥积、肿瘤病人,元气虚弱,不但因气虚无力推动气血
运行而致血滞痰凝,而且因气虚血弱,无力抵抗病邪,驱邪外出,致成癥积、肿瘤。可用黄
芪配伍其他扶正、活血、化痰软坚、消散癥积之品,用于肿瘤的防治,起到扶正祛邪,补气
活血的作用。现代许多肿瘤防治方中均配伍黄芪,其意即在于补气扶正,消癥散结。
        补气活血,可治折伤、恶血凝滞肿痛 《普济方》有黄芪散(黄芪、白芍、生地、附子、
当归、续断、桂心、干姜、大黄、花椒)可治跌打、骨折所致恶血瘀滞,凝滞疼痛,具有补
气活血消肿之功。该书还用黄芪配桔梗治疗胸痹,也是此意。
        益气解毒 托毒生肌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黄芪的补气作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可用于多种因免
疫功能低下之慢性炎症及疮痈溃后久不收口之症,能取得良好效果。
       益气解毒,可治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肾炎等疾病 黄芪补气作用显著,具有保护肝
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配伍白术、茯苓、五味子、甘草等益气健脾药及茵陈、板蓝根、
白花蛇舌草、虎杖、蚤休等解毒利湿药,可治疗慢性肝炎(尤其是“乙肝”),现已广泛地运用
于临床,效果良好。若配伍郁金、乌梅、金钱草,可治慢性胆囊炎;配伍黄柏、知母、蒲公
英、芡实等,可治慢性泌尿系感染;配伍党参、白术、益母草、茯苓、白茅根、防己等可用
于慢性肾炎,消除蛋白尿;配伍肉桂、吴茱萸、枳壳、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可用于
治疗萎缩性胃炎,其他如慢性骨髓炎,阴性脓肿等的某些证型,也多有配伍黄芪的。
        益气托毒,可用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 黄芪有良好的益气托毒生肌之功,古今广泛
应用它治疗气虚无力托毒外出之阴疽久不溃破或溃后久不收口者。如黄芪配伍当归、穿山甲、
皂角刺、川芎(即《外科正宗》透脓散),用于疮痈已成脓,外不易溃破且漫肿无头等症。
若配伍人参、当归、熟地、川芎、茯苓、官桂等,可治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者,如内补黄芪汤。
        益气固表 表虚自汗必用
        黄芪具有很好的益卫固表作用,是治疗表虚自汗要药。如配伍防风、白术,即玉屏风
散,专治表虚自汗、易感冒者。配伍牡蛎、小麦、麻黄根,即牡蛎散,可治表虚之自汗或盗
汗;配伍当归、生熟地、黄连、黄柏、黄芩,即当归六黄汤,治阴虚火扰之盗汗。因黄芪最
擅长益气走表,故表虚自汗者多视为必用之品。
       利水退肿 可治风水、皮水
       黄芪的利尿作用较显著,用药后尿量可增加 64%,已为实验证实。古方防己黄芪汤,
以黄芪配伍防己、白术、甘草,主治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之风水;防己茯苓汤,以黄
芪配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主治水在皮肤之四肢肿属皮水者。现代对气虚水肿病人也
常用黄芪,但以生者为佳。
小 结
        黄芪是补气的上品,扶正的良剂,性甘温质柔和,许多疑难病中凡气虚、气陷、气虚
血瘀、气虚水肿、痈疡久溃不收等证,黄芪皆为首选。但用量差异很大,轻者 10~15 克即
可,若配桂枝、甘草等可益气升阳升压;中等 15~30 克,可补中益气,降压摄血;大量 30~60 克,可补气化瘀。益气,固表宜炙用,托毒利水宜生用。黄芪性总属甘温,用大量又欲
避其温性时,可稍配知母等,制其偏温燥之弊,以免化热助热。
       二、三棱破气又化瘀、力宏性平擅止痛
        三棱,首载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其味苦性平,归肝、脾两经。历代本草记
载其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可治癥瘕积聚、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胁下胀痛、经闭、产后
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疮肿坚硬等。习惯看法认为其为破血之品,或认为其攻破之力甚强,
久服易伤正气,故临床多畏其力而少用。
        张学文认为,治疗一些疑难重症或久病属瘀血所致者,如萎缩性胃炎、肝硬化、经闭
日久等,用一般活血化瘀药而力嫌不足者,用三棱后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如一李姓老翁,
65 岁,因口干口苦、纳差、胃脘部疼痛 10 余年而就诊。患者自述其口干明显但不欲饮水,
时有口苦,纳食较差,且进食后自觉消化不良,时有胃脘部疼痛不适感。曾在多家医院诊治
无效,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并有“气管炎”、“尿路感染”、“增生性脊柱炎”等病史。舌质暗红,苔薄黄,舌下脉络迂曲、瘀丝明显,脉弦缓。张学文辨为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六君子汤加白芍、乌梅、山楂、石斛、丹参,服 10 剂而诸症稍减,病情改善不明显,张学文认为可能是此方药化瘀力不足,故而收效差。于是在上方中加三棱 10 克,服后胃脘疼痛锐减。此后则以柴胡疏肝散与香砂六君子汤两方为基础,交替加减,但每次均用三棱,
调治 3 个月而愈。于是临证每遇顽固之胃脘痛,时间经久不愈,有瘀血症,用一般化瘀止
痛药如丹参、延胡索等作用不佳者,均加三棱,收效均很理想,且未见不良反应。
《医学切要》载三棱“破一切血,下一切气”,王好古认为其“破血中之气”,《本草纲目》
认为其能“破气散结,故能治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难久服”,则知古今医家对其
“破气破血,久服损真”的认识是一致的。然其力究竟是峻是缓,损伤正气是强是弱,还需临
床验证。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三棱条下,谓其“气味俱淡,微有辛意,性微温,为化瘀之
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经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
腹疼痛,胁下胀痛,一切血凝气滞之证。”张学文认为前人所谓“破气破血”之说,无非说明力强而已,而临床一些疑难久病,气滞血瘀顽固不化者,三棱为其首选之品。笔者临证对萎缩
性胃炎迁延日久,症见痛处不移,痛时拒按,夜晚较甚,舌下络脉迂曲或怒张,舌质淡紫者,
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加焦三仙、丹参、三棱等,收效甚捷。尤其对一般化瘀止痛药不效或初用
有效而久用无效者,加用三棱或莪术后,每见止痛之效甚显。其次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大
等久治乏效者,三棱均可应用。惟其剂量不宜过大,一般 6~10 克即可。
三、水蛭祛瘀化痼疾
       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治恶血、瘀血、
月闭,破血瘕积聚……利水道”。张仲景的大黄 虫丸以水蛭与大黄、 虫、桃仁、虻虫等
药配伍,治五劳虚极羸瘦、干血内结、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妇女经闭不通等症。现用此方
治肝硬化,亦有很好的疗效。在鳖甲煎丸、抵当汤、抵当丸中,均配有水蛭一药,以治疟母、


蓄血证。细审仲景用水蛭所治之证,多为瘀血日久成积聚或癥瘕,需缓消渐化者,且多入丸
散剂。查古代文献,水蛭所治之症虽较广,均言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效,用于蓄血、癥瘕、
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赤痛、云翳等症。
《本草经百种录》记载:“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无生气而难
治。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反能伤未败之血,故
治之极难。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
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水蛭主要含蛋白质,新鲜水蛭唾
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水蛭素,水蛭素不耐热,稀盐酸易破坏,还有肝素、抗血栓素,能
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之作用,阻碍血液凝固,其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强于虻
虫、 虫、桃仁。
       古今论述均说明,水蛭是一种较好的活血祛瘀药,其力较强,善缓化慢消人体之瘀
血,而又不伤新血,故对疑难病中瘀阻较久,难以化除消散者,加用水蛭可以提高疗效,尤
其是中风、心痛等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顽病痼疾,水蛭不失为一个要药,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
一点。近年还报道水蛭可用于肺心病、高脂血症、脑出血及颅内血肿、血栓性静脉炎等。
但水蛭总属力量比较强的化瘀消瘕药。一般活血祛瘀药可以奏效的,不一定要用水蛭,
以免耗散正气太过;一些易出血的病人也不宜用之。前人所谓水蛭有“小毒”的结论,张学文
认为即指其活血化瘀之力较猛,用之不当可以产生出血等副作用而言,并非对人有毒害作用。
另外,对水蛭用法,有主张焙干研粉冲服者,也有水煎内服者,当视其病情而论。张学文一
般水煎用 3~6 克,焙干冲服者 1~3 克即可,丸散剂也用 1~3 克,未见毒副反应。
三、牛膝分川怀 消补两擅长
       牛膝,因其形状象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故谓其名牛膝。牛膝首载于《神农本草
经》,其性平,其味甘、苦、酸,临床用途甚广。《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寒湿痹痿,四肢
拘挛,膝痛不可曲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现代药理研究已知其对子宫和肠胃有收
缩作用,并能扩张心脑血管、降压、利尿等。此药性平,无寒热燥腻之弊,补消兼长,临床
常用。
        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补消之力各有擅长。川牛膝擅长用治头脑部、心胸部瘀
阻及下焦、肝肾冲任等处瘀滞之证,故认为其有引血、引热、引水下行之力,其通滞化瘀之
力强于怀牛膝;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之力稍强,善治腰膝酸软之疾,但多以通为补取效。
活血祛瘀,引血下行
      善治头部诸疾
牛膝之功,验之临床,消多于补,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实属其主要功能。考“引血下
行”之语,自《本草衍义补遗》提出以后,遂为后世所重视。《本草经疏》曰其“走而能补,
性善下行”。尤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证之
好品”,所以其镇肝熄风汤、建瓴汤中均重用此品至 30 克,临床收效颇佳。《名医别录》
有牛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之语,张学文根据多年临床体会,认识到牛膝活血祛瘀、
      引血下行,尤善治脑部诸疾。


        肝阳上亢 患者常有血压高,或不稳定头痛,头麻木,四肢困乏等症者,以川牛膝为
主,配合菊花、磁石、天麻、川芎、豨莶草、地龙等,取其既可补益肝肾,又可引血下行之
功,常用川牛膝 15 克左右,疗效较好。
       中风证属中经络 常表现为肢体麻木,偏瘫,言语謇涩,手足痿废不用等,可用川牛
膝配合丹参、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兼气虚者可加炙黄芪等,具有较好的活血化
瘀止痛及引瘀血下行之功。
美尼尔氏综合征 以眩晕不能站立,甚则呕恶等症为主,用川牛膝配合二陈汤,加磁
石、丹参、桑寄生、钩藤、天麻等,治疗多例,甚为效验。
       老年性痴呆症 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等,若属肾虚血瘀者,可用怀牛膝
配合熟地、山萸肉、菟丝子、巴戟天、菖蒲、川芎等品。
         头痛 牛膝性平微苦,凡实火或虚火上冲之头痛、瘀血头痛均可以其为主药,引瘀热
下行,而头痛可愈。实火头痛用川牛膝配黄连、石膏、龙胆草、栀子、菊花、川芎等;虚火
头痛配生地、玄参、知母、黄柏、蔓荆子等;瘀血头痛可配川芎、白芷、丹参、桃仁、当归、
赤芍等。
         其他 心绞痛、心肌炎、牙痛龈肿、口舌生疮、吐衄、咽肿者,亦可在辨证方中酌加
牛膝以引血引热下行。
        总之,牛膝之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在头部及胸部等瘀热所致疑难病证中应用甚
广,其证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较多。
活血引血,引药达病所
善治妇产科疑难病证
牛膝也常用于肝肾、冲任、胞宫等下部瘀阻之证,具有引血下行、引药直达病所、化
瘀止痛等多种作用。
        经闭、痛经    牛膝配伍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延胡索等,可治妇女经闭、痛经属
瘀血阻滞者,有很好的化瘀止痛调经作用。
        产后恶露不行,瘀阻疼痛或倒经吐衄     李时珍曰:“牛膝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则能补肝
肾,生用则能去恶血。”其“祛恶血”之语,即包括牛膝可治产后恶漏不行,瘀阻腹痛在内。张锡纯亦谓:“重用牛膝,佐以凉泻之品,化血室之瘀血以下应月事,此一举两得之法也。”临床若以牛膝配伍生地、当归、白芍、栀子、白茅根之属,治经行衄属血热妄行者,用后多有显效。
        癥瘕积聚 牛膝药性较平和,虽化瘀而不太伤正气,故可久服。《日华子本草》及《本
草备要》皆记载其“破癥结”。临床常以牛膝配丹参、三棱、莪术等品,可治癥瘕积聚,有缓
化慢消之功。
         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
         善治腰膝酸软无力、水肿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临床应用甚广,但对其补益之功强与弱,后人知之甚少。
《本草正义》明确指出:“其所谓补中续绝、填骨髓、益精、利阴气诸说,皆壅滞既疏,正
气自旺,万不可误认牛膝为填补之品。”由此看来,牛膝之补肝肾并非填精补髓,结合李时
珍“得酒则能补肝肾”之语,知其补多为以通为补,通滞为主,补为次。
       腰膝酸软无力属肝肾不足者 可用怀牛膝,但须配杜仲、桑寄生、续断、木瓜等品;
若治痿证可配伍熟地、龟甲、锁阳、白芍、豹骨等。
         风湿痹者 常用于腰膝以下之风湿痹痛,此品有较好的通利血脉,破瘀导滞之功,如
独活寄生汤中用之即属此意。在此当用怀牛膝。
         肾炎水肿 川牛膝活血化瘀畅行血脉而利水。《本草纲目》载其可治“五淋尿血,茎中
痛”。《中药学》也记载其“能利尿、行瘀以通淋”。临床除用于淋证外,张学文常用于慢性肾炎水肿。
       颈椎病 常配葛根、当归、赤芍、川芎、桑寄生、路路通等品。
      五、降压降脂性平和 治心治脑鹿衔草
      鹿衔草首载《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称为“破血丹”,陕西地区称之为“鹿寿茶”。此药甘平无毒,性柔和不峻。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等功效。《植物名实图考》载其“通经,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陕西中草药》载其“补肾壮阳,调经活血,收敛止血,治虚劳咳嗽,肾虚盗汗,腰膝无力,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半身不遂,崩漏,白带,结膜炎,各种出血”。张学文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试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现其药源广泛,性平无毒,补泻兼能,宜于久服。
         张学文曾治一张姓女工人,59 岁,自述经常发生胸闷、胸痛、气短约 2 年之久,近来
胸痛加重半月。诊见舌质黯,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辨证属心脉痹阻,宗气不畅。治
以宣通胸气,畅行血脉,用鹿衔草 15 克加入瓜蒌、薤白、丹参、川芎、葛根、降香、赤芍、
草决明、枳实、菊花等方中,连服 12 剂,胸痹症状大减,疗效十分显著,后以上方加减,
继服 30 余剂而愈。
         药理研究发现,鹿衔草有强心、降压、降血脂作用,对衰弱的蛙心能增强心搏,调正
心律,但对正常蛙心无明显作用;能扩张血管而使血压下降。对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更
为明显。强心时可配伍附子、人参、桂枝等,降血压则可配伍杜仲、豨莶草、夏枯草、钩藤
等,而降血脂常与草决明、生山楂等同用。张学文认为它补肾强腰膝、祛风湿的作用也比较
显著,可与杜仲、桑寄生、怀牛膝等配伍应用。
六、山楂消食又活血
      山楂是常用消食药,传统认为其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但经多年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发
现其还能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降低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强心及收缩子宫等,
对心脑血管病作用广泛,疗效显著。
疑难病治以活血化瘀,山楂可当重任


         久病顽疾等疑难病,多有瘀血阻滞之势,或多痰瘀交加、痰水互结等病理,这些病理
产物堆积日久,成为顽症痼疾,而患者又往往治病心切,此时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切忌急躁,
并制定持久之战略,建稳中求效之法,方为上策。
          活血化瘀药中,其力峻较猛者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久用易耗气伤血,对久
病邪盛正衰者,可暂用而不可久服。桃仁、红花、川芎之属,其力亦稍嫌峻,用于年老体弱
者,若搭配不当仍有一定弊端。而丹参、生山楂等,药性平和,作用广泛,一药多能,活血
化瘀功效确切,久用或较大剂量应用,未见副作用。久病顽疾属瘀血兼正虚所致者可首选之。
笔者用其治疗中风、胸痹、高血压、高血脂等,多收良效。
        活血祛瘀当防耗血伤血,山楂可趋利避害
张锡纯也谓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
也”。两位先辈均明确指出了山楂消食活血、药性平和的特点。在治疗疑难病(如老年人血管
硬化、高血脂所致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缺血性中风等)的疗程中运用山楂一药,既可以活
血化瘀,又可以防止伤血,还有消食降血脂之功,故用之常可一举数得。肝阳上亢者,可配
夏枯草、菊花、川牛膝;冠心病属胸阳不振,痰浊内阻者,可配伍瓜蒌、薤白、姜半夏、丹
参等;妇女痛经,产后下腹瘀阻疼痛者,常配当归、川芎、延胡索、益母草等。
择药当尽其所能,山楂一药多用
山楂是传统的消食药,历来主要将其炮焦(焦山楂),用来消导各种肉食油腻之积。山
楂一药,酸甘可口,其性平和,生熟皆可消食,其对胃酸缺乏,小儿乳食不消,常服甚有效
验。除此而外,生山楂还可活血化瘀以消瘀滞,西医学认为其能降血脂,扩张血管而降血压,
对心脑血管疾病中瘀血症状、血管硬化、血脂高、冠状动脉供血不良及妇女痛经、产后腹痛
等属瘀滞所致的,山楂一药可起多种治疗作用。其次,山楂炒炭配合三七、白芍、陈棕炭可
治胃出血,配合三棱、延胡索可治萎缩性胃炎之胃痛,具有活血止痛及酸甘化阴的双重作用。
山楂还具有较好的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配合肉豆蔻、木香治疗慢性结肠炎之腹痛腹泻,配
枳壳治食滞脘腹痞满。
山楂酸味较甚,《本草纲目》认为“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
《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多食耗气,损齿,易饥,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胃酸过多常
有泛酸者也不宜服用。
       七、三七化瘀有奇功 内服外用止瘀痛
      三七是常用的化瘀止血药,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破血,在瘀血与出血单独或同时出
现之时,具有其他单味药不可比拟的优势。《本草纲目》首载其药,谓其有“止血,散血,
定痛”的功效,可治金刃箭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
产后恶血不下、赤目痈肿诸病。其药力甚强,疗效显著,古代多作止血药应用,其主治无论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还是各种出血,皆以化瘀止血为主效,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现代药理
研究发现三七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且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
少心肌耗氧量,有明显、迅速的降压作用等等。多年临床应用,体会到该药可用于下列病症。
        冠心病心绞痛
用三七粉 3 克(冲服)配合瓜蒌、薤白、降香、丹参、桂枝、杜仲、鹿衔草、生山楂等,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者,有明显的缓解疼痛、减少发作的效果。而且用一般化瘀止痛
药效果不明显或作用不佳者,加用三七后其效果明显增强。部分服用心痛定、心得安或硝酸
甘油片不能控制心绞痛发作,或效果不满意者,用三七后,均取得明显的缓解疼痛、减少发
作的效果,证明其确有良好的化瘀止痛作用。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三七配伍丹参、炙甘草、苦参、桂枝、川芎、赤芍、当归、山楂等或加入桃红四物汤
中应用。曾治一例 16 岁少女,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胸闷心慌,左胸部有时刺痛,
关节疼痛,头晕,月经量多。以上方加减化裁,诊治 6 次,服药 30 余剂,两次心脏拍片对
比,心界明显缩小,症状明显减轻,心慌心悸大减。
         高血压病
        三七可配合菊花、生地、草决明、葛根、地龙、川牛膝、豨莶草、路路通等应用,有
明显清脑降压通络作用,尤适用于有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病变同时存在者,效果甚为明
显,曾多次应用,均取得较理想疗效。三七配伍川芎、地龙、蔓荆子、桃仁、红花等,对顽
固性头痛,刺痛久治不愈者,可收化瘀止痛之效。
      中风
         三七治中风,应用较广,无论是对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皆为首选药物。脑血栓
形成之中经络者,常以补阳还五汤加三七粉 3 克冲服,具有良好的益气活血化瘀之功;脑
溢血者出血期,可单用三七粉化瘀止血;后遗症期,三七可配伍黄芪、当归、川芎、路路通、
菖蒲、桑寄生等药物,以消散瘀血。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气滞血瘀型者,可用三七加入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鳖甲、三棱、
女贞子、焦三仙等,有活血止痛,改善肝血瘀滞症状的作用。如一女性病人,患“乙肝”3 年,经常胁肋、胃脘部胀满不适,嗳气,泛酸,纳差,大便不调,双目干涩,脉弦细,多方治疗,效果不显,辨为肝气郁滞,肝胃不和,用柴胡疏肝散加三七,6 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坚持用药 1 月余,症状基本消失。此后每遇“乙肝”病人,凡属气滞血瘀或肝气犯胃,致胸胁胀满疼痛或胃痛者,均适量加入三七 3 克,止痛作用明显增强。
        风湿痹痛
       常用三七配伍黄芪、当归、威灵仙、独活、细辛、川牛膝、桂枝、淫羊藿等,发现其
能缓解疼痛,可能与其增强化瘀止痛作用有关。
      胃痛出血
      三七对消化系统的肠胃出血有止血之功,特别是对胃脘痛(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或伴有黑便者,尤为适宜,它既可以化瘀生血,又能化瘀止痛。可配伍蒲黄、五灵脂、丹参、
延胡索等应用。
至于古今之用于妇科崩漏、产后出血、刀伤、痈肿、跌打损伤、骨折等症,人皆尽知,

此不赘述。
三七之用法,张学文多用三七粉冲服,每天 3 克。此药冲服用量较小,节省药材,吸
收较好,值得提倡。汤剂煎服,用量需大一些,一般 6~10 克为宜。曾有文章报道用三七
粉一次冲服 6 克引起房室传导阻滞者。张学文 1993 年曾治一例严重肝硬化腹水男性患者,
病人曾误将每日 3 克的三七粉用到每日 30 克,连服 7 日,不但未见毒副作用,反而诸症减
轻,效果明显。故三七的标准用量尚需继续观察研究。
总之,三七化瘀、止血、止痛,内外上下疾患皆宜,内服外用皆可,既止血又化瘀,
一药二用,对于出血兼瘀滞疼痛者尤宜。
       八、化瘀利水益母草
       益母草在《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名曰益母、益明,《本草图经》始称益母草。在相
当一段时间里,主要作为妇科常用药,治疗产后病、痛经、癥瘕、瘾疹瘙痒等。后世用于治
疗急性肾炎浮肿和血尿,服后水肿消退迅速,食欲增加。张学文据其所具有的活血利水双
重作用,将之用于治疗脑水肿、小儿脑积水,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李时珍认为其“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运血风血痛,崩中漏
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可知益母草具有活血、利尿、
解毒等多种功能,一药而兼化瘀利水,水瘀互结可用之。《本草汇言》载:“益母草行血养
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本草求真》也认为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味辛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瘀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热可疗,并能临证酌施,则与母自有益耳。”从以上这些论述,可知益母草的作用甚为平和,虽有活血利水解毒之能,但久服重用不伤正气,对体虚体弱,年幼年老者之水瘀互结之证,甚为合适。临床常用于治疗以下病证。
      痛经
       治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常与延胡索、当归、白芍、香附、川牛膝等补血养血,行气
止痛药物组合成方,益母草剂量要大一些,常用量 30 克左右,大多有明显效果。
       产后病
       如产后出血或恶露不绝,腹部胀痛,出血量少,或夹杂血块,由子宫收缩无力引起者,
常配合当归、酒白芍、艾叶、川芎、焦山楂,偏寒者再加炮姜、台乌药等,效果较为理想。
现在已经证实益母草可以收缩子宫,显著增加子宫肌肉的收缩力和紧张性。对外伤内有瘀血
者也可用,如《外台秘要》记载的益母草膏。
         急性肾炎水肿、血尿
       用益母草 30~60 克,生品用量可以更大一些,单用或加入辨证方剂中用,甚为有效。
常配伍猪苓、茯苓、连翘、白茅根、丹参、浮萍、桑白皮之类,现已为临床所常用。治肾结
石也可配伍冬葵子、石韦、鸡内金、海金沙等同用。有报道用益母草 90~120 克治急性肾
炎水肿,利水消肿作用显著,近期疗效较佳。


       解颅
        解颅多为西医之脑积水,病机多为水瘀互结证。益母草既可活血又可利水,甚合其病
机。常配伍当归、赤芍、红花、川芎、葛根、丹参、白茅根、泽泻、琥珀、茯苓、麝香、车
前子、山楂等,用后效果明显,已有多例治验病案。
        高血压、冠心病
       据报道,益母草水浸剂等静脉注射给麻醉动物后有降压作用,其乙醇制剂对在位兔心
有轻度兴奋作用,还有抗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故用于高血压病,既可以因其利尿
作用而降低血容量,又可因其活血、溶栓、强心作用,改善外周血循环。凡高血压病头目眩
晕、心慌心悸或有轻度浮肿者,用之有较好效果。常配伍平肝清肝之菊花、天麻、钩藤、石
决明、白芍、牛膝、磁石等应用。古方天麻钩藤饮中有益母草一药,不少人难解其作用,其
实即通过其利尿活血作用降血压而已。
        癥瘕积聚(如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
      取本品有活血祛瘀而性平,可久服以缓化慢消之特点,常配伍当归、丹参、三棱、赤
芍、红花、牛膝、小茴香、台乌药等组方治疗癥瘕,但要久服方有效。
总之,益母草虽日“益母”,但不止用于妇科,对内科水瘀互结之证疗效亦好。中医认
为“血不利则为水”,而益母草既可活血消癥,又可利水消肿,对凡瘀血久留,水瘀互结之脑
水肿、颅内压增高、急性肾炎、高血压等,均可以之治疗。但此药作用平和而力弱,用量一
般较大,30~60 克为成人常用量,治肾炎时干品用 90~120 克或鲜品 180~240 克,方有
显效。

九、价廉效佳豨莶草

       豨莶草是价廉易行的祛风湿药,首载于唐代《新修本草》,谓其“味苦,寒,有小毒”,
“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迄至宋代《本草图经》始首次记载其有
“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已明显指出其具有祛风湿,补肝肾之
功。明代《滇南本草》进一步明确指出其“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
口眼㖞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
赤白癜风,须眉脱落”。从其所列症状看,至少在明代已发现其具有治中风、通脉络的功效。
          张学文临床应用豨莶草多年,对于前人言其“有小毒”却又有不同体会。它虽属苦寒之
品,但药力比较平和,临床多用至每剂 30 克,亦未见有何毒副作用。豨莶草古人有生熟两
种用法,生用则苦寒之性较强,主要用于痈肿疮毒,湿疹瘙痒,内服外洗皆可。若加黄酒蒸
制,则苦寒之性降而温通之性加强,故可用于风湿痹证,代表方剂如豨莶丸、豨酮丸。但目
前药房所供者,大多属生品,为加强治痹疗效,可让患者自己加黄酒蒸制为佳。《本草正义》
说:“豨莶草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走窜开泄……及其九次
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驯,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
多服均获其效,询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真是对豨莶草作用的真知灼见之语。豨莶草临床
主要用于以下病症。
高血压病
豨莶草之浸液已被证实有降压作用,对于高血压病人四肢麻木、腰膝无力者尤宜。张
学文临床常将之与川牛膝、天麻、草决明、地龙、菊花、生龙骨、生牡蛎等同用,剂量一般


用 30 克左右,似有较好的改善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的作用。由于其性苦寒,对有肝阳上
亢夹肝热者也甚相宜。
中风
         对豨莶草之用于中风,古人早有认识,临床体会主要用于风中经络之肢体麻木瘫痪、
口眼㖞斜等属气虚血瘀型病人。常加入补阳还五汤中应用,配伍路路通、桂枝、水蛭等有较
好作用。豨莶草因有祛血中风湿及解毒功用,似有活血畅通经络之作用,故缺血性中风用之
甚当。朱良春认为“考之于古,验之于今,豨莶草有解毒活血之功,勿以平易而忽之”。
风湿痹痛
         实验已证实:豨莶草与臭梧桐组成的豨桐丸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抗炎作用,因此,
临床可用于治疗四肢风湿痹痛,尤其兼腰膝冷痛者,常配伍威灵仙、秦艽、桑枝、桂枝、川
芎、当归、乳香、没药等。对虚寒性风湿痹痛一定要用黄酒蒸制,以改变其苦寒之性,加强
温通之力。
(0)

相关推荐

  • 不补气,就活血的参

    参不是都补气的, 还有就是专门活血化瘀的, 这就是丹参. 丹参, 是一味十分常用的活血化瘀的中药. 主要突出的功效是活血. 其活血有下面这四方面的运用. 一.活血--止痛. 这个疼痛是以实证为主的, ...

  • 【黄芪常见的配伍,气虚的别划走】1、黄芪...

    [黄芪常见的配伍,气虚的别划走] 1.黄芪+淮山------健脾养胃 2.黄芪+当归------补气益血   3.黄芪+红枣------补充气血 4.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5.黄芪+山楂 ...

  • 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用量] 生地黄15g,当归.赤芍各12g,桃仁.红花各10g,川芎9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用四物汤养血和血,配以桃仁.红花破血行瘀,功能祛瘀生新.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调经 ...

  •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临证用药心得

    张学文,男,汉族,陕西汉中人.1935年10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主编.合编有:<瘀血证治>.< ...

  •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诊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以诊断为"冠心病"为关键词,从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2009年7月-2010年7月的病例中筛选,采用Access2 ...

  •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病用药性味归经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张学文教授治疗脑病用药性味归经特点.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临证治疗脑病处方1123首,采用EpiData 3.02软件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录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 ...

  •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

    文章对张学文教授运用药对治疗瘀血证经验总结如下: 香附配川芎,理气祛瘀;桂枝配川芎,温经化瘀;牡丹皮配丹参,清热化瘀;威灵仙配川牛膝,祛风化瘀;半夏配丹参,化痰活血;茯苓配赤芍,渗湿活血;大黄配桃仁, ...

  •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1-10)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1)黄芪益气为栋梁□ 李军 周海哲 陕西 中医学院国医大师研究所编者按: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病的诊治用药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

  • 国医大师李振华:临证用药心得要注意四问题

    导读: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研究用药心得,必须在参透病因病机证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总结出来,如果单纯根据药理研究,使用某几味特定药便可治疗某病,那么在临床中是很难站住脚的,并从四个方面给予后学点拨,以期 ...

  •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胸痹气滞痰阻血瘀证用药经验探析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张学文教授治疗胸痹气滞痰阻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近5年治疗胸痹气滞痰阻血瘀证的病例,采用关联规则.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胸痹气 ...

  • 国医大师张志远用方心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导语 张志远教授不仅理论上有建树,而且毕生重视临床,善于师法古人而勇于创新.不仅对妇科有独到经验,内科证治亦多体会,如学习喻昌"大气论"及张锡纯"升陷汤& ...

  • 临证用药心得(经典干货)

    一.肝病 1 旱莲草 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