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次送稿的记忆
一次送稿的记忆
文:面朝大海
在部队做兼职新闻报道员几年,唯有一次去军报送稿,至今记忆深刻。
那是1986年,我在原38军114师炮团三营部当新闻报道员。三营长是安金民,营长是军事主官出身,抓训练非常严,为全面提升部队战斗力,三营率先在全团开展评选标准兵活动,以推动营里各项工作地开展,促进训练成效。
这项工作是三营的头等大事,对全团来说也是一件新鲜事,为此,我写了一篇标题好像是“某部三营积极开展评选标准兵活动,促进部队各项工作地开展”的消息。先送给团新闻干事审阅,他说这是项新活动,你最好去北京军报送稿。
我仍不放心,先到保定军政治部找到新闻干事魏厚敏,再请他把关。魏干事看了后说,我也吃不准,随手写封信,让我去军报找总编室的连俊义副总编辑。于是,我直接从保定赶赴北京解放军报社。
坐火车来到北京,打听去阜外大街34号解放军报社的公交车,具体咋到的也忘了。站在报社大门前,心情异常激动,对于新闻报道员来说,军报大院是神圣的,许多久闻大名的记者就在这里上班,这里是多么让我仰慕啊!军报好像是大门朝北,院里是一座四层楼还是五层楼记不得,大门口站岗的是军人,反正我穿着军装也不用登记,打个招呼说是送稿的就让进去了。
进院后,直奔大楼,问了一个当兵的,说是找连俊义编辑,他告诉我在二楼还是三楼的北面房间第几个门倒忘了。应该是从东头的楼梯上去的,按打听的推开一间房门,问正对门口的一位编辑:“哪位是连俊义编辑?” “我就是,你是哪里的?”这位编辑抬头对我说。他就是久仰大名的连俊义编辑,圆胖脸,一口的豫东口音。我忙掏出魏厚敏干事写的信递给连编辑,又把稿子放到他的办公桌上。连编辑扫了几眼魏干事写的信,迅速把稿子看两遍,抬起头,认真地说:“这篇稿子不能用!因为一是标准兵的提法不准确,啥是标准兵?啥是不标准兵?怎样评定?二是与政策规定不相符;三是这项活动在你们营团是个大事,放到全军来看,就不是啥新鲜事了,因此稿子不能采用,你回去和魏干事解释一下,我很忙,就不陪你多说了。”
就这样,没有和连俊义编辑作更多的交流就被“请”了出去。想想也是,连编辑要处理全军的军事新闻,有多忙可想而知。
下楼的时候,在二楼楼梯口碰到当时非常有名气的记者江永红,高高的个子,大大的鼻子,对比照片我一眼就认了出来,他边走边和同事说话,还听到江永红记者开心地大笑。遗憾的是,我也没敢上前跟他打招呼说话。
回来的路上,连俊义编辑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这个活动对于你们营团来说是大事,但放到全军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对我们搞新闻的来说,这就是看问题的高度和视野问题,只有跳出小圈子,放眼圈子外,才能看得更高更远,才能把握新闻的份量……
一路上,琢磨着连俊义编辑的话,真是受益匪浅,以前是“井底之蛙”,现在感觉好像是一下子跳出井外,云开雾散了……
虽说后来因工作原因没有继续搞新闻报道工作,但一次送稿的经历,对于我以后的工作中、写文章等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唯一的一次送稿,终生难忘!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