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给全民舆论的时代
亲爱的全民舆论的时代:
展信佳。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有时会忘记你的存在。恍惚还是主流媒体说啥是啥的样子,恩领导人很忙,恩中国人民很幸福,恩世界人民水深火热,我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开心地刷着明星八卦,护肤穿搭。
直到有一枚石子“砰”一声投入湖心,我才一下坐直了身子,噢,你原来已经存在这么久了。
我们身在全民舆论的时代,原来已经这么久了。
最近在风口浪尖上的事件,必然是“刺死辱母者”。
南方周末的报道,网友评论达到150万+
微博#刺死辱母者#话题主页,阅读量7.3亿,讨论人数20万+
各微信公众平台纷纷推文表达观点,某大V号文章上的读者评论,点赞数5万+
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最多的一批声音是支持于欢无罪/减刑,谴责警察失责。我犹记得刚读完南方周末的文章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于世界上有如此的恶(为了135万元借款的利息,竟可以折辱他人到如此地步),第二步更是一种无力的愤怒感。因为我和于欢同是弱者,所以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类似的不幸发生在我身上,我无钱无权,唯一所指仗的警察弃我不顾,我除了拿起那把刀之外,别无选择。
慢慢地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声音。
有人开始讨论,法律和人情的关系。杀人偿命,直接的法律,简单的道理。
有人开始讨论,媒体报道时故意渲染了于欢及其母亲的弱者地位,而使得读者对于事实真相的理解有所偏颇。
有人开始讨论,为什么不去采访一下警察,采访一下事件中的被谴责方,了解一下他们的评论和回应?
有人开始讨论,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中小企业家艰难的生存现状。
有人开始讨论,地下钱庄的黑暗程度,其实只显现出了冰山一角。
小的时候看电影,我们总是急吼吼地指着出场的主角问,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们来到了一个“长大了一点”的时代,不再只是局限于指责谁对谁错,而慢慢有了耐心,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去思考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事。
然而,影响舆论的一大要点,就是时效性。
最早出现的一批观点,往往因为它新鲜,易懂,切入点好,甚至某种程度上,它是建立在对民价值观的判断之上的产物。
因而,它们往往最容易被群众所接受。
在“刺死辱母者”的后期,当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的时候,必然也出现了各种反驳,有一些是理性的,有一些却是采取了蛮横的“你放P,你没人性,必须无罪!”的态度。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我们进入全民舆论的时代那么久了,却感觉离百家争鸣的时代,还有一些距离呢?
正巧最近我看了一个“4分钟视频揭露网红爆款的套路”,它用戏谑的口吻介绍了,如何打造爆款美食。
起个好名头,不管是啥都狂加芝士/水果,雇100个无业流民轮流排队。
难道排着队的我们真的完全不知道这些花招吗?不一定。
为什么知道这些的我们,还在那里心甘情愿地排着队呢?
于是引入了一个概念,叫“存在焦虑感”。
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最后吃到那个爆款美食的结果,我们追求的是拍照留念的过程,你看,我排着队呢,你看,我买到了哦,你看,我咬了一口呢,你看,我的表情是不是在说这很好吃呢。
这样才能证明我来过了,我参与了,我存在着。
美食尚且如此,观点又何尝不是呢?
门对门的两家店铺,第一家店呢,开门好几天了,贩卖的是“爆款观点”,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第二家店呢,这两天刚开张,门口只有零星的几个客人,贩卖的是“新观点”,连老板吆喝起来都有点底气不足,“唉虽然我觉得我写这篇肯定会有人骂,但还是不得不写”。
我有勇气,去尝试第二家店吗?我有勇气,不去盲目跟随第一家店吗?我有勇气,去拐弯的街角,开第三家店吗?
我一直关注的公众号“拾遗”最近也发了一篇文章,讨论这次的案件,标题叫作“在鸡蛋和石头的较量中,我永远站在鸡蛋一方”。
文末有一位读者的评论让我印象很深,“问题是哪一方是鸡蛋,有时候不好判断”。
全民舆论和百家争鸣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目的”。
目的不是证明谁对谁错。
目的不是判断谁是石头谁是鸡蛋。
目的不是把谁送去地狱,把谁拱上圣坛。
目的不是显示我的价值观高你一等。
目的是,所有人有权利可以发出声音,所有人有能力可以发出声音。
在那之前,甚至我们会不可避免地走一段“矫枉过正”的路。
比如对于女权,早几年,这是个贬义词,女生自己都不大声讲,听别人讲起来,还要皱一皱眉头的。
这两年,女权成了个大热词汇,什么事都能和女权扯上关系。赵雷唱了首《三十岁的女人》,被一群女权主义骂了个狗血淋头。
再两年,或许我们又觉得女权没有那么绝对。再两年,或许我们又觉得女权可能再绝对一点。
目的不是到了故事的最后,我们都同意了某一个观点,盖棺定论。
目的是在这样强硬观点的反复碰撞中,我们慢慢走向了一个更为弹性的,更为包容的时代。
我想,我们正走向那个更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