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战:189年汉末崩塌(7)“四世三公”的汉末王莽之路
终于要好好说说袁绍了。
更具体的说,要说说他老袁家了。
当时提到他老袁家,有一个非常天皇巨星的词:“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连着四辈,当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这个位置的高官。
权力最重的国家决策和军事任用这两条大动脉虽然在皇权,外戚,太监这三个势力手下,但让整个帝国运行起来的那些毛细血管却都在官员系统手中的。
每有外戚一得势,普遍的做法是将要紧部位换上自己人。
比如内朝的尚书令、中常侍,比如禁军的虎贲中郎将,这都是关键岗位。
对了,此时虎贲中郎将是袁术哦!
又对了,原来的虎贲中郎将是袁绍,此时的袁绍去当西园八校尉的二把手,中军校尉去了。
此时袁家的阵容非常有意思。
袁隗作为大族长,太傅参录尚书事,官员系统二把手。
袁绍、袁术分别在禁军中担任极其重要的岗位。
对了,袁家现在“是”何进的人。
反正何进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袁家这帮在何进这届政府中扎的非常深。
他老袁家在自己“四世三公”的第四、五世时,开始走上了政治结构上的最高峰。
与此同时,他家的朋党在这四世三公的奋斗过程中也编织了极其庞大的人脉关系网。
你当一任三公,你的门生都会形成巨大的势力与网络,比如前面说的窦宪的“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两世三公”的李固家“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结果你家四世三公,这个网络得有多大呢?
一群官员见面唠嗑,见面首先是要摆资历的,你老家是哪的啊,你是啥时候当官的啊,你家恩师是谁啊?
结果聊了一溜够,全都是师兄弟。
因为他们的恩师是一个家族,袁家。
没有他老袁家的提拔和引路,很多人是出不了头的,这种提携关系,后面成为了两千年来中国文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生之谊”。
到了科举时代,如果你先人积德,祖坟给力,青烟直冒你中功名了,你考试时的那一届主考官就是你的老师,你要拜码头,磕头认老师,听老师的话,当老师的枪,一生不能背叛老师,否则你就是个不忠不孝的畜生。
你没听错,后来的文官生态中甭管乱成什么样,比如著名的宋代和明代,这两个朝代的党争和文化流氓就特别多,口水乱飞胡撕乱咬的情况层出不穷,但甭管这帮人咬成啥样,被人利诱成啥样,对于自己的老师都是要磕头做乖宝宝的。
不仅是孝文化后来越来越根深蒂固的原因,这其实也有着一个很深的道理:没有人家,当初你就是个屁。
得了人家的恩,要知道回报。
说了半天,要说一下他老袁家是咋起来的了。
他袁家的发家源头,还是印证了一个古老的道理:高位乃德者居之,有五世大德者,必有五世富贵保之。
袁氏发源于汝南,汉平帝朝,袁家老祖袁良开始进入仕途,袁良师从大儒孟喜,以孟氏《易经》为其传家之学,后来刘秀复国后做了成武令。
袁良官不大,到了其孙袁安这一辈,袁家开始爆发了。
袁家由于是当地豪族,所以袁安非常顺利的做了当地的功曹,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进入仕途。
有一年,洛阳暴雪,整个洛阳一夜变成哈尔滨,大雪把屋都压塌了。
大雪无情人有情,洛阳令下令赈灾,大街上全都是乞食求救的人,洛阳令巡街时发现袁安家已经成为了雪雕,估计是全家埋里头了。
按说该救幸存者去了,但洛阳令冥冥之中下达了一个命令,给他家门扒开收尸吧。
结果扒开大雪后发现袁安躺在屋里冻成棍了,还剩一口气。
洛阳令救下了袁安,问道:你咋不扒开雪逃出去求救啊?
袁安哆哆嗦嗦的说:“如此大灾之下,百姓全都遭灾受饿,我不能再去麻烦别人,我是读书人!”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儒家文化中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袁安困雪”。
这在教育孩子们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同时其实建议旁边再放本《肖申克的救赎》,孩子们永远别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袁安先后担任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任职所在之处民意甚高,公元71年,袁安被任命去楚郡任太守解决一件事。
当时是明帝时期,当地刚经历楚王刘英的谋逆案(小案件,不值一提),办案人员为了邀功,将案件扩大化,牵连了数千人。
这种为了自己的政绩,无辜牵连他人蒙冤的官员极其卑劣。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这种做法是缺大德的。
人们往往淡忘对自己曾经吃的那些亏,但是人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忘记自己曾经受过的不白之冤。
这些冤屈会无数次在午夜梦回中让人惊醒,会让人无数次的回忆起那些屈辱,会让人终其一生的杀气不断升腾。
很多冤屈甚至会变成毁灭性的报复,会传至子孙,会绵延数十上百年。
有句老话叫“做鬼也不会放过你”,如果我们因种种原因拆不了这种雷,但至少千万别埋这种雷。
无论是为了啥,犯不上。
袁安后来拯救了这些无辜之人,从此官运亨通。
袁安到楚郡后连衙门都没来得及进就直接去大牢了,因为来的时候沿途听说了楚王谋逆案有大冤情。
结果袁太守在当了好久的袁牢头后捋清了一大批冤假错案并最终整理出了一大批重审材料。
楚郡的府丞掾史都向袁安叩头力争,说这是大逆之案,咱犯不上替他们翻这个案,惹火上身!
袁安表示:如实上报,如果不合律例,出了问题我负全责!
明帝最终被袁安条理清楚的二审打动了,因此被释放出狱的人有四百多家。
袁安治下无冤案,袁太守名动官场。
一年后,袁安调任京畿担任河南尹。
这个位置不简单,天子脚下当地方大员,组织上要重点培养了。
袁安在任十年,辖区“政令严明,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明帝将这样的大才留给了儿子,章帝登基后,袁安开始进入中央,相继担任太仆、司空、司徒。
积了一辈子德的袁安后来又熬走了章帝,到了和帝时期,袁安看到著名丑陋外戚窦宪实在不是个东西,于是弹劾了当时气焰嚣张的窦宪。
别看窦宪得瑟到了连公主的地都敢抢的地步,对于袁安他却一点辙都没有,他只能默默的听着袁安对他的申斥。
袁安的浩然正气已经到了自带防弹衣的效果,群魔见之退避三舍。
袁安去世后,窦宪也迅速完蛋了,和帝成功将权力抓了回来,由于当年袁家是抗窦的功勋符号,和帝对袁安诸子给予了回报,袁氏因此一门荣达。
袁安长子袁裳官至骑都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三子袁敞官至司空。
袁敞是他家的第二任三公。
后来袁京之子袁汤,在桓帝当上了太尉,封安国亭侯,这是他家的第三任三公。
袁汤有三子,袁成、袁逢、袁隗。
袁成官至左中郎将,袁逢与袁隗在灵帝一朝皆身居“三公”,这是他家的第四辈三公,袁隗甚至强强联合的又娶了当时的学术领袖经学大师马融的女儿,由此还掌握了舆论开火权。
袁家的这帮子弟们后来并没有秉承当年老祖的道德标杆,而是开发出了多面下注的另一条发展道路。
袁家本身是士族集团的代言人,但人家又同时和外戚与宦官全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到了袁家第四辈时,袁成与大魔王梁冀私交甚厚,梁冀甚至对他达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洛阳潜规则是“事不谐,问文开”。
袁成,字文开。
这绝对是高难度,这个梁冀可不是什么好相处的,他是东汉外戚的跋扈之首,还鸩杀(毒死)过皇帝。
梁冀倒台后,牵连者非常多,但袁家平安渡劫。
因为袁家同时还抱着太监的腿,当时的中常侍袁赦是汝南袁氏的宗族成员,深得皇帝宠信,袁家跟太监说咱们是实在亲戚,可得互相照应。
袁逢、袁隗这两个三公又和太监袁赦一荣俱荣了,也因此,后来爆发了两次“党锢之祸”,诸多世家大族、清流名士被掀翻在地,但他老袁家却稳坐钓鱼台。
在最大的政治风暴中没有被踢下牌局,这也成为了他袁家最终在第五世大爆发的关键点。
他袁家始终没下牌局,筹码还越来越大!
袁家第五辈时出了两个翘楚,一个叫袁绍,一个叫袁术,这二位我们就很熟悉了。
这俩人都是袁逢的儿子,正根嫡子是袁术,但名声比较大的,却是袁绍。
袁绍,字本初,比袁术岁数大。
岁数并非是袁绍牛的原因,他其实是先天不足的,他是袁逢的庶子(跟婢女谈工作后生的)。
在那个时代,嫡子跟庶子的差别是天差地别的,可以参考贾宝玉和贾环的待遇。
不熟悉《红楼梦》的朋友可以想象成茅台跟二锅头的差距。
不过袁绍这个二锅头后来却满世界得瑟,大有第五辈接班人的感觉。
是袁绍的能力有多么的强,二锅头的瓶里满满装的全是茅台的缘故吗?
其实能力在出身面前就是个屁,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国家级干部就那点编制,就你那丫鬟妈妈你连在史书中留个路人甲名字的资格都没有。
袁绍真正要感谢他大爷袁成生不出儿子还死的早,结果袁逢就把胡搞出来的袁绍过继给了袁成这一支为嗣。
也就是说,袁绍从“二锅头”的出身被贴上了“茅台”标。
袁绍因此野鸡变凤凰。
在宗法关系上,袁绍与袁术今后成为了堂兄弟。
你虽然在袁逢那一支上的血缘是“低劣”的,但人家现在却是袁成这一支的掌门人了。
后来总有人拿袁绍的出身说事,说他是个丫鬟生的,不能叫个东西,公孙瓒,曹操等等这些竞争对手都没少埋汰人家,甚至他亲兄弟袁术都这么说过,我家的那个家奴咋这么受欢迎?
大多数史书说他能混出来是因为他天赋异禀,仪表堂堂,广交朋友,有领袖之风。
没错,个人素质很重要,袁绍绝不是二锅头,最起码是五粮液,但还是那句话,时代已经来到东汉末年了,很多儒家的不成文规定已经默认成型了,你要真是个丫鬟生的你袁绍的人生真的也就没啥大蹦头了。
母以子贵这话其实是很少能用到的。
更多的时候是子以母贵。
所以袁绍人生的最大背景光,就是他亲爹当年把他过继他早死的大爷了。
别看你是个丫鬟生的,你过继到了高门的继承人位置,在宗法时代,人们又该迅速忘记你的可怜身份了。
袁绍在土狗变麒麟后开始不断地利用他袁家的“四世三公”形成的“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士族网络去增强自己的实力。
袁家此时不光和太监集团关系密切,人家还是倒台士族中的重要领袖,袁绍在党锢之祸后参与了不少次的营救与秘密集会。
看出这个家族的复杂了吧。
这其实是个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家族成长轨迹。
袁家错了吗?
谈不上错。
小孩才谈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家族只看未来。
在最凶险的舞台上,谁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呢?
全都投上票其实非常明智。
袁家这股非常强大的势力,强大到了足以左右历史的走向了。
老袁家四世站在浪潮之巅,但却一直没有走向历史的前台,原因就在于最关键的那两样权力还没得到。
一个是最高拍板权,一个是军权。
一旦得到了这两项权力,他家的下一步其实就比较好预测了。
20年前毕竟有那么一个失败的例子;
200年前毕竟有那么一个成功的例子。
他袁家虽然在玩道德上不能与好人王莽同日而语,在权力的欲推还就上棋差N着,但他家和王莽相同的是,声望。
当然,他袁家绝没有王莽那种无差别打击的全阶级鲜花掌声,但他有着最关键的。
他家是士族的众望所归。
这就好比郭德纲先生说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街,活到最后的那个是艺术家一样,此时士族的最大门楣,最大粗腿,就是自一百年前就站在三公殿堂上从来没下去的袁家。
到了第五世的时候,袁家开始朝王莽进发了。
搭台子布局的,就是这个年纪轻轻的袁绍!
过继了的袁绍算得上是位尽其才,他没有辱没家族的名声,很上进,大量结交才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打造成了袁家下一代的大旗标杆。
这个标杆的意义是非常不寻常的,要知道,他袁绍是老袁家的希望之星,也许就是三公的第五世,这也导致了大量的有能耐的没能耐的全想跟他扯上关系,去他家送礼求接见的人需要排长队,颇有去三甲医院挂号和给孩子抢幼儿园的感觉。
洛阳城袁绍家的交通经常大拥堵,令洛阳交管部门非常头疼,结果后来袁绍自己慢慢提高门槛筛选高档会员:“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你没点腕儿是见不到我袁本初的!
袁绍的高调让很多大佬很不满,太监头子赵忠就曾批评道:袁绍这小子养了一大堆死士,这小子想要干什么!
他的敏感是对的,袁绍真的是想干些什么。
黄巾之乱爆发后,何进被封为大将军掌控首都周边布防从而拿到了帝国军权,袁绍看准了何进,上门应聘,被何进召进幕府。
袁绍选择进入了何进的班子,完成了阴谋的第一步。
何进出身屠户,属于东汉有史来最寒微的外戚,他需要袁绍的声望加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袁绍需要他什么呢?
我们后面会慢慢得到答案。
何进随后提升袁绍为虎贲中郎将,把他当做了心腹;后来又把他安排到了中军校尉,族弟袁术做了虎贲中郎将。
袁绍在蹇硕这边对何进下手后,袁绍第一时间派了张津去试探口风,劝何进要弄死全体宦官。(袁绍因进亲客张津,劝进悉诛诸宦官)
何进此时还算是比较冷静的,想对我下手的只有蹇硕,我为何要对全体宦官开战?
这边何进在着手布置对付蹇硕,蹇硕那边也琢磨着要把何进弄死。
毕竟他已经朝人家动过刀子了,撕破脸了你咋缝回去?
但蹇硕已经失去了最开始的偷袭便利,他要找盟友,他找了同是一个阶层的太监大佬们。
剩下的这堆太监大佬,有十二个人,位居中常侍,史称“十常侍”,领头的有两人,张让,赵忠。
这里面没有蹇硕,《三国演义》中把蹇硕给加进去了。
这些人,都深得当年灵帝的喜爱,是内廷的另一组势力,灵帝曾经非常著名的说过“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
刘邦、刘彻、刘秀要听到自己的子孙能说出太监是他爹的话不知会不会从地底下爬上来抽他大嘴巴。
蹇硕抓住了袁绍的那个建议,给赵忠等人写信说:大将军兄弟执政专权,现在又听从士族建议打算全部消灭我们这些内臣(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曹),只因为我统领禁兵,所以他还没有动手,现在咱们应当赶紧干掉他。
蹇硕这个突破点说的没问题,但是他虽然选对了阶级,但选错了背景,他忽略了,当年人家老何家是咋起来的。
当年何皇后之所以能够得宠,就是走了太监的门路,中常侍中的郭胜是何进的同郡人,当初何太后与何进的贵幸,郭胜是出了大力的。
何进家本是屠户,他妹当初就是走郭胜的关系才进的进的掖庭,然后业务能力过硬被灵帝宠幸后来当上了皇后。
灵帝宠妃王美人生下刘协后,被嫉妒的何皇后干掉了,灵帝很生气,刘辩眼瞅也要没妈了,在最关键的时刻,是张让等人花钱求情帮着给保下来的。
总之,何进家其实是被太监集团选出来的外戚。
既然无可避免总要有外戚出现,那外戚最好就是个我们太监扶植起来的,没有士族关系的草包。
何进的这个大将军的上台其实是这个原因。
这个集团的最好方向就是外戚宦官共通保卫着何家太子这个利益共同体去继续统治。
立二子刘协其实是灵帝死前突然加入的变量。
这位掌兵权的蹇硕其实挡了所有人的道。
最终,根据蹇硕的提案,十常侍开完内部会,同类蹇硕被放弃了。
十常侍集团非常明白他们与何家才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蹇硕写给他们的信随后被交给了何进。
这也表明了一件事:我们是站在你这边的。
何进得到信后很兴奋,因为他对于蹇硕另一层顾忌,其实也在于他身边的宦官集团。
之前他拿不准的一件事就是,当初蹇硕要阴谋杀他的背后,是不是所有宦官集团的一致决策。
现在知道了,那帮人跟他还是当年的同一集团。
但是,这同样有一个永远也打不开的心结。
你们是扔出了蹇硕当替死鬼呢?还是真的从头到尾不知道呢?
庚午(二十五日),失去了所有盟友支持的蹇硕最终被何进串通黄门令阴谋暗杀了。
随后,何进收了蹇硕手中的兵权。
干死蹇硕后,何进开始将矛头瞄准到下一个对手,灵帝生母董太后的董家。
刘协是这个老太太带大的,而且老太太还和自己的妹妹何太后有着很深的婆媳矛盾,灵帝在位时,何皇后就和董太后打的很厉害。
没办法,她俩位置重叠,都属于外戚势力,你家牛起来就意味着我家要吃亏,那个时候婆媳间就总爆发矛盾,董太后一生气就总威胁儿媳妇要让自己的兄弟骠骑将军董重砍了何进的脑袋。
叫的狗往往都不咬人,结果灵帝刚走人半个月,何进就与三公共同弹劾董家,命其回到封国,初六逮捕董重,董重自杀,又过一个月,董太后不明原因死亡。
老董家就此被铲除出了权力中心。
这个时候,何进已经完成了对中央军权的全部整合了。
按说在这个时候,此次所谓的外戚与宦官的争斗就该落下帷幕了,因为本来就同呼吸共命运,小皇帝现在14岁,按照惯例大约还有20年的活头,后面可以踏踏实实的进行下一个20年的统治计划了。
但变化,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太监集团栽培起来的草包何进,被一个棒小伙给意外拐走了。
这个棒小伙,是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