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步》观后感(上)

偶然间又看一遍经典影片《云中漫步》,竟然对其中的许多镜头背后的真意多有较清醒的认识,不似从前那般只注重浮光略影的新奇,这说明自己要成精了——成熟的代名词——能与导演神交了,也可以说是老了啊!
       影片是二战后的生活伦理题材,是人类史上亘古未有之剧变后的社会一角的自我恢复过程——人类通过反思获得成长与提高的过程。众所周知,美国并未遭受二战战火的直接洗礼,但许多美国人却是饱受战火熏烤。战后的美国生机依旧,但不受战火洗礼的社会一样会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饱受战火熏烤的美国大兵也必然要将在战场上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的必然的反思带进美国社会,也必然通过个体思想的转变——战争创作修复——给美国社会带来相应的转变,转变是必然的,但转变的主体思想自觉程度差异导致反思的思想的朦胧性与随意性,伴生的破坏力才是社会伦理重构的前提和基础。更宏大的改变我不太明晰,只感觉二战后世界性和平与发展与此有莫大关联,而影片中,通过个体生命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进而改变整体社会旧习俗的积极变革,应该是导演的原创冲动之一。这种以点代面的手法应该是导演向世人传递经验的手段。这经验就是,每个有觉醒意识的人都要尽力争取,与保守的传统势力抗争,获得自己更有意义的人生!那些不觉醒者也可以借机开开窍儿。
       男主直接表示,在战场上绝对服从命令且如行尸走肉般的他通过给妻子写信的方式对人生进行了深刻反思,而他的妻子(美国社会保守、冷漠与惯性传统存在的代表,他们对世界性战争并不关心,他们只关注于如何发更多的战争财)对来自远方经常要命悬一线的丈夫利用战争间隙搅尽脑汁所整理的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文字竟然漠不关心,甚至没开封就束之高阁了——自古便是多情总被坞恼。从她刚出场的着装和之后一系列的表现,证明她是一个会充分享受生活的人,而且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因为她在自学一门高级课程,这即可以是美国社会积极进步与繁荣的缩影——精致的利己主义,也可以是其纸醉金迷的消极表现,因为这样一个妻子,对她最应该付诸关心的处于极端危险环境中的丈夫显得过于冷寞,尽管她仍能整齐地收集他丈夫的每一封信,但她坦率地告诉久别四年的丈夫,她对她丈夫初期所写的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就丝毫不感兴趣,和满床整齐且未开封的信件背后,说明这样一个军人家属早就出轨了,她的心早就不在自己的丈夫身上了,所以她才能忘记去军港码头迎接自己久别且侥幸得以生还的丈夫,而这是她最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儿。这样的人和事儿虽然是极少的个例,但其中所隐喻的美国社会的本质却不能当偶然的个例来理解。这样的一个退役军人妻子还要维持表现的夫妻关系,这是这类人的人性虚伪的生动写照。

只是后来的结局表明,这样的虚伪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在日益注重个性解放与自由的社会中,越来越别扭,越来越没有市场,人与社会的自由与解放,都需要更多的真实,哪怕是有违人伦的欲望,也要真实地表现,个人需要自由,社会需要进步,个人更自由、社会更进步,人类文明才能向前。这样类似的故事其实在每个剧变后的国家与民族都同样发生,历史就是这样波浪式起伏与螺旋式上升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或许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无数次形成这种带有共性的群体无意识才得完成。
       一个侥幸得以从战场生还的大兵,本来对未来生活充满着希望和构想,却在妻子的短暂温存后被迅速降温,被以义不容辞的口吻直接拉进现实——继续回原单位卖巧克力,就像一个刚修复好的零件重新被装配进正在运行的机器一样,必要且无足轻重。也是,这个地球历来是缺了谁都照转不误,于是,男主角只能顺从地又成为妻子谋生存的工具——家庭对于某些现实主义者来说,不需要过多对等的温情,两性关系必须服从于其个人的控制欲和满足感,而他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无数次憧憬的充满人情味儿的属人的基本欲求,就如同它的载体——那些被封存在床底下的信——一样被束之高阁,直至尘封和被遗忘。世俗社会的生命个体就是这个沉沦的,而整体的社会也同时随着这样的个体的普遍多发而愈发沉沦,于是人类整体理性渐失,直待下一次革命暴发才可以唤起人性的光辉。而剧变之后的社会之所以复兴,就是因为反思的人多了,自觉不自学抵制这样的沉沦者少了。电影导演所表达的就是人类当如此觉醒。

而我要说的则是,这样的思想是从属于哲学的,哲学经常是社会上的显学,却从来不得在世俗中普及,普及的反而是些不具强制力的在群众中自发形成的松散的伦理观念,而作为哲学分支的伦理学虽然在发展,但经常的表现却是一如侍妾般小心谨慎。这种矛盾的现象可以归纳成“哲学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并不具备其应该具备的全部功能,哲学经常是与其显学的地位不相符、不相称的”,似乎也可以说,哲学虽然总是难以自圆其说,但却总在被社会管理层片面利用,因为片面的理论依然可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有总比没有强。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仍然是无望地妥协的存在,是自欺欺人的存在。所以,我坚定地认为,人类欲改变整体自欺欺人的面貌,只有哲学常识化这一条路!

面对生活的强大惯性,男主角作为一个刚退役的大兵只能无奈妥协地接受现实,并迅速回归现实。若不是偶然间碰到女主角,他甚至也可能通过他在战场上训练得到的强大生命力而变成商业精英,出轨的妻子也可能悄悄且彻底回归他的身边而不被发现,他也会有一个上流且幸福的家庭,只是这样的家庭因妻子身上的铜臭而不可能是他理想中的和谐状态,但他能够“合理”忍受之,因为其他人都一样按照社会的惯性与传统而活,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就是我们普通人每天都在过的生活,而他们的故事要在文艺作品中演绎下去,就必定复杂化地编下去,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可艺术真的高于生活吗?不!绝不!说高于生活这样的话,其实只是骗一骗那些不真懂生活或者不懂哲学的人,因为这些人,甚至包括编剧自己,都知道,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永远不能彻底揭露人性的全部,他只能“肤浅”地表达无比复杂的人性的几个小侧面,因为人类整体对每天都面对的自己的人性有太多无奈,我们人类还对自己知之甚少!大家都知道骗人是可耻的,可我们每天都或多或少地干着这个,或骗别人,或骗自己,甚至骗自己的时候远多于欺骗别人,因为人的生活是以妥协为主的,所以人人都是无奈的无比可怜的存在,只是这些妥协早已变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变成下意识的见怪不怪,所以,人们才能在惨淡的苟且人生中时常找到乐趣和快感,而忘记那快感中一直多有变态的万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少得精神病和抑郁症,人类历史才得“正常”延续。
       从最终男主角喜剧般的离婚来看,导演想要表达的就是,现实中有太多错误的无意义的婚姻需要解体,能如此这般地和平分手是最理想的。这样的离婚在现实中肯定有,但绝对是少数,因为婚姻背后有情感,剪不断,理还乱,更有财产纠葛助长人性贪婪的恶习肆虐,大多不幸的婚姻只能在无望的人性中将伤口撕裂得更痛而收场,人类求得双赢的本领从来极差。而双赢的最好办法来自于哲学,来自于哲学的对立统一理论,而哲学常识化就是要将这种理论的晦涩变得浅显易懂,这样的工作需要有人做,因为市场巨大,价值亦无比巨大。希望有更多的导演用自己的天才与智慧助力哲学的常识化,而不仅总是用隐晦的镜头传递模糊的信息。(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