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妈妈听了我讲的《刻意练习》小课之后,希望我能继续深入地讲一讲孩子在刻意练习的时候,还有哪些调整心态的方法和实操性工具。那今天我就继续延伸地讲一讲刻意练习的心态与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托马斯斯特纳。斯特纳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技师,也是一位钢琴家。他在研究了东西方哲学和现代体育心理学之后,以亲身经历,写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练习的心态》。我会以这本书的理论为基础,然后再结合我在教研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感悟,抽丝剥茧出一些内容,目的是帮助各位父母和孩子在学习与发展才艺的时候更加有效,事半功倍,让孩子拒绝低效重复的天真练习,提升效率,更好地平衡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以下内容节选自《练习的心态:高效练习的七大黄金法则》,完整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订阅收听)首先请各位父母回忆一下:你在学习的时候,有没有过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呢?开始非常想学,但学了几天就放弃的经历?你放弃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们放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用力过猛,企图一蹴而就,很快地就看到效果。曾经有一位妈妈带着儿子来找我补习初中数学,这个孩子已经初三了,面临中考,但成绩只能考40、50分。因为时间非常有限,妈妈很着急地问:Evan老师,我知道你很厉害,你能不能在寒假期间帮孩子提升到90分呢?我非常能够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自己学吉他的故事,第一节课也问过老师同样的问题:老师,您觉得我苦练1个月能不能把Hotel California弹出来?老师说:emmm,那你能不能用1个月举起150斤的杠铃呢?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学习节奏的加快,无论孩子升学考试还是父母在职场打拼,拥有不同种类的技能似乎成为了一种“资本”。这种压力让孩子和父母变得焦虑不安,我们有时候对学习的过程失去了耐心,希望极速地学会某项技能,取得某个结果。在学校是,在职场也是,总想着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一门技能或者是完成一项任务,以小博大、弯道超车。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无法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某项活动,大脑躁动不安,目光变得短视,短时间没有看到结果就会失去耐心。所以刻意练习的第一个心态就是:不要急功近利,只关注短期利益。学习也一样,不要急功近利。有的家长会羡慕那些成绩好的孩子,甚至无数次感叹道“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聪明,学习一点都不需要操心呢?”事实上,学习好并不是天生的,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一样充满了好奇,爱因斯坦也不是一出生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差别不大,但后天父母的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不同才是最终造成学习结果天差地别的的主要原因。例如,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家长对家庭作业的反应完全不同。有的说孩子回家一会儿就做完了,有的却反映作业太多,要做到十一二点。很显然,学习习惯不同造就了效率的差别。在《练习的心态》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学习高尔夫球,这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以及耐心去学会的技能。而且作者还发现那些已经挥杆几年的人依然在瞎打,这都是因为这些人忽略了掌握其中最为关键的细节也就是过程,企图随便挥杆就能得到好的结果。其实,任何一个习惯都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是需要在正确的行为上透过时间积累出来的。所以,在孩子刚开始养成习惯的阶段,父目要有耐心;父母帮助孩子改掉一个坏习惯,更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家长不妨帮助孩子在学习的初期制定学习计划,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的同时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之后,做事情就会更有规划,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学习效率自然提升。孩子在练习的时候,如果只把结果作为目标,就会忽略学习的过程,把过程当成麻烦事,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失去耐心、缺少动力。而聚焦于过程时,孩子的所有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举个例子,比如你打算阅读一本陌生领域的书,例如生物工程学,如果你把读书的时长和页数作为目标(我要读20页,读3个小时),那么在读的过程,没看一会儿,你就会看一看已经读了多久了,还剩几页了。如果3小时到了,发现落差很大,认为自己效率低,自然就会非常失落、自责。但如果你使用番茄读书法,设立25分钟倒计时闹钟,把时间切成一个一个的小时间块。在每个小时间块里,只专注于眼前某一件事情,其他什么事情都别想。这样在看书的时候,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读书的过程中,逐渐会产生心流,也会有更强的成就感和收获感。举个例子,我曾经教过一个小学6年级孩子数学,这是一个小男孩,很机灵。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出了一道关于分数的应用题。5分钟过后,我发现这个孩子就写了3个数字,其他什么都没有写。要知道,这道应用题可不是非常简单的应用题,没办法不计算就能看出来。那我为什么会出一道比较难的应用题给他做呢?其实我的用意很简单,我想了解一下这个孩子的做题习惯。我发现,他的习惯就是在草稿纸上列几个算式,套一套方法,直接写答案。然后迫不及待地问我:Evan老师,我算对了吗?如果我说不对,他就又会告诉我另一个答案,“老师这个对吗?”这就是这个男孩在小学养成的做题习惯,他不太在乎过程,只在乎结果是否正确。他妈妈对他的评价是“这个孩子手比较懒”。而我在教数学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他的思考过程,我需要他学会画图解题。就算不会做,也要把你对于题目的理解画出来。至于结果,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曾经在少年爱问视频号里做了一个视频,用画图的方法推到了一遍求和公式1+2+3一直加到100的推理过程。有父母就留言“这个方法太慢了,还不如直接用求和公式算呢!”。我又做了一个欧几里得推导圆形面积的过程,有父母留言“只要学会不就行了”也有些家长认为“画图解题”速度很慢。其实,从慢到快本来就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如果本来基础不扎实,上来就花里胡哨地追求解题速度快,蜻蜓点水般地像背诵语文一样背诵公式,这种“快”为未来学习理科埋下一个大坑。为什么?因为这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一个新吉他手不苦练爬格子,没有基本功,是不可能像吉他大师一样手速很快,弹奏起来游刃有余,要慢就慢,要快就快,控制自如。李小龙不苦练基本功也不可能出脚速度快到摄影机都捕捉不到。这些道理放到其他领域里都能明白,怎么放到学数学的时候就糊涂了呢?更何况数学本来就不是一个追求速度的科目,很多数学家一辈子就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所以,每次看到这种留言我只能说:有怎么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父母认为数学推导的过程不重要,浪费时间,孩子就会忽略过程,只追求结果。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数学逐渐失去了没兴趣的一个原因。而“以过程为目标,以结果为导向”对于孩子练习技能有很大帮助。比如要想学会弹吉他,就算你死磕一首歌,死记硬背记下了所有的指法,且不说最后能否弹出来,但这其实也偏离了最开始想学会吉他的目标,看到其他谱子还是不会演奏。最后,我们总说“匠人精神”,那么匠人精神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注重过程,享乐其中。所以练习是一个过程,正确的练习心态应该是,是以过程为目标,关注当下。4s是缩写的4个英文首字母。分别是:simplify简化、small 细分、short缩短 和 slow放慢。把大目标拆分成几个小目标。每次只聚焦于一个小目标,就会产生动力,精神也不会疲惫。比如整理房间可以拆分成桌子、书柜、床铺、衣柜等,每次只收拾一个区域,这样子我们就不会一下感觉压力很大,能够更加专注地完成收拾房间的任务。设定目标后,将目标细分成一些较小的部分,专注于细分的目标,降低行动难度。例如,我们收拾书桌的时候就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收拾课桌上,不要又打扫窗台、又收拾衣服,这样只会影响我们把书桌整理好。在细分了小目标之后,我们缩短任务的时间。比如30分钟内,只专注收拾书桌。时间一到就停止收拾。有了时间限制你会发现自己可以更加专注。而且30分钟一到就停止动作也会让你对时间更有掌控感,不会盲目行动。这个放慢不是动作迟缓,放慢是心理要平静。做事情的时候心无旁骛,保持平和的心态。例如收拾抽屉的时候,放慢性情,你会更关注抽屉里的东西,可能会找到以前一直找不到的东西。而不是哗啦一下把抽屉里的东西一堆,就急急忙忙地做下一个动作了。同样慢阅读、慢思考、慢计算也会让你有完全不一样的读书体验。你会觉得:wow!原来学习也可以是一件享受的过程。直播预告 | 本周五(2月5日)晚上8点,斯坦福大学硕士毕业、少年商学院资深导师鞠茜老师会围绕以下问题,一一为大家解答:
1. 怎么给孩子选合适的书?
2. 孩子总是坐不住,不爱读书怎么办?
3. 孩子读的挺快,但说不出来读了什么怎么办?
干货分享之外,直播间现场不定时抽奖,有护眼台灯、哈利波特盲盒、全国通用必胜客卡等惊喜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