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山格有座华侨府第,清朝末年爱国富商所建!
平和山格有座华侨府第
清朝末年爱国富商所建
黄 武 疆
平和县东北部一带土地广阔而平坦,是个富饶的地方,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全县的重要粮仓。白楼村就处在这片平原上,毗邻山格镇政府,与平和县城区仅四公里之遥,全村有六千多人口,属较大型行政村。
南北向的正兴大道穿过村中,两旁房屋紧凑密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经东西向公路进入白楼村中心区,可以看到路边有几座古朴的土围楼,以马蹄形造型为主。往西左拐200米是新厝社,即可看到一座造型特别、前厝后楼的府第,很像“五凤楼”、又类似于潮汕“驷马拖车”的民居建筑。经了解,这座楼叫“沄下新厝”,是“琯溪张氏”第二十世先祖(因族谱佚名,以“廿世公”代称)于清朝末年所建。前年某日,笔者探访楼主后人,了解有关这座楼的更多信息。
根据《平和琯溪张氏族谱》记载:琯溪张氏四世祖张智开基土田,生子有五:同生、庭趋、庭训、庭立、晚生,沄下属于二房庭趋之后。清朝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琯溪张氏(沄下)廿世公下南洋来到马来西亚槟榔屿谋生,从事橡胶种植工作。廿世公勤劳刻苦,诚信经营,事业有成,十多年后回乡建楼(新厝)、娶妻生子,育有三子:张容、张佐、张东。孩儿稍长,廿世公携带家人再赴南洋,在星洲(今新加坡)和香港创立商号,生意越做越大,经过数十年用心经营,拥有多间店面和商行,张家的创业故事充满传奇。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张氏家族积极捐资支持抗日运动。由于东南亚连年战乱,张家事业受到重创,他们只能遂贱卖家产、携家带口辗转回到平和,定居于廿世公所建的沄下新厝。
经历清末民初的改朝换代、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文革、改革开放……,一个多世纪的时光里“新厝”变成了“老宅”,旧去的土墙瓦片默默地见证着张氏各房子孙蕃衍与发展,世间的轮回和交替。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再迎新机,重现辉煌。
孝友传家,世代绵延。廿世公的玄孙张先生说:前几年来自大陆、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宗亲回平和祭祖时,他就与在辽宁工作的堂叔动议将祖楼进行修缮一事,并计划建成“张氏家风家训馆”和“张氏文化交流中心”,记载先祖艰辛而传奇的创业故事,并发挥教育子孙、敦化宗风,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笔者认为:“沄下新厝”是土楼与大厝(府第式)相融合的传统民居,由于建楼者为海外华侨,其建筑装饰也吸收了广东、台湾、南洋等地的元素。这座民居对研究平和的华侨史、建筑艺术很有价值。建议应抓紧妥善保护、修缮好这座“华侨府第”,并充分利用好其建筑空间,打造成特色的文旅基地,将助推山格镇、白楼村的乡村振兴!
筆者題記
遵疇拱極立宏基
琯山朝宗開支系
土田耕桑衍後世
澐下僑府載傳奇
沄下新厝外景
沄下新厝近景
沄下新厝内景
后座一楼为中堂(大厅),方正对称,中堂前方的斗拱做法很特殊,斗拱上的木雕与金漆十分细腻精美,表现清朝时期平和工匠的精湛水平。
前厝低、后楼高,左右厢房平均对称,空间设计考究,布局合理,通风、排水、采光考虑十分周全。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精彩回顾
長按此二維碼
關注平和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