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浅夏,牛角寨大佛/罗坤
暮春时节,初夏伊始,风轻云淡,蝶舞蜂忙……
踏着初夏的细雨,亦如清浅岁月中,最葱茏的时光!走在宽敞漂亮的天府大道上,映入眼帘的都是绿与青翠,心儿随之飞扬。
一个转身,步入成仁公路,沿途三三两两的枇杷摊,扯人眼球,抬眼一望。公路两边满山尽是枇杷树。咦,初夏的风,吹熟了枇杷。
浅夏,揽一怀诗意,抒半笺心语。倚在季节的转角,看枇杷金黄,剥一棵入嘴里,满口香甜。恰好文友燕送来了满筐的枇杷。
我想,每一段时光,都有独特的风景!四季因更迭而变幻多彩,人生如四季,一场繁华几度秋凉。任时光荏苒,凭岁月变迁,仍素心若简,一如这初夏的枇杷,看似简单,却带给人满满的甜蜜。
寻山觅水,山有山的奇秀,水有水的静美,早就听闻,文宫之北,有龙泉山脉,高家镇境内有牛角寨大佛。询问度娘:仁寿高家大佛位于仁寿县高家镇鹰头村牛角寨,被称为“牛角寨大佛”,也称“仁寿大佛”。大佛乃弥勒佛半身石刻像,高15.85米,阔11米,建成于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龙元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大佛周围还散布着各种雕刻精致、姿态各异的摩崖造像群,约有2480尊佛像。仁寿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早建6年,是全国最大的大佛胸像,饱受战火摧残和世人冷落,甚至濒临“毁容”。2006年05月25日,以仁寿大佛为代表的牛角寨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9年3月15日宣布将对仁寿大佛周围进行全封闭施工,大佛进入“闭关保养”模式。瞧瞧,如此丰富的内容,怎不去呢?
说走就走,沿途皆是枇杷树,一个个金黄的枇杷像星星,不停地朝我眨眼睛。
牛角寨地处龙泉山脉,山势雄伟,层峦叠嶂。近,可观鹰头水库绮丽风光;远,可眺三岔湖水天一色,碧波万顷。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缓慢上行,心中徒增丝丝凉意。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鹰头村和牛角寨的来历。据说是在牛角寨的最高点,一块巨石突出山脊,犹如雄鹰迎风长鸣,翱翔展翅。故名为“鹰头村”。山下有一湖泊,得名为鹰头湖,即鹰头水库。牛角寨传说在很久以前,寨子里的放牛娃放牛时与财主发生矛盾,小黄牛撞死了财主,财主家人处死了小黄牛。放牛娃将小黄牛一对角埋在山上,从此就叫牛角寨。
沿着长长的石阶,一步步逐级上去。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跪在“中华第一胸佛”面前,我心里滴沽,你是乐山大佛的爹,你为何只有上半身。你的下半身呢?你比乐山大佛早6年,都说是乐山大佛的“蓝本”。蓝本不就是爹么??
抬眼再看大佛周围,镌刻精美的摩崖造像群。造像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人物众多,相貌各异,或立或卧,或静或动。有的屈腿躬腰,俯首侧耳作恭听状;有的五体投地作跪拜状;有的系裙穿甲,有的曲臂挽带;舞伎翩翩起舞,乐伎吹打弹奏。造像除人物外还有器皿禽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雕刻精致,刀法圆润,线条流畅,造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
大佛前方及周边摩崖造像周围,还有许许多多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痕迹。比如望乡石、香炉石、雷打石、螃蟹石、玉女双峰石、鸭子石等,怪石林立,形态奇异。
看过了摩崖造像,拜过了大佛。抬头一望,山顶上森林密布,景色诱人。遂逐石级,沿着乱石林立的陡坡,登上了牛角寨山顶。但见四周青草依依、松柏森森。举目四望这龙泉山脉,果然不同凡响,偌大的草坪,山脊向东南延伸,宽度高度逐渐收缩,约二三百米处形成断崖,末端有天然巨石,其上有一个容积10至20立方的正方形大坑,谓之饮马槽。似有古寨遗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站在山脊观察,其山形如牛角,末端即饮马槽断崖处。传说张献忠攻打仁寿,起义军曾于此扎寨,导致尸骨堆山,血流成河。我想这山形似牛角,张献忠在此安营扎寨,故此得名“牛角寨”吧。尽管古战场的硝烟已经不复存在,但那隐约着历史影像的饮马槽遗址,却依旧静卧于时光中。我耳旁仿佛战马嘶鸣,鼓声阵阵,一大队一大队人马往来穿梭,仿佛古战场就在眼前。
一个人漫步在这偌大的牛角寨山顶,刚想转身下山,突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疑心这老者是哪来的?会是古人么?
“你好,老爷爷!”我疑惑地招呼他:“你是哪儿的人哟?”
老爷子朗朗一笑:“本地的呀,就是鹰头村的高姓人呀!”“不是森林防火吗?我上山查一查有没有人乱丢烟头!”我突然记起,上山路上到处贴有标语:“进入森林区,严防火灾!”
我“哦”了一声,原来老爷子在寻山。
“高大爷,你知道古战场的事吗?”我忍不住还是问了出来。
高大爷摸着长长的胡子,笑了:“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张献忠三入蜀国,在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期间,曾两次率军在牛角寨屯兵扎营,攻取陵州仁寿。起义军来到牛角寨,修筑工事、囤积粮草,特制了养马槽和饮水缸,再由兵士下山挑水供人马饮用。”
“张献忠在攻打仁寿前的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位白发老翁告诉他:攻打仁寿,须以牛角寨为营。第二天,他立即前往牛角寨视察,路上遇倾盆大雨,山洪暴发,山间的一座小桥被水淹没了。张献忠只好冒险从被淹的桥上过河。不料刚到桥中间,凶猛的洪水就连桥带人一块卷走,不见了踪影。正当岸上的人惊慌失措的时候,他却从对岸的河水中冒出头来。上岸后,张献忠冒雨继续赶路,沿途叩拜,磕了360个响头才来到牛角寨,求拜菩萨指点迷津。”
“后来呀,清顺治元年,张献忠再到牛角寨,看见三年前面朝家乡叩拜的石头上,长出的草木如香烛插于佛前。后来,人们就把张献忠思念家乡站立过的石包取名望乡石,焚香叩拜的石头取名香炉石,而那几处草木也如香烛供佛,四季常青。”
看过饮马槽,听过了高老爷子讲的故事,来到了大佛阁后面的山崖上。这里,松柏成林,凉风习习,涛声阵阵。大佛头顶的后方,一棵有着几百年沧桑历史的参天古柏,见证着仁寿大佛的风风雨雨,见证着牛角寨和高家大地的历史变迁。那些迎风飘动在古树上祈福的红带子,冥冥之中,又似乎在预示着佛佑苍生之大慈大悲。
立于山巅,俯瞰山下,群山环抱,如坐软椅。眼前一汪碧水,佛光山色,画卷般铺展开的都是些果园。
告别大佛菩萨,缓步下山,路旁多彩的喇叭花对我微笑,诱人的野草莓秀色可餐,洁白的不知名的小花亭亭玉立,缤纷的蒲公英轻舞飞扬……不忧不惧,不卑不亢,寂静开放,即使晨开幕谢,也要热情怒放!每一朵花自成风景,开出属于自己生命的光亮!犹如这菩萨千百年来独自守在这里护佑生灵!
浅夏,盈一眸青绿,念一声阿弥陀佛。身处红尘,素心如莲,不恋浮华,悠然前行。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愿依然可见陌上花开,彩蝶翩翩;依旧可听流水潺潺,花语呢喃……
浅夏,牛角寨大佛……
作 者 简 介
罗坤,男,笔名蝉壳,自由撰稿人,生于1967年,四川仁寿人,现居四川资阳,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眉山市、仁寿县作协会员,资阳市雁江区作协会员。三苏文学社副社长、执行编辑,四月诗刊编辑。有诗歌、散文、小小说、随感刊发于《华西都市报》《西南民兵》《参花》《四川农村日报》《速读》《今日文艺》《资阳日报》《眉山日报》《资阳人》《资阳文艺》《仁寿文艺》及各大网络平台,有作品曾获市县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