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路1954号交通大学

“南洋”,泛指华东沿海一带。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

盛宣怀在上海办大学,不叫“大学”叫“公学”,这有什么好处?盛始终没有明说。从南洋公学的十年实践看,此举减少了清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预,取得了办学自主权。南洋公学不属于任何中央部门主管,有事盛直通光绪和军机处。交大档案馆中没有发现清政府对南洋公学“督办”和“总理”的任命文件。

总理(校长)由盛聘任,但向军机处备案。南洋公学没有学校“关防”,用的是“总理南洋公学关防”,这枚“总理”校章应该是盛宣怀刻的。有了这个办学自主权,他才能进行一系列创新、探索、改革。比如,由于缺乏现代教育师资,先办“师范院”;大学本科生源不足,于是创办中院(中学),甚至附属小学;看到国家急需高级政、法、商人才,开办六年制“特班”;北洋大学堂工科性质的大学铁路班师生因避战乱来到上海,盛宣怀立刻批准在南洋公学办“铁路班”。

建校初期时校门为牌坊式,1934年乙卯级(1915级)校友不忘母校培育之情发起重建校门,以志纪念。承吴培初先生组银伍千元,不足款由该校友募集,学校也适当赞助,一九三五年六月改建成此仿古宫殿式建筑一九五八年照原样进行大修。

国共内战之後,交通大学部分教职员随国民政府迁至台湾,但国民政府直至数年后才允许在台校友于新竹复校,仍称“国立交通大学”。1959年7月31日,起源、根植并辉煌于上海“南洋公学”的交通大学完全分立,经教育部批准,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校园内优秀历史建筑有:校门.中院.老图书馆.体育馆.总办公厅.工程院.新上院.新中院.北四楼.执信西斋.科学馆.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五卅纪念柱等。

原南洋公学历史建筑一览表学校建筑曾用名现地址现名地址建造年份南洋公学历史建筑群哲生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馆 华山路1954号1946老图书馆校史展览1918中院办公楼1899新中院博物馆1910新上院教学楼1954容闳堂总办公厅1933体育馆体育馆1925执信西斋宿舍1930文治堂礼堂1947恭绰馆北四楼校门工程馆北四楼193219191935

大草坪北面,矗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西式建筑,清水砖墙,外廊式造型,三楼中央阳台外侧墙面上镶嵌着一块长2.5米、高0.6米的石板,镌刻着“南洋公学中院”六个庄严工整的大字。中院是上海交大最古老的建筑,即目前唯一一幢建成于19世纪的教学楼,也是上海交大百年校园的历史原点。

保存基本完好的中院,建于1899年,是上海交大最古老的建筑,跨越三个世纪。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中院建成于1899年,由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在当时中国,斥资49926.2两银元,建造一幢近5000平方米建筑,属于“大手笔”一类的“作品”。很大的中院,更是一个大的教育世界。它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刻写下中国人自主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的典型实践。

中院一楼设有一个食堂,早上供应粥和馒头,午饭是在十二点钟,晚饭在六点。饭铃未响,饭厅门口就常常站满了学生;门一开,更形拥挤。八人一桌,四荤三素一汤,大家勺箸齐下,很快便碗底朝天了。一楼还设有化学实验室,随着学校的发展,实验室规模也不断扩大。到20世纪30年代,已有三个分析化学实验室,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微量化学实验室各一。实验室内各种仪器均极齐全,药品亦随时添置,以敷应用。

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东西长60米,南北深30米,高21.48米,建筑面积为4950平方米,造价为49926.2两银元。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许多著名校友如吴稚晖、钮永建、白毓昆、马衡、周厚坤、邹韬奋、陆定一等都曾在此楼学习过。

三楼作教师、学生宿舍。如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他常常晚间约两、三位同学来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

三层楼的英式古典建筑,她融合了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风格,其三角形的山墙、拱框门窗、华丽的窗饰以及排列有序、青红砖交错的清水墙面、方圆柱交错的外走廊,

 南洋公学图书馆建筑面积2687平方米,座东朝西,是一幢三层的混合结构建筑,带有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建筑风格。大楼的平面设计为“山”字形,形成三个正面立面楼体和连接这三个楼体的横向楼,整体比例对称。立面楼体上的山墙醒目,底楼的门廊也夺目,门廊里有两对科林斯双柱支撑着二楼的露台。露台的围栏是水泥花式扶栏。二楼的主窗镗采用弧拱形。咋看,该楼有点像歌德式,其实楼的西部有许多巴洛克式的雕刻,且层线横向亦明显。整个楼浑然一体。

  

交大历来教学严谨,学生个个挑灯夜战,关于这点,恐怕老图书馆是最好的“见证人”了。老图书馆,从1919年10月10日建成至今,作为藏书楼之外,还曾扮演过宿舍的角色。抗战刚胜利,交通大学从重庆复员上海。因为敌伪时期徐汇校园遭到很大的破坏,学生进校时校舍破烂不堪,没有专门的男女宿舍。图书馆是空的,压根没有书。学生就住在图书馆的一楼,不分房间,在整个大厅里一排排地放着单层床铺,日常喝水要到外面打进来。那时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学生士气很高,读书都很用功,校园学风很好。尽管交大是个理工科学校,但自建校起就非常重视国文、英文。

今天的老图书馆也没有书了,放的都是卷宗,它已经成为交通大学的档案馆。在那里,能翻看到一张泛黄的、工工整整的满分“水力学”考卷,署名是“钱学森”。仔细看时,发现考卷右上角分数栏里填写的“100分”旁,又有一个“96分”。这张考卷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由钱学森的老师保存下来,当时钱学森在上海交大机械系读书,全卷6题,钱学长全部做对,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在一处连续等式后钱老将“Ns”简为“N”,老师未算错,钱老本人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了他96分。后来任课的金悫教授谈起这件事时连声赞他说:“他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当时我出的题总有一两道难度大费琢磨,由于他能举一反三,总是迎刃而解,势如竹破。”

但也有在交大读书读到吐血的著名校友。比如邹韬奋,在交大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一口鲜血喷在书本上,读不下去了,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学新闻了。要是没有趁早跑,恐怕中国近代史上又少了位名人,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交大的悲哀。

目前的示意图

上图已经有了工程院,应该30年代后。

自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起,交通大学历经百年历史传承和积淀,在徐汇校区占地30亩的大草坪四周,形成了风格迥异、别具特色的回字形校园建筑景观。草坪的东面有老图书馆、教师活动中心,北面是中院、新上院,西面为总办公厅、体育馆,南面就是南院旧址,今日的浩然高科技大厦。(上图面对北)

原称为外院(下院),位于大草坪的南面,后称南院。

上院旧址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底层中部原有一个可容500人的礼堂,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在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莅临本校,就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过重要讲演。

新上院

新上院原址楼名上院,落成于1900年,为三层山字形楼房,顶层有钟楼,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底层中部原有一个可容500人的礼堂,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在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莅临本校,就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过重要讲演。1927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此礼堂命名为文治堂。1954年拆除重建后,更名为新上院,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现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正面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后部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

新上院

新上院

新上院外观呈“工”字型。

新上院外观,后部分。

工程馆原为恭绰馆,设计出自设计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1930年12月由当时的铁道部批准建工程馆并由馥记公司以23万8千两承办全工程于,1932年1月竣工。该馆的部分资金为校友集资,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口”字形,原为二层楼的教学楼,占地6500平米。1960年加层改造后总面积达到12898平方米。

工程院的底层设有锅炉房、机械、水力、金工、材料、电气、标本等试验室,上层设有教室、绘图室、演讲厅、仪器室、模型室、教授休息室等。造型古朴、典雅,建筑手笔多有独到之处。交大一批又一批“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的人才如钱学森和江泽民等都在此楼中学习过。

工程馆正立面入口。

建筑介绍牌

工程馆底层大厅

工程馆楼道上二楼

工程馆二楼前厅叶恭绰前校长塑像叶恭绰缔造“天下交大是一家”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在清末民初直至北洋军阀时期动荡不安的政坛中,他长期位居交通要津,系一度能够左右北洋政坛的重要派别“交通系”的大员之一。1913年9月任代交通部总长,1917年7月任交通部总长,兼任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叶恭绰是一位交通救国论者,提倡交通救国,重视实业教育。1920年12月,他以南洋为中坚,将部属四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大学,定名为交通大学,英文名为ChiaoTungUniversity。经过数月筹备,交通大学于次年8月正式成立,学校分设上海、唐山、北京三地,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唐山学校、北京学校。叶恭绰被推选为校长。从交通大学成立开始,叶恭绰就希望把交通大学办成世界先进大学。他相信,交大虽出世较晚,较之欧美先进大学相形见绌,然而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交大可以直接“拿来”,走过的弯路交大可以绕开不走,再用最新最快的方法,奋起直追,定能步入世界知名大学之列。为此,叶恭绰计划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曾联络过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商议进行合作。1922年4月叶恭绰因政争流亡国外。交通大学随后又被分为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校。1928年,交通部长王伯群按照叶恭绰当年的做法,对交通部属大学再次进行改组,将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校合并,以上海为校本部,组成交通大学。一校三地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交通大学分为三校,上海部分仍称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部分组建国立唐山工学院,北平部分组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建国后,国立交通大学演变成现今的上海、西安两所交大,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分别发展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部分迁移台湾的交大校友在新竹创立“国立交通大学”。在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中,五所交大演绎成“天下交大是一家”。

工程馆楼道上三楼

工程馆底楼过道

总办公厅原名“容闳堂”,是为了纪念我国最早留美的爱国学者容闳先生而命名的。建成于1933年,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庄俊先生设计的,具有严谨的仿欧洲古典主义式样,表现了办公建筑的庄重气质。

总办公厅门额“总办公厅”四字出自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之手。1934年12月,由蔡元培先生主持、上海14个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欢迎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大会”曾在此楼召开。

体育馆建于1925年,简朴而端庄美丽,与古老宁静的老图书馆、中院、上院遥相呼应,冥冥中继承发扬了交大的优秀传统。同样出自我国最早的留美建筑师庄俊之手,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历史写照,更是交大爱国、荣校的见证。

体育馆由张铸校长发起而建成于1925年,为全国高校建立最早的体育馆之一。该楼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楼层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底层有小型游泳池、浴室、办公室及乒乓球室;二层内有室内篮球场,南部有小型舞台,可供演出和集会用;三层为室内跑道,亦可作为观赏球赛的看台。学校历来提倡智德体并重,1920年成立了以学生为主的体育会,体育会成立后置构了各种体育用品,为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新中院为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compradoricstyle,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楼高两层,为西式建筑,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展厅实际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航运史馆",二楼为"董浩云陈列室"。小楼像小船一样静静地泊在上海交大校园里,楼前斑驳的铁锚仿佛经历过无数风雨。

原新中院为西式建筑,内有天井,是学校早期学生宿舍,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充溢着历史的沧桑。展厅面积600多平方米,内有中国古代航运史馆和董浩云陈列室。

新建楼(1953年建成)

北四楼建成于1919年,是应电机专科新设无线电课程实验而建。建筑造价约3700两银,仪器设备费约2500两银。楼高两层,系砖木混合结构,上层三间房,底层两间房,设有教室、无线电实验室、电话实验室、无线电收发室等。小楼正南面竖有无线电发射柱,长数丈余,是上海最早的无线电台之一。1926年陆定一曾在此做无线电试验。1929年,小楼东面又扩建两间,奠定了今日之建筑格局。解放后,小楼的功能和名称数度更改,先后用作无线电实验室、话务楼、老电器楼、机床车间、法学院办公室等。

第三教学楼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给学校建设也带来很大影响,学校的基建投资锐减,每年不过20-30万元,只有1964年超过100万元。1965年经过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调整期,国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交大的教学三楼开始动工。因为涉及到动迁棚户的困难,原计划给工程力学用的教学三楼和给冶金系用的教学四楼合并成了一个楼——教学三楼。教学三楼的建造是钢筋水泥结构,可以说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属于三幢教学楼中建造得最好的一幢。可惜的是它生不逢时,完工时,正是文革中的1967年初“一月夺权”风暴时期。文革期间,基本建设项目明显减少,从1965年到1972年八年间共交付用房面积才14479平方米,其中,仅教学三楼面积就有12181平方米,教三楼要算当年最主要建筑了。

因该宿舍位于校园西侧,又为纪念1920年在反对桂系军阀战争中英勇就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朱执信先生,故定名为"执信西斋"。楼呈马蹄形,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初用作学生宿舍,室内设施完备精美,有房屋187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

门前有1933年由1930届校友发起建筑的"饮水思源"纪念碑,它已成为学校的代表标志。穆汉祥烈士和钱学森都曾居住与此。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宋庆龄与何香凝曾借用此楼共同创立了国民伤兵医院。现为学生宿舍。

执信西斋现为学生第一宿舍楼,有百年历史。

哲生馆规划建于1937年。由于抗战,实际1946年竣工。经校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鉴定,这就是科学馆建成时的楼铭,已湮没多年,如今终于象冰山浮出水面。科学馆原名哲生馆,哲生馆的建成,还颇有波折,早在黎照寰治校时期的1936年,学校就开始动工兴建此幢工程试验室。1937年5月21日,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字哲生)对学校建设的功绩,学校将即将落成的工程试验室定名“哲生馆”,并函请近代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馆名。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建筑只得停工。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才重又开工并于当年的10月24日竣工。1947年4月 8日 ,在学校51周年校庆之际举行了授钥典礼。该楼建筑总面积2162平方米,为三层楼实验室用房。建国后改名为科学馆。其最初的楼铭“哲生馆”被覆盖,就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也不经意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铁木工厂建于1930年,位于工程馆东面。此建筑为钢筋混凝土钢架结构,清水红砖砌筑,白灰勾缝。仅有一层,含阁楼,平顶平方,呈“一”字形。总建筑面积共956平方米,共12间。铁木工厂的建筑风格具有早期现代工业建筑的影子,蕴含着“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某些特征。一方面具有较为简洁的形体块面,符合现代建筑减少装饰、以功能及空间设计为主的要求,另一方面它的重点部分的几何装饰富于变化。

前校长孙科曾为其题字。原为学生木工、精工实习基地,建国初期为材料力学实验室。钱学森等校友曾在此参加过实验性活动。

校长宿舍此楼建于1899年,位于老图书馆北面。欧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70平方米,曾作校长及教工宿舍之用。1982年12月建教师活动中心时被拆除。

大礼堂也称新文治堂,位于交大徐汇校区西侧,东邻体育场,西靠西大楼,北为教工食堂。为两层钢砼结构,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原上院旧文治堂仅能容纳500人左右,已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同时为了纪念前校长唐文治先生对学校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学校理事会决定新建一座大礼堂并将之命名为新文治堂。

大礼堂侧部外观

大礼堂侧部外观1947年夏,举行新文治堂奠基典礼,1949年解放时基本建成。文治堂自建成至今,一直是学校举办演讲、会议、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

史、穆烈士墓建于1949年,两位烈士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是学生运动的骨干。因此,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先后于1949年被捕,5月20日,距上海解放只有5天,他们同时被秘密杀害于宋公园(今闸北公园)。上海解放后,史、穆牺牲的噩耗传来。5月29日,同学们和工友在普善山庄找到了两位烈士的遗体。史霄雯遗体的头骨上留有铁尺击打的伤痕。穆汉祥的遗体肋骨已被打断,指甲也被拔掉。他们生前遭受了凶残的酷刑。在场的同学全流下悲愤的眼泪。6月5日,交大全体3000名师生员工举办了追悼会并在校园内安葬两位烈士。 

五卅纪念柱建于1925年,柱高5米,纪念柱镌刻:“五卅纪念中弹穿肠而死者陈虞钦,愤激病狂而死者吴恒慈”。陈虞钦(1909~1925),广东增城人,印尼归侨。陈虞钦参加“五卅运动”游行时,被英籍巡捕开枪致死。南洋公学附中学生吴恒慈(1908~1925)闻讯后为之激愤而亡。南洋公学师生员工及各界代表为陈虞钦和吴恒慈举行追悼会。学校为陈虞钦、吴恒慈立永久纪念柱。我的更多文章:万航渡路1575号原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

(2014-04-11 17:07:06)胶州路601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旧址

(2014-04-01 18:03:56)陕西北路461号原崇德女中

(2014-03-11 16:33:04)重庆南路280号.227号交大医学院

(2013-12-09 16:25:32)医学院路138号复旦大学医学院一号楼

(2013-12-06 16:02:43)中山南二路225号南洋中学的校友厅大楼

(2013-12-03 17:31:06)上中路400号上海中学龙门楼

(2013-11-28 17:15:35)华山路1626号复旦公学旧址

(2013-11-27 16:53:56)天钥桥路100号启明女校旧址

(2013-11-16 19:59:34)虹桥路50号(原徐汇公学)

(2013-11-16 17:10:24)

(0)

相关推荐

  • 1030上海行·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交大,上海交大,上交,英文名: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中国近代工程教育的先驱和翘楚,全国首批七所 ...

  • 【记忆】建筑可阅读:上海交大的校园,自带中国近现代“建筑博物馆”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但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古老的校园建筑.在徐家汇,有这样一所百年大学,校园里集齐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一建筑群,集合了东西方古典复兴.装饰艺术.现代主义等诸多 ...

  • 走近这三所上海高校,就是进了近现代建筑博物馆 | 阅读上海②

    [导读]不同的建筑从不同侧面,提示着上海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地位与身位--这是一座富于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这是一座地处江南中心地带.承载江南文化衣钵的城市,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水 ...

  • (34)华山路1076号德国古典乡村式住宅

    华山路1076号(现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花园洋房建于1916年,建筑面积有1032平方米.原为汇丰银行大班住宅.此处花园住宅与西侧建于1930年的1100弄和1120弄花园住宅形成成片花园住宅群.此片 ...

  • (34)华山路823号825号827号花园洋房

      华山路823号825号827号,建于1937年.公寓形体简洁,西班牙式建筑特征的种种元素清晰可见,而且还有适应功能需要的形式变异:公寓北面的半开敞楼梯间,两跑楼梯与贯通三层的券门如此率直地连接,恐 ...

  • (34)华山路555号华山花园

    华山路555号华山花园,从乌鲁木齐中路12号华山医院大门进入.华山花园分为三区,南部为假山区,西部为中式住宅区,有楼.阁.厅.堂.轩.更有上海中心城区唯有二只石舫中一只(另一只在豫园).东部为大草地, ...

  • (34)华山路731号枕流公寓

    枕流公寓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699号-731号的一幢西班牙式公寓大楼.这里原是英资泰兴银行大班1900年建造的花园住宅,不久便被李鸿章家族购去,业主是李鸿章的第三子李经迈.李经迈在清朝曾出使奥地利 ...

  • (34)华山路370号原海格公寓

    华山路370号静安宾馆大厦,原名海格公寓(Haig Court),有公寓房l03组,汽车间40间,园地宽广,整个产业占地1 7.40亩.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上海市地政局开办土地产权登记时,曾据英国侨 ...

  • (34)华山路893号郭棣活住宅

    华山路893号住宅建于1948年,2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南向花园面积颇大.该建筑原是民族工商业者郭棣活私宅,解放后一度是上海市工商联合会办公楼,现为上海市铭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使 ...

  • (34)华山路849号丁香花园3号楼

    华山路849号丁香花园3号楼,建于1918年.建筑属于英国现代式花园住宅,有较大的四坡屋顶,屋顶上有烟囱.老虎窗.墙面及烟囱外立面原均为水刷卵石.室内有小巧精致的壁炉.丁香花园体现了19世纪后期美国花 ...

  • 华山路893号郭棣活住宅

    X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14-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081(华山路893号)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工商业联合会地址华山路893号层数2.3层 ...

  • 慢品老房子 华山路893号郭棣活旧居

    华山路893号(郭棣活旧居) 郭棣活旧居位于华山路893号,有东西两幢,占地面积893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属现代派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 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西楼建于1938年,建筑平面呈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