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5到2020,致敬中国三代攀登力量,致敬每一代硬核青年
艰难一夜
刚到营地,天就快黑了,大风呼号,帐篷根本搭不起来。身体好的队员勉强搭起3顶帐篷,20多个人钻了进去,看来只能在帐篷里坐着挨过这一夜。
这里是珠峰海拔8600米处,1975年5月6日,时隔35年,当年的珠峰登山队队员桑珠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夜的艰辛。
1975年,中国计划再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程。桑珠从部队被招募而来,成为珠峰登山队的一员。他在修路队,主要任务是打通5200米大本营到8100米营地的道路,并建好沿途营地。
修路队完成工作后,原本在6000米营地待命,突然接到命令,要赶去与冲顶的突击队会合。还未会合,突击队队长邬宗岳失踪的消息却先传来。桑珠和队友从8200米营地赶去8600米营地参与救援。
▲遥望珠峰。摄影/MajorBarnes/图虫创意
5月5日夜,珠峰刮起10级左右大风,冒着大风扎好帐篷,他们一边喊着邬宗岳的名字,一边下降。
天完全黑了下来,什么也看不见,那时根本没有头灯,队员们举着手电筒一路寻觅,却怎么也找不见失踪的邬宗岳队长。
再找下去,自己都会有生命危险,大家只得返回帐篷。
▲邬宗岳队长。
挨过艰难的一夜,第二天风势不减。桑珠随队撤回8200米营地。突击队为完成登顶任务,继续向着顶峰行进。天气依然不好,突击队的食物、电池相继耗尽,7日下午开始下撤。
天气预报显示,8~10日会有窗口天气,大本营决定再度组织突击。
这一次,桑珠成为了突击队的一员。然而,这一次冲顶还是未能成功。5月9日,4名队员准备冲顶,向着第二台阶出发。
▲“第一台阶”“第二台阶”标注。
“放眼望去全是悬崖峭壁,根本找不到路。”桑珠回忆道。
他们迷路了。怎么走都找不到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
在大本营时,桑珠曾听王富洲、贡布等前辈讲过珠峰北坡的登顶路线。他拿着望远镜,听前辈指路,心里对路线有了大概了解。
但真正到了山上,地形和望远镜里所见不太一样。在第一台阶到第二台阶的路上,他们没能找到1960年的路线。
桑珠和队友本想第二天继续找路,但大本营命令他们下撤——此时不下撤,他们很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第二台阶”是一个高约20米的岩石路段,上部有一个4米左右、近乎垂直的岩壁,作为冲顶必攻的难点,英国登山队当年便在此地连续4次折戟沉沙,无缘顶峰。
15年前,中国人从北坡登顶珠峰,登上第二台阶时也异常艰险。1960年5月24日,王富洲、刘连满、贡布、屈银华来到第二台阶下。
《中国登山运动史》记载:“岩壁表面没有支撑点,只有一些很小的棱角,无法用以攀登。岩壁上虽有几条裂缝,也只有拇指宽,它们之间的距离又在1.5米左右,很不利于攀登。
“刘连满在王富洲的保护下,在岩壁上打了两个钢锥。谁知在他攀登时,却连续3次摔了下来。贡布和屈银华分别尝试攀登了两次,也都摔了下来。
“最后,刘连满作人梯底座,屈银华脱去高山靴踩在他肩上,在岩壁上又打下几个钢锥。一个多小时过去,屈银华才攀到第二台阶顶部。贡布、王富洲、刘连满相继登了上去。”
用搭人梯的方法,4人终于翻越冲顶路上的一大难点。顶峰在望,刘连满却体力透支,只得在路旁休息,等队友回程时再会合。
5月24日凌晨4点20分,贡布、屈银华、王富洲登顶珠峰,这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
8848.13米
1960年攀登珠峰,本是一次不被看好的攀登。那时,中国连一个高山用锅都很难生产,更别说是保命的高山服装。
登山队所有装备极其简陋。小锅是在小作坊里手工敲打而成,帐篷、登山服、登山靴等装备是从国外采购而得。
当中国人登顶珠峰后,国际却并不认可。队员们虽然带了摄影机,但登顶时间是在凌晨,没能拍到顶峰的影像。
1975年再登珠峰时,拍摄电影、完成科考项目、争取女队员登顶等成为新的目标。
桑珠家在日喀则,从小能看到一些7000米雪山,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雪山是在1974年的选拔。这年3月,登山队候选队员被带到珠峰大本营,一路攀登北坳、大风口等难点,抵达7028营地,进行适应性训练。
对于22岁的桑珠而言,登山还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冰裂缝一眼望不到底,走过15米长的金属梯子,心里还是有些害怕。
▲登山队员在跨越冰裂缝。
老队员不断提醒,不要往下看,要尽量往前看。队员们用的是1960年的那批旧装备,登山靴加上冰爪,足足有6公斤重,一踩上去,梯子就颤颤巍巍,颇为惊险。
桑珠回忆道:“1974年我们用的是旧装备,鸭绒衣我记得是绸缎似的料,稍微动一下,(羽绒)就到处飞。”那时还没有抓绒衣,大家穿着自己的毛衣毛裤,从睡袋里钻出来,身上头上都是睡袋漏的毛。
从珠峰适应性训练回来,很多人不合格被送回原单位,桑珠等人则被送往北京继续训练。每天5点起床,队员们要学习理论课,进行力量训练,教练会定期考核。
俯卧撑考核时,教练拿着表算时间,新队员在做俯卧撑,一直做到坚持不住为止。他隐约记得,当时自己能完成五六百个俯卧撑。每一名队员都在咬牙坚持,一场考核下来,地面上全是大家的汗水。
▲电影《攀登者》还原了当年队员受训的场景。图片来源:《攀登者》
队员们还要参与多种实战训练。有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天天背着沙子在北京香山上上下下,从40斤开始,负重渐渐增加。训练快结束时组织比赛,大家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为了完成任务,队员们争相增加负重,桑珠就曾背过85斤的沙子。到了冬天,怀柔水库结冰了,桑珠记得:“我们模仿寒冷的登山,在冰上做俯卧撑,脱了袜子在冰上来回走。”
▲电影《攀登者》中队员在训练。图片来源:《攀登者》
训练一直持续到1975年3月,登山队前往拉萨,开始正式的攀登。这一次,桑珠领到了新的装备。
上海市延吉服装生产合作社设计了茄克衫式登山服、背心、裤子、帽子、手套、脚套、睡袋和仪器套8种羽绒制品。队员们身着红色、蓝色的羽绒衣裤来到拉萨,这将是第一款登上珠峰的国产羽绒服。
▲1975年,桑珠在珠峰吃饭,身着国产羽绒服。供图/桑珠
5月9日,桑珠和队友在寻找第二台阶时迷路,只得下撤休整。食物已经耗尽,他们没吃没喝,行进一天一夜这才返回安全地带。
两次冲顶,登山队损兵折将,等到5月17日再次出现窗口天气时,能够参与攀登的只有18名队员。在第二台阶时,队员们架设起金属梯,这才安全通过。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索南罗布、潘多、桑珠、罗则、侯生福、贡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阿布钦9人成功登顶珠峰,并测量珠峰高程。
▲1975年5月27日,9名队员登顶珠峰。
站在珠峰之巅,桑珠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完成任务了,终于到顶峰了。”脚下雪山连绵,云彩停驻处,犹如哈达绕在山间。
队员们在顶峰树起红色觇标,珠峰第一次有了标准身高——8848.13米。此后30年,国际上大多采用这一数据,很多国家至今还在使用。
新一代攀登者
登顶珠峰,桑珠的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
1993年,“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正式成立(简称西藏登山探险队),桑珠担任探险队队长。14年间,桑珠带领西藏登山探险队辗转8000米山峰间,2007年团队终于完攀14座。
▲桑珠在雪山脚下。供图/桑珠
14年完成14座,其中曲折难以简单言说。桑珠印象最深的一座山是K2(乔戈里峰)。这座世界第二高峰,海拔不及珠峰,但难度却极高,西藏登山探险队挑战3次才成功登顶。
第二次挑战K2时,桑珠通过望远镜看到顶峰附近发生雪崩。此时,队员们离顶峰只有约200米,可能刚好碰上雪崩。
“我的眼泪全在肚子里流,他们可能回不来了,我的主力队员全在上面。”回忆起那次攀登,桑珠说,“有点崩溃的感觉。”好在队员们并没有直接碰上雪崩,桑珠下令立即下撤,队员们凭着丰富的经验平安归来。
▲桑珠与西藏登山探险队的队员们在一起。供图/桑珠
回忆自己的攀登生涯,桑珠有太多难忘的时刻,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画面是登山运动的发展画卷。40多年与山相伴,他坦言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攀登更多的山。
1960年、1975年攀登珠峰,大家会讲“我一定要征服什么”,没有政府组织,登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是当年的时代印记。如今,民间攀登不断发展,攀登者更多是在挑战自我。
大旦增曾经8次登顶珠峰,和登山前辈贡布、桑珠一样,他的人生转折点也是从登山开始。2002年,西藏登山学校在招收第二批学员。19岁的大旦增考学失利,正赋闲在家,他对登山并不了解,却觉得是个机遇,很快报了名。
▲大旦增,2005年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原西藏圣山探险公司高级高山向导、原西藏登山学校教练。曾8次登顶珠峰,4次登顶卓奥友峰,为西藏高山向导户外探险公司创始人。
大旦增家在聂拉木县,从自家屋顶望出去,能看到卓奥友、希夏邦马。1960年登顶珠峰的贡布就是他的同乡。从小,大旦增就知道贡布,在大人口中,贡布是一位英雄般的人物。
2003年,在登山学校学习两年后,他被学校选拔进入珠峰金牌领队罗塞尔的团队,作为协作负责运输工作。一次登山季节,从6500米营地到7028米的营地,他走了21趟,7500米营地去了7次,7900营地去了5次,8300营地去了3次。
这一年,向导人数要比登山客户多,大旦增并没有被派去带队员登顶。秋天时,他登顶了卓奥友峰。有了8000米山峰的登顶经验后,2004年,他第一次登顶珠峰。
▲大旦增第五次站在世界之巅。供图/大旦增
2004年,他带的是日本队员,双方只能用英语简单沟通,但他至今记得队员们在顶峰的表现。登顶后,他们跪着磕头,哭着要拥抱向导,脸上都是冻住的鼻涕和口水。
“哦,这就是世界最高峰,原来他们那么激动。”大旦增回忆道。作为向导,他更多是在考虑如何安全下撤,并没有队员那般激情澎湃。直到下撤途中,路上遇到的人都会祝贺他们,登顶珠峰的兴奋感才渐渐显现。
▲大旦增在攀岩。供图/大旦增
2008年,大旦增参与了奥运圣火珠峰传递。这一年,中国队是最早登顶的队伍。往年都是各国登山队协作修路,这一年中国队要完全靠自己修通抵达顶峰的道路。
在罗塞尔队伍负责运输工作时,大旦增都会记日记,每次从哪里到哪里、几个人参加、用了多少米绳子、打了几根冰锥。他记下的这份详细数据,让中国队自己修路到顶峰多了一份可行性。
▲大旦增在雪山上。供图/大旦增
与山为伴
8次登顶珠峰,大旦增曾创下多项登山纪录,而他慢慢想要开启新的挑战。2012年,他离开圣山探险队,和朋友开了公司,带人进行高海拔徒步、攀登雪山等活动。
大旦增还记得在登山学校里,校长曾对他们说:“我现在带你们这么多人出来,将来你们每个人得带更多的人出来,这样才会越来越好。”
在大旦增的家乡,很多年轻人毕业后一时难以找到好工作。开办公司后,他想到了家乡的这些年轻人。小旦增就是被大旦增邀请加入公司的。
2018年毕业后,小旦增考取公务员失利,在参加兼职时遇到大旦增。他在大学时就喜欢户外活动,那时最大的愿望是攀登珠峰,当大旦增邀请他加入公司时,他欣然应允。
▲小旦增,1995年出生,与大旦增同为聂拉木县人。在西藏高山向导户外探险公司任高山向导,曾多次抵达7000米以上。
2018年开始,小旦增曾带队徒步珠峰东坡,并多次登顶玉珠峰。第一次攀登玉珠峰,他随便向朋友借了一条睡袋,结果在营地被冻得睡不着。
目前,公司的攀登装备都是由KAILAS 凯乐石赞助,小旦增再也没有遇到初次登山时遇到的窘境。这位年轻人喜欢山上的自由,喜欢拍摄雪山沿途的风景,也慢慢在接近攀登珠峰的目标。
▲大旦增创立了西藏高山向导户外探险公司,有许多年轻人加入。供图/大旦增
开创公司后,大旦增需要面临更多山以外的挑战,要学习行政、账务方面的知识。虽然他已经将一切打理妥当,但他渐渐觉得自己并不特别想要做企业,目前更希望年轻人能独当一面,将公司市场做得更好。
他有时想当一名藏语老师,能多陪陪家人,和孩子一起看书,窝在被窝里讲故事。有时他会希望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修行,甚至曾为此闭关一个多月尝试过。
▲大旦增与孩子们在一起。供图/大旦增
在大旦增身上,攀登者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前辈的影响并未因此远去。他和贡布是同乡,如今他还会经常拜会贡布。两位攀登者更多会聊起家乡的日常生活。
关于山峰,贡布说过的一句话,让大旦增印象特别深。
1960年,中国人登顶珠峰的消息受到质疑,虽然随着登山细节的公开,更多人认可登顶的事实,但难免有人还会对此存疑。贡布的女儿曾问起父亲,当年是否登顶,大旦增还记得贡布这样回答:“一个登山的人如果欺骗了自己的成绩,这是最大的对自己的侮辱。”
▲大旦增拜访登山前辈贡布。供图/大旦增
民族品牌崛起
如今,贡布已经87岁,他特别想念家乡,那个可以望见卓奥友、希夏邦马的地方。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已难以适应那样高海拔环境。大旦增与他见面,经常是在拉萨或成都。
2008年,桑珠检查出患冠心病,医生嘱咐他不能再上高海拔地区。他最后一次去珠峰大本营,是2020年重测珠峰。他向珠峰测量登山队讲述了自己攀登珠峰的经历,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在大本营过夜他就踏上归程了。
▲2019年,电影《攀登者》在珠峰大本营举行杀青仪式,两位主演与桑珠合影。图片来源:《攀登者》
这位攀登了一辈子的老人,回到最初的起点,不禁感慨着如今攀登装备、测绘装备的先进。
国货当自强
作为世界之巅,珠峰空气稀薄,温度极低,比同纬度的海平面低53℃。在攀登中,御寒是重中之重。
高海拔羽绒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价格昂贵,当年苏联中断合作的代价更是记忆犹新。作为国产攀登品牌,凯乐石迫切希望能拥有自己的高海拔羽绒服。
经过多年研发,2007年凯乐石推出高海拔攀登羽绒服KAILAS MONT。13年过去,经过一次次迭代,MONT逐渐取得了攀登者的信任,第5代MONT已经成为8000米以上最多登山者的选择。
在高山攀登中,除了保暖性,攀登者们最关注的可能就是:如何在保暖的同时,减少重量,甚至精确到克重级别。MONT采用850蓬鹅绒,高蓬松度让更多气体起到隔绝寒冷作用的同时,兼顾轻盈,TEFLON处理实现快速干燥,在暴雪中也无惧湿冷。
在内层上,MONT连体羽绒服更有金属热放射科技加持,能吸收皮肤发散的热能,进而达到聚热升温效果,1分钟内快速升温至35℃,更长时间蓄温保暖。
除了低温,珠峰上的风速极高,就算有着高蓬松度的羽绒,如果不能够有效防风,体温依然会快速流失。对此,MONT连体羽绒服外层采用了GORE-TEX INFINIUM 8000米极地防风雪面料,在防御狂风的同时,兼顾透气性,避免了风寒和水寒这两大失温来源。
在细节上,MONT连体羽绒服更是匠心独运:在各个易磨损位置设置耐磨面料,在岩石、冰面上也不惧面料破损;更有便于如厕、防风雪倒灌、胸前收纳袋等贴心小设计。
自面世以来,MONT连体羽绒服的实力已在众多攀登者身上得到验证,帮助无数人圆梦珠峰,成为真正的精品国货,值得信赖。
国潮:中国自信
在1975年上海延吉服装生产合作社赶制出的那批羽绒服,同样帮助中国登山队顺利完成珠峰测量任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穿着自己的羽绒服,登顶珠峰。
今年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KAILAS凯乐石特推出中国新高度珠峰限量系列。整个系列以复古怀旧风作为设计主风格,复刻1975年中国登山队登珠峰时所穿的这件羽绒服 ,以致敬中国攀登力量。
衣服采用大量文化logo设计,胸标、纽扣、袖子、可撕徽章贴、《珠峰大事记》水洗标,处处在向中国人登顶珠峰60周年致敬。
1979年,英国Vouge杂志里夸张的廓形羽绒曾经掀起一阵潮流。凯乐石在对1975年版羽绒服进行复刻的同时,采用具有蓬松感的设计,在今天复古回潮趋势下,正是流行的单品设计。
国潮单品,不仅要潮,还要实用。以凯乐石在MONT上的多年经验,设计这样一款羽绒服已经游刃有余。
1975复刻珠峰羽绒服采用人体工学设计,三维立体剪裁,更适合攀登运动;800蓬鹅绒,轻盈御寒保暖;采用DWR防泼水纤维,轻柔又抗撕裂;双层防绒工艺,有效防止静电钻绒,在今天,桑珠再也不用担心过去头疼的钻绒问题了。
除了羽绒产品之外,本次凯乐石珠峰限量系列,还推出抓绒、卫衣、T恤等多项产品:1975年复刻翻领卫衣,结合大logo设计,重拾起复古运动风;新高度纪念版挎包则以黑色为主,以红色为补,在致敬的同时避免了视觉上的单一;保温杯加以大把手设计,非常适合在登山运动中使用。该系列统一的复古元素与设计理念,贯穿在了每一件单品中。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每个年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硬核青年。他们可能像桑珠一样,为了完成国家任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可能像大旦增一样,抛却安稳的工作,只为开拓新的天地,挑战自我。
梦想为峰,只为攀登。17年来,凯乐石一直在努力突破和超越,攀登中国新高度!把17年的攀登基因和硬核产品科技注入到珠峰限量系列中,支持着每一个为梦想而攀登的人,鼓励每一个人攀登自己人生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