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里的美军王牌,为啥名头这么怪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海边的西塞罗(ID:yujianshijie1988)

作者丨西塞罗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财评观点和立场

海兵隊 音乐: 松田彬人 - TVアニメ『響け!ユーフォニアム』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おもいでミュージック

最近有些朋友可能看了正在热映的电影《长津湖》,来问我影片中出场的美军王牌“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战斗力比普通陆军还要强。这事儿还蛮值得一说的。
“美国海军陆战队”这个翻译本身,是个挺有迷惑性的翻译方法。事实上,这支军队的在美国英文全称是“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既没有陆军的“Army”也没有海军的“Navy”,在美国是独立于两者之外的一支武装力量,是美国五大军种(陆、海、空、加上海军陆战队和国民警卫队)之一。
我记得俞天任老师在《浩瀚大洋是赌场》一书中,描写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与美军的对撞时,就谈过这个问题。他说日语中的“海兵”一词其实是比“海军陆战队”更好的翻译,至少不会让人望文生义的对该部队的从属产生误解,我对此很赞同——在美国,“Marine Corps”确实是一支既不陆军也不海军的“海陆军”。
事实上,“海兵”这个军种在西方确实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代,雅典就给每艘战船上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海上士兵”,到了罗马时代,罗马人发明了方便舰船跳帮作战的“乌鸦嘴”,海军的主要作战方式不再是舰船冲撞,而是用乌鸦嘴抓牢对方后跳上去砍人,于是在海上以陆战方式打仗的“海兵”就更受重视,大型战船上一般都配备与划桨手数量相当的“舰队军团”。近代意义上的第一支“海兵队”是英国人在17世纪建立的,美国人在建国后立马将其学去,建立了自己的海军陆战队。
表面上看,海军陆战队乘船登陆,又在陆上作战,划给海军或者陆军似乎都可以,单独成军似乎多此一举。但实际上,这种分野反映了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的不同。根据马汉《海权论》的思想,所谓海权指的不应该仅仅应该只在海上,而同样应该囊括那些沿海的海岸陆地。失去对海岸地带投射能力的海军,就像失去爪牙的猛虎一样,是没有力量的。
所以“海兵”确实是一支非常特殊的军种,它是一种作战方式像陆军,但战略思维、达成目的、后勤补给方式都更像海军的部队,将这支力量划归海军,甚至向美国一样单独将其成军,确实是有必要的。
在二战当中,日军在与美军对垒时,很多时候吃亏就吃亏在没有“海兵”思维上。日本当时只有陆海两军(双方各搞一摊),彼此之间矛盾还不小,打太平洋战争,双方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日本陆海军:跟这帮虫豸在一起怎么打米国鬼畜。
经常是日本海军制定了一个战略目标,觉得这个岛必须拿下,然后请求陆军合作,等陆军上手了以后不明就里的完全按照传统陆军的方式去打,什么战略、补给、海陆协同都搞的一塌糊涂。被受海军部指挥,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上有独立发言权、战略战术都更加明晰的美国海兵们好一顿修理。
所以正如战史学者们总结的,在太平洋战争中,美日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在武器技术上,更在战略眼光和军事制度上——后者比前者其实更为致命。
到了朝鲜战争时代,很多文章为了说明海军陆战一师的王牌地位,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精锐程度就是比普通陆军高。
其实这种说法过于笼统且似是而非。
历史的真实情况是,犹如日本曾经的战略迷走一样,美国在二战打完之后,曾经一度陷入过相当程度的战略迷思当中。
广岛、长崎原子弹炸过之后。美国军界、政界有一派声音认为既然已经掌握了这种大杀器,那么再花重金养常规作战部队、尤其是拿天灵盖和子弹壳对对碰的陆军是不是就没有必要了。未来的美军建设应该围绕对原子弹投送展开。
所以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段时间,美国常规军事力量、尤其是陆军建设,进入了一个相对懈怠的时期。欧洲,因为有苏联强邻在侧,情况还好一些,亚洲方面的基本就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状态,驻日美军军营中性病流行,大量有经验的老兵尤其是士官长退役回老家公费上大学去了,常规陆军的战力下滑十分严重。
而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海军陆战队的独立地位,以及美国高层考虑到亚太地区可能还会用得着。反而还算常备不懈,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战力保持。
像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大量老兵被留用,到朝鲜战争开打的时候,部队基本齐装满员的。
此消彼长之下,就形成了海军陆战队比正规陆军更能打的奇葩景象。
其实在美国,这也不是常态。海军陆战队在各军种中被戏称为“四等人”,地位排在空海陆三军之后,当然着这种“地位”不是工资、福利上的,而是装备补齐上的。海军陆战队在装备上的待遇是除国民警卫队外最差的,常年只能挑空军、陆军挑剩下来的二手货,海军陆战队也没有自己的军官培训系统,只能蹭明尼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相关专业的军官来用,战时指挥、补给也听令于美国海军部。在朝鲜战争时,他们甚至还没有自己的军医系统,必须带着海军军医下船来诊治,或者把重伤员送上船去。
可能也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其实“底儿潮”,长津湖战役爆发前,海军陆战一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少将比其他陆军将领少了一些狂傲、多了一份小心。
他顶住上级、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要他穷追猛打、顾头不顾腚的命令,在几个关键节点上留守了足够数量的军队——这个决策,最终让陆战一师侥幸逃脱了被志愿军全歼的命运。
从地图上看,美陆战一师从部署最远的柳潭里,一路退到水门桥,确实走得非常之凶险。
奥利弗·史密斯也上过时代周刊。
战后,史密斯少将被一路升任为上将,而他的那位老上司阿尔蒙德则很快以中将军衔退役。这一仗打得怎么样,谁功谁过,美国人心里还是清楚的。
实事求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英勇战斗对美军的震撼确实是巨大的,此战之后,美方高层开始逐渐从原先的迷思中走出,认识到未来世界原来还存在“局部战争”这种概念,而在这种战争中,是不敢贸然使用原子弹的。
后来的马克阿瑟就是因为常规战打不赢,叫嚣要用原子弹而被杜鲁门解职。所以常规军事力量还是要搞,到了朝鲜战争后期,美国正规陆军的战斗力开始有所回升。
从这个角度说,长津湖战役在美军战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或者可以说,我们的志愿军确实给高傲的美军重重的上了一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