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临床医生搞科研特别累?那是你没走对方向
众所周知,医生的晋升之路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但偏偏疲于工作的临床医生分身乏术,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与实践去给自己“镀金”,导致在晋升这一块止步不前。
虽然都知道科研必须要搞,谁也不愿意多年来只混了个主治大夫。但是还是有医生忍不住抱怨,为什么卫生系列评职称要把科研成果看得那么重?搞好科研除了晋升,还有什么作用吗?
今天,中洪君就带大家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01搞好基础科研除了晋升,还能给医生带来什么?
医生评职称要看基础科研成果,是卫生职业的一大特色。为什么非要看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暂时没有比写文章和比基金更公平的方式,来评卫生系列的职称。
2、除了读了3-6年的学术型硕士博士,国内医学院临床型的硕士博士缺乏完整系统的基础科研培训。
3、暂时没有专门给年轻医生设置的“临床医学版国自然”,临床医生只能和基础医学和生物的青椒抢国青。
4、难道就没有临床课题可以做?临床课题最常见的就是”临床药物试验“,这些叫做横向课题,钱来自药企,大部分是外资药企。医院里面只有副主任医师以上,做到一定名气的医生才能接到。并且这样的课题总数很少,根本上也解决不了全国各地三甲医院年轻医生评职称的问题。
而且除了职称,就专业方向来说,有些药物的作用都是通过基础医学研究发现的。
知乎网友Foolin指出,以肿瘤学科为代表,现在肿瘤药物作用的很多靶标位点都是通过基础医学研究来发现的。医生搞科研不光是为了职称,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基础知识,在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同时把东西做得更深入更广一点。
正文: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临床医生更有必要去做基础医学研究的。就比如说现在很火的测序。你通过自身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上面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某个疾病的相关的亚型,你就可以把这个亚型做一个独特的分组,跟正常组进行比较,然后进行测序。
根据测序的结果,进行一些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的统计学分析,就有可能发现一些比较重要的差异基因,或者说差异基因群。然后再把这些差异基因纳入到你进行的临床数据统计学分析的范畴内,对这些数据,做临床特征值医学统计学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你可能发现这些基因在这个疾病亚型的发生发展里面是否有重要作用。如果说有重要作用的话,那么你可以选择继续对这个目标基因或者说这群差异基因进行接下来的临床验证。即使其实你自己不进行临床验证,你也可以提出这个位点,把它发表了之后让同行做基础研究方面的验证。
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一方面的工作其实只有临床医生能够做,单纯做基础科研的基础科研人员,纯生物医学背景的人,他们实际上并没法联系临床上面的这些问题。
那你说你做的测序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你对于这个基因本身的见解,难道不是基础科研吗?你可能不用完全投身于基础科研,搞得就像那些基础研究的生物学背景的人一样,但是基础科研的东西你还是得懂,并且需要跟临床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在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同时把东西做得更深入更广一点。
02怎么搞好科研内容?
很多人忙碌了半天却搞不出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多半跟科研思路没搞好有关系。一个临床医生的科研,都应该立足于临床,发现来自临床的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寻找解决之道,再反馈到临床应用。
以疗效为例,同样一种病,30个病人效果不好,20个效果好,那我们就应该开始去找差异。假如你的论文题目是“XXX疾病难以根治的原因何在”,那么就可以用测序等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假如你发现难治和非难治的差异有100个,那就去翻文献去请教大牛去深度分析,选最有可能的几个,比如甲分子。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标题就变成了“甲分子的差异性表达可能是XXX疾病难治的关键分子机制”,你再做一个甲分子对此病细胞系等的影响实验,有相关的成果出来了,那么你搞科研成功的概率将大大提升。如果文章本来就有点基础,再去申报一个课题,你会发现你好像也“稳”了。
总而言之,问题来自临床,基础基于原创性发现。
03临床工作太忙,如何分配时间搞科研?
即使是有了灵活的科研思路与方向,时间也经常让很多医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完成高质量的科研工作是大家都关心的难题。
事实上,这也是从研究生到工作后的一个科研规划的转换。大家不妨想,我们做研究生时,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实验、数据、分析、成文,你一手包揽,因为你是全职做科研。
但是工作后你主要是治病,科研是为了让你的职场锦上添花,那么你就需要一个团队,来帮助你协作。
一位知友kkhenry的几点建议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科研之路越走越顺利,早日“晋升”。
正文节选:
你想做一个临床研究,RCT或者队列。
你提出设想,组建一个3-5人的团队(可以包括护士),你领衔设计好方案、伦理、试验注册等等(这些你的确需要挤时间),然后分工。
有些人随访,有些人做盲法,有些人干预。这些工作其实并不繁琐,你规划好了,把protocol给具体的人,这些人也是文章的作者(当然,第一、共一、通讯等你自己想要想好)
你想做一个偏基础的课题,那么你就不要指望自己每天泡实验室。
一些关键的步骤、实验等你来做OK,但你需要和基础医学的人合作。你提供临床样本、或者数据、或者idea,然后你们一起设计这个。基础实验室,大多有劳动力,这方面你用基金的劳务费、或者咨询费cover掉一些,剩下的和你合作的基础医学的人也会贡献一点,最后的成果,是你们两人的,至于谁通讯谁共通,或者谁第一谁通讯,都是好商量的,重点是把课题做出来,做好。
比如我的国自然,就是和我本科的导师的实验室合作,我提供经费、他们出人力,我实验中比较特殊的一些我自己安排时间过去做(因为有些实验条件我有自己的方案,别人有的时候不一定能马上达到,反而容易造成经费的浪费),这样双方都能有所收获。
你觉得基础研究也麻烦,你希望从临床出发,做一些大数据、建模类似的工作(这方面最近很火),那么你不可能自己学python、学R,你需要和搞计算生物的人、或者医疗大数据的人合作,哪怕公司的也可以。
你提出研究设计、逻辑、分析策略和期望得到的结果,他们基于你的设想,构建算法、模型、选择合适的可视化方案等等。你可以以付费的方式给他们报酬,也可以就作为合作(据我所知,很多做医疗数据的公司其实愿意以合作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总的来说,工作以后的科研,一定是团队协作。你需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沟通、合作,善用他们的长处,结合你自己的理念、想法,提出问题-找到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人-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最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