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影像的言说

也许是对这本《国民性》有些过于期待了,所以拿到手里后,略感失望。

并不是期望这本书能够真的改变自晚清以来众多名家对国民性的定义,却也只是希望有些新的亮点。然而,开篇处编辑的宏论,明显是在引导读者:你应该想得再深一点,再深一点你就能想到“国民性”了。恕我愚钝,我真不知道如何从一幅幅照片想到国民性的问题,所以我所谈的未免文不对题。也就是说,这种过于宏观的抽象思维,给这本摄影集扣上了一顶硕大的帽子,然而本着“有图有真相”的原则,我宁可只想相信我所见到的照片中所蕴含的的东西,而不愿意做过于形而上的思考。而对图片旁边的文字,我只能甘拜下风了,因为同样看不出图片和这些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便你不能像小泉八云那样分辨日本人的美丑,也不应该把自己的国家和国人阐释成一片片雾霾呀。基于上述的原因,我决定舍弃每幅照片旁边的解说,直接看来个看图说话。

这本题词为“谨献给母亲”的影集中,呈现的是处在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状态,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人像(单人像、群像)、景象、工作照。黑白的照片更让人能专注于照片上的内容,目光呆滞的男子,空旷的空地,专心于制作棺材的木匠,模糊不清的身影,杂乱的椅子,捡拾垃圾的老人……沉重而令人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然而其中也不乏笑容灿烂的儿童,安详的沉思者,面带微笑的老妈妈,以及享受生活的开心者……平淡中又有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在图片中,我们能看到行色匆匆的背影,能看到那相似的童年,能看到那以前熟悉现在却面目模糊的“官老爷”,看到在残败家园中的生活场景,看到虚幻神话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看到拥有信仰的老人发出无限欣喜的笑容,看到几只为凸显人类疏离而抢了镜头的狗狗……

海德格尔曾经从梵高的画作《一双鞋》中阐述了画面中这双鞋所蕴含的存在的意义,我当然不如海氏远矣,我无法完全揭示这些图片中人、物、景的全部的存在意义,然而我却可以选择面对这些图片的存在以及那些无法言说的生活经历。

生活就是如此,艰辛而乏味,但人却无法逃离。有的人在镜头面前僵硬了,是意外,是抵触,还是麻木?不得而知。有的人在镜头之前自然了,是放松,是真实,还是欢愉?同样难以知晓。然而无论是僵硬还是自然,镜头前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存着,这是每一个活着的人的伟大之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