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半夏和炮附子是十八反里面的反药,不但无...
清半夏和炮附子是十八反里面的反药,不但无毒,反而效如桴鼓,这是为何呢?我们还是从历史的长河中医去找答案吧。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梗米汤主之。”组成由炮附子、粳米、清半夏、炙甘草、大枣。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第18条:“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组成:甘遂、半夏、芍药、炙甘草。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第11条:“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组成是:瓜蒌根,茯苓,山药,附子,瞿麦。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6条:“寒气厥逆,赤丸主之。”组成是:茯苓,半夏,炮乌头,细辛。
在神农时代无“反药”概念,张仲景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深入临床实践,在临证时,有是证,用是药,写成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出现“反药”概念,但仍是用其治病。尤如梁代陶宏景云:“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邀,在其两部《千金方》中,用反药的处方乃多达数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风缓汤,乌头与半夏同用;大八风散,乌头与白敛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与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饮丸既有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与甘草同用。宋代官方颁布推行的《局方》,其润体丸、乌犀丸二方皆川乌与半夏同用。陈无择《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汤,甘草与甘遂同用。许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二方皆半夏与川乌同用。金代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海藻与甘草同用。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莲心散芫花与甘草同用。明代吴昆《医方考》卷一通顶散,参、细辛与藜芦同用。李时珍谓:“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医宗金鉴》中之海藻玉壶汤,通气散坚丸、妙灵丹、消核散、防风羌活汤中,皆有海藻与甘草相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