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学者立志,当有如此气象

马一浮摄于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
马一浮阐述横渠四句中的“为生民立命”时,第一句话就是:“儒者立志,须是令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方为圆成。”
这也是谈儒者的理想,就是最终须将天下万物都安排到合理的所在,这样才算得大圆满、大成就。
儒者的理想可谓大焉!
堪与造物主、上帝、佛祖等同!
实现这个理想的道路,其实便是成圣之路。
这个理想,在平庸者眼中,完全是不切实际的空谈狂语,所以必定嘲笑之——这怎么可能实现呢?你以为你是谁,不过是一个高谈阔论百无一用的书生罢了!
我们不必嘲笑这个嘲笑。
其实这个嘲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很多高谈阔论的迂腐书生,只是把这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话挂在口头,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其实根本不曾理解这些话究竟有什么深意。更有甚者,只是用这样的话给自己摆个排场,借此捞取功名而已。
比方说:“为生民立命”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
马一浮的阐述为:“须是令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方为圆成。”这句话也是不好懂吧?
——作为一个人,体积有限,能量有限,年龄有限,在亘古的天地间简直如同一粒微尘一样渺小,怎么可能将天下万物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呢?
这样的志向如何能够实现?其理由何在?
马一浮的点拨是:这样的志向不是无理由的,而是因为深信“万物一体之义”,明白“万物同一生命”的道理,而且古圣贤已经懂得这个道理:
孟子称伊尹“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
横渠《西铭》云:“凡天下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此皆明万物一体之义。
圣人吉凶与民同患,未有众人皆忧而己能独乐,众人皆危而己能独安者。
万物一体,即是万物同一生命。
若人自扼其吭,自残其肢,自剜其腹,而曰吾将以求生,决无是理。
原来,其深意在此:成就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成就自己的过程。妥当安排外界万物的过程,其实就是妥当安排自己生命的过程!故而,万物是一体的,内外是融通的。胸怀天下,救济苍生,最终还是让自己的生命走向合理、大气的道路。我的这些理解,愿读者多品鉴!
如果不通晓这个道理,不明白自己与外物的真正关系,就无法具备“为生民立命”的志向与理想。
而且,如果不懂得“万物一体之义”,即便嘴上喊着要“为生命立命”“要令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甚至因此而丧命,其实还是一笔糊涂账。谈不上什么真正的“立志”和“理想”,其境界终究是等而下之。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理想?实现这个理想的途径在何处?
马一浮这样阐述:
孟子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朱子注云:“立命,谓全其天之所赋,不以人为害之。”
又曰:“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这就是以古圣贤的话阐述“立命”“正命”的三种途径:
一、专注于修身。
二、专注于天之所赋的全面发挥。
三、要“尽道”而行,而非灼灼然整日盯在功名利禄上。
接着,作为传道、授道者的马一浮,又针对“人心陷溺”的普遍现实,指出儒者的责任与担当:
今人心陷溺,以人为害天赋,不得全其正命者,有甚于桎梏者矣。仁人视此,若疮痏之在身、疾痛之切肤,不可一日安也。故必思所以出水火而登衽席之道,使得全其正命。
总结起来,就是儒者仁人有责任促使世道人心走向“正命”。
这个责任,也是为自己正命的途径。
到此时,如果你还是不好把握实现这个理想的途径,那么可以多品品孔夫子这十二个字: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十二个字,是马一浮阐述“为生民立命”时,专门在最后强调的。他说:
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学者立志,合下便当有如此气象。此乃是“为生民立命”也。
这些话须细品。
能如此立志,“气象”与“境界”自然开阔,非专心于私利者所能企及,其能量自然生生不息,然后通过修身尽道,最终通往“内圣外王”的至善境界
这种志向,难道不是最为可贵的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