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经济再逐新潮——聚焦“十四五”海洋经济布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海岸线1600多千米,海域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海洋资源富集,海港条件优越,涉海产业众多,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十三五”期间,全区海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总量显著增加,海洋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为“十四五”全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广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一港两区两基地”的发展定位,系统谋划海洋产业布局,扎实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一轴两带三核多园区”的海洋发展新格局,使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广西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海洋强区。

重点建设“一港两区两基地”

《规划》立足广西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按照区域发展的要求,确定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一港两区两基地”。

“一港”:将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成为智慧港、绿色港、枢纽港为目标,打造畅通高效的国际航运物流新枢纽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新门户。

“两区”:整合北部湾全域旅游资源,培育滨海旅游新业态,打造海洋旅游精品,构建特色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北部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开发并重、海陆污染协同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并举,创新海洋生态综合管理体制,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两基地”:加快建立特色明显、配套服务健全、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特色的北部湾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水产原(良)种体系,大力发展标准化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沿海滩涂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打造中国南部海域蓝色粮仓基地。

优化海洋空间布局

围绕建设海洋强区的战略目标,《规划》按照“陆海统筹、生态优先、集聚发展、区域协同”的要求,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构建“一轴两带三核多园区”的海洋发展新格局。

培育“一轴”。以海洋经济为纽带,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链接强首府战略和北钦防一体化战略,培育建设南宁至北钦防海洋经济成长轴。

打造“两带”。以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的临海(临港)产业园区为支撑,培育海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形成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以北海-钦州-防城港的沿岸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带。

做强“三核”。以北海市铁山湾-廉州湾、钦州市钦州湾、防城港市防城湾为主要空间载体,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定位三个核心片区,构建海岸互通、三核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提升“多园区”。以产业园区化、基地化为目标,重点支持北海工业园、玉林龙潭产业园区,钦州石化产业园、防城港国际医学(000516)开放试验区、南宁六景工业园区等涉海园区提档升级,优化涉海园区营商环境,合理布局园区涉海产业,将涉海园区打造成广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区

《规划》绘就了未来5年广西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通过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洋空间布局。通过提升产业质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通过筑牢生态屏障,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扩大海洋开放合作,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振兴海洋文化,提高海洋文化软实力。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力争到2025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海洋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1%左右,全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海洋经济总量规模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海洋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科技能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良好,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少于460平方千米,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近岸海水水质优良率达国家考核目标。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和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初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经济强区。“十四五”时期,广西将进一步形成“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打造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内聚外合、纵横联动的向海新发展格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