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兴阑珊的课后
一边读着这本《上课记2》,一边回忆读《上课记》时的印象,但总觉得有点别扭。到底是哪里别扭,一时间又说不上来。等到把《上课记2》读完了,翻出《上课记》再读,前面的感觉才逐渐清晰起来。
《上课记》中作者王小妮是作为一名诗人走入了大学课堂,这时的她对大学教师这个职业既感到陌生,又略带有一点兴奋,同时还有一些自信的内容。正因如此,在她的记录中,无疑可以看出她对于教学的憧憬,当她看到学生的成长时,她体会到了自身所创造的成就,她收获了来自学生的信任,她尝试拿出自己的书籍、言语和思想与自己的学生交换、交流与交心。所以,在《上课记》一书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怀有憧憬的情绪。然而这本《上课记2》中,这种颇具积极的憧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迷茫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失意兼沮丧。正是上述的原因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别扭的感觉,嗯,与其说别扭,到不如说是感受到了作者字里行间的消沉。
本来从这本书的题目来看,既然命名为“上课记2”,可能会盼望将来还能做成一个系列,即后面还会有“上课记3”、“上课记4”……然而这个2就已经是终结了!王小妮辞去了教职,离开了讲台——虽然这是属于她自己的选择,但毕竟在同行的行列中又少了一位名人。
在这本《上课记2》中,王小妮似乎让出了主导的地位,而把更多的笔墨倾注在了她的学生上,我们在她的笔下看到被叫做“吃货”却毫不介意的90后,看到了青年人在强势的社会中的孤立与无助,看到了青年人的迷茫和冲动,看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背后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或辛酸或哀婉或无奈的故事。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其实并不应该被看做是《上课记》的第2集,而应该是一部创作风格和情感基调与《上课记》都不同的《下课后》。
在《上课记》中,王小妮曾经说过要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情感。我当时读到这里时,既感动又忧虑,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是学生生命中的一个中转站,敢于投入更多情感的教师一定是最责任感的教师,而让我担心的是这样的老师如果不懂得用提高理性来平衡自己的失落感,会很快陷入迷茫和沮丧之中。虽然,在书中她并未说明自己离开的原因,但一切都在她的记录中了——现实社会对学生的制约,学生的麻木和无所适从,教师生活的枯燥与令人窒息的束缚。
曾经有人研究过,一个好的老师要想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要经过最少十五年的时间,王小妮并未超越这个时间的束缚,她遭遇了与教育的七年之痒。在这七年中,由于两本上课记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从满怀憧憬到伤情失落的过程,可以看到从丰满理想到骨感现实的滑落。然而,我们又能说什么?
如果我们细心考察一下,在本书中的学生经历的话,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只身在海南大学学习,而且往往都有一段令人伤情的故事。这不禁让人想到,作者本人也是远离家乡,只身在海南大学教书,而且也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到底是,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一位可以倾诉的长者,还是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了这些的年轻人,这恐怕就很难说清楚了。
最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王小妮的忧虑、伤情、困惑、沮丧……唯独没有看到的是“她的成长”。在学生面临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有责任为他们指路,然而当一位教师同样迷路却束手无策时,他能够提供只能是一声或数声的叹息而已。
在《上课记》的评论中,有人提到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看过,还看过号称“女版死亡诗社”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然而我更想推荐给作者的是另一部用诗歌教学的女教师的故事——米歇尔·菲佛1995年主演的《危险游戏》(《Dangerous Minds》)。
关心这方面的老师可以看最近出版的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微信读书上就有。个人阅读体验要强于王小妮的《上课记》和《上课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