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1964年参加高考
参加高考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机遇,从大道理来讲,关系到能否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从个人前途来说,关系到能否在职业、成就、职称、地位、报酬等方面打下基础、获得发展的先机,尤其是像我这样来自农村的学生,高考是改变自己命运、对自己的未来有重要影响的一次机会。
高考制度对大家是相对公平的,对考生一视同仁,不需要找关系、走门路。当时高校不收学费,贫困生有助学金,政策上是国家出钱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学生考上大学即意味着该生就是政府要培养的未来建设人才。
我家在苏南某城市的郊区农村(离城大约10里路),父母没有文化,一辈子务农。我出生于1946年11月,1964年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所在的高中当年有37名学生毕业,36人报名参加高考(其中女生13名)。本来61年高一开学时全班有60人,因各种原因,陆陆续续有二十几个学生退学,剩37人坚持到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合影
1964年的国内形势是:国民经济欣欣向荣,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生活物质逐步丰富,市场繁荣,文化艺术领域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可以说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十五年以来稳定、繁荣、积极向上的年代。
一、当年的高考特点
1964年的高考有以下几个特点:
- 1、 全国统一考试,分两类:理工医农和文科。都是考六门课程。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必考(其中数学试题前几道题是全体考生都必须做,后面4道题难度不同,指定理科做其中2题,文科做另外2题),还有两门考试课程,理工医农指定考物理、化学,文科指定考历史、地理;
- 2、 考试的时间比较晚,7月15-17日共三天,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考场里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
- 3、 报名时候就填好了报考志愿表,然后考试,因为填志愿表时候无法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填表有较大盲目性,既怕填低了失去上名牌大学的机会,又怕填高了分数不够而落榜。
- 4、 报考志愿表分两张,简称一表和二表,列在一表目录中的院校是重点院校,每个考生按顺序填10个志愿,二表目录中的院校是非重点院校,每个考生按顺序填8个志愿,相当于后来的一本和二本。
我报的是理工医农类,以下是我当时的报考志愿表(由于留下来是手写表格字迹有点模糊,这是根据底稿制作的)。由于没有经验,不了解各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我的报名志愿表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志愿表像撒大网,理科、工科、医学、农业、渔业、师范面面俱到,各种专业,例如电子(无线电)、电讯、机械、铁道、船舶、矿冶、水利、测绘、轻工业都填一点,当时的想法:能上大学就行。
第一张志愿表
第二张志愿表
考场安排在省常中,我们中学在郊区,路程比较远,被安排在一初中住宿,每人带一条单人席子和少量生活必需品。7月14日下午到住宿地,然后看考场。记得住的地方有木地板,好像是一个小礼堂的舞台上,一个挨着一个,席子铺开了就能睡。住了三个晚上,17日高考结束以后各自回去。
二、考试简况
三天考六门课程,总体上我处于自然状态,答题比较顺利,没有感觉心里紧张,属于正常发挥,对考试情况记忆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 1、英语考试发挥顺畅,记得最后写一篇英语作文,命题是my friend(我的朋友),我脑子迅速回想一番,写哪一个朋友好呢?我有一个初中同学没有上高中,后来参军入伍到了部队,我俩常有通信往来,他谈在部队的训练和工作以及体会,我说说在校学习情况。顺理成章,就写他了,我稍作构思,一篇英文作文的腹稿就在脑海中形成了,一气呵成,没有花费很多时间就写成了,文章的可读性、思想性和行文的流畅程度俱佳。
- 英语考试的得分大概很高,进高校以后的第一堂英语课(两个系学英语的学生合在一起上大班),大学英语老师就宣布我是英语课代表。
- 我英语考得好要感谢高中的英语老师,他原来是常州工业专科学校的英语老师,62年常州工专下马以后到我们高中教英语,他不但自己的英语底子足、水平高,而且在教学上很有一套。
- 2、物理试题有一些难度,考试发挥正常。对其中一道题我有些疑惑,题目说一架飞机在北京上空的水平面上作顺时针圆周运动,问左右两边机翼,哪边的电位高?飞机运动时在地球的磁场内切割磁力线,不难判断结果,但是我觉得飞机可以做特技飞行,如果飞行员把飞机倒过来(飞机的肚子朝上)飞,结论是否相反?
- 3、政治试题中有一道问答题:建国以来有哪些重要的(政治)运动,各有什么意义?这道题我们中学老师没有系统讲过,十几岁的学生较难回答到位。建国以来的运动,当时我所知道的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一化两改造、农业合作化、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等等,哪些算重要的?意义如何?我只能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判断,然后谨慎解答。
高考过后到发榜之间有一个月的等待时间。当时的想法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大学就去奋斗一番,考不上那是无可奈何,就回家务农吧。
三、收到录取通知书,准备上大学
报名表上要填写考生通讯处,中学老师要求大家都填中学,老师说这样可靠并且能及时收到。经过一个月的等待,老师通知8月19日所有考生返校一天(自带午饭),于是36个考生都怀着希望但又怕落榜的心理准时到校,到校以后听说学校已经知道了录取情况,然后班主任找被录取的学生个别交底告知所录取的大学,说录取通知书今天邮递员会送过来,让安心等待。大概在上午十一点钟,邮递员来了,送过来一叠由江苏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统一发出的录取通知书(当时的政策,录取通知书不是各高校自己发出,而是由省招办统一发出),下图是我保留的当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信封。南京邮局盖的邮戳日期是1964.8.18,常州邮局盖的邮戳日期是1964.8.19。
当年的录取通知书信封
我被南京大学录取。
我们中学36名考生,共录取17名,录取率为47.2%,这在当年算是比较高的。其中一表(即重点院校)录取8名,均为男生,二表录取9名(其中女生5名)。
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规定报到日期是8月27日,报到前要做以下几件必须的工作:
- 1、 到正规医院做一次X光心肺胸透,报到时必须交胸透报告;
- 2、 办好户口和粮油关系迁移手续;
- 3、 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需要家庭所在地村委会(或居委会)以及中学签署意见并盖章。
要在20日-26日一周时间内做好上学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时间是比较紧的。先去医院做胸透,同村有女生考上江苏师范学院(我们是本村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考上大学)。两人约好了时间一起进城到医院里去做胸透。父亲给我几元钱用作挂号费和透视费,她父母没有给她钱,说家里枣树上的枣子成熟了,採一些枣子带到城里卖了钱就可以交透视费了。我们在约定的时间出发,我空手,她提了一篮枣子,步行10里路进城,先到农贸市场卖枣子,看来她不是第一次卖枣子,轻车熟路,不需要我帮忙,一会儿就卖完了,然后就近到红十字会医院(现在是第四人民医院)挂号做胸透。拿到胸透报告以后我们就回家,没有在城里吃饭。
户口和粮油关系的迁移手续在乡政府办理,当时我村所在的乡政府是新成立的,就在村西不足200米的一个旧庙里面办公,路很近,但不是每天办公,而是每周二、四、六(工作人员是另外一个乡政府过来兼管的)。粮油助理说按照规定,把粮油供应关系从农村迁到城里必须先把已经从生产队分配到的本人口粮平价卖给国家粮库,凭粮库的收据才可以办理,然后用算盘子打了一番,叫我先卖六十斤小麦到西仓库,再去找他。第二天我用扁担挑了两个口袋,装60斤小麦(再加半斤,确保到粮库过磅时候分量足够),走了大约10里路到西仓库把麦子平价卖了,拿到收据。
四、走进大学
大学生是国家花钱来培养的未来建设人才,能够考上大学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节点,尽管后面的路还很漫长,但迈上这个台阶是值得庆幸并且珍惜的。
我提前卖了一张8月27日上午到南京的慢车票(为了省加快费),并把一只帆布箱子办理了行李托运。父亲当天早晨送我到常州火车站,在候车室遇到一个来自武进卜弋桥的学生,他到南京大学物理系报到,坐同一班车,我与他搭个伴。慢车每站都停,刚启动不久又停了,慢慢吞吞到南京,下车以后他直接坐南京大学的接站车走了,我要到行包处取托运的箱子,人多排队,等了很长时间才拿到,到新生接待站以后没有校车了,让我把箱子放在那里,自己坐公交车到鼓楼下车,说是下车以后问问路,走几百米就能到。我就在公交站台排队上了一辆公交车,车到鼓楼站以后我从后门下车,右手提一个旅行包,左手提一个网兜(里面装一个搪瓷脸盆,一个热水瓶)正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向哪里走,看见从公交车前门下来两人站在那里,听见其中一个年龄稍大的男生说看看后门有人吗?然后就走过来问我是不是来报到的新生?我赶紧回答是的,他说跟着他们一起走,他是大四的学生,来做新生接待工作,并介绍说旁边那个女生也是来报到的。该女生比较大方热情,要帮我提网兜,我哪里好意思要女生提,推却一番,但她坚持一定帮我,盛情难却,就让她提了,一路上她比较健谈,自我介绍说她是无锡市人,无锡一中毕业,考上了南大外语系法语专业去报到,问我是哪里人,到南大读哪个系,我一一回答了她。用余光稍稍看她,感觉长得清纯甜美,是个无锡美女。一路交谈着,不一会就走到了南大门口,我表示感谢以后,各自到本系接待站办理报到手续。
就这样我走进了大学,开启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历程。南京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了几年,之后又有机遇来到,我抓住机会又两次走进考场,先后录取到过两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工程学院)读书(进修、读硕士),然后硕士毕业到重要单位,为某个事业作贡献,取得一定成绩。直至退休。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回忆起来有不少事情可以写写,读者如果有兴趣,我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写点,就当是练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