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坊 ‖ 王丽梅:燕伋的理想(散文)
【编辑絮语】“名家坊”是《毛白菜》微刊的一个特设栏目。每次我们将隆重邀请一位名家出场。或推出其最新力作,或介绍其成功经历,相信总会让您大快朵颐。本期出场的是作家王丽梅。
通往千阳的路,自古就是一条名扬四海的尊师之路。因了两千多年前的圣贤孔子,还有他那因登高望鲁尊师而闻名天下的弟子燕伋。
一次从千阳匆匆而过的经历,在这个从东向西一眼望尽的小县城,不经意间看见了燕伋望鲁台的大牌楼,来不及驻足观望,心里留下了一丝遗憾。
曾经流连于曲阜的孔林孔庙,崇德尚礼,身置其中,不由令人想起神鸦社鼓这个古董一般的词汇。雄伟高大的孔庙里的大殿、宗祠传递出肃穆、庄严的气氛。徘徊其间,宗庙、社稷这两个词蹦出脑海。细想,在中华大地上没有哪个家族的宗庙会与一个国家的江山社稷、政治文化制度联系的如此紧密,影响如此深远。孔庙的泱泱气势,威震华夏,那案几上供奉的牌位,各种礼器,令人想起熟悉的汉隶名帖《礼器碑》,这碑现在也应该在孔庙之内,只是当时没有找到。孔氏宗庙里依次摆放的孔家祖宗后代的牌位,安静暖暖的朝阳穿过千年古柏打在长长的侧殿里,悠长阴暗的侧殿里孔氏家族的祖宗画像及牌位显得古老而神秘,一两个人置身其中,幽静的有些怕人。
孔庙里直刺向天,或斜仰着的千年古柏、古槐,有合抱之木在晨光里吞吐着氤氲于树木林荫间清新的氧气,行走其间,呼吸着弥漫着孔子思想的空气。看过金声玉振牌坊、石桥、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和大中门,一路走来,古柏葱翠。孔庙里必看的是有万世师表的大成殿,殿里供奉着孔子像,两侧配祀颜回、曾参、孟轲等十二哲像。大成殿前露台宽阔,为祭祀时舞乐之处。殿前相传是孔子讲学的所在,旁边建有“杏坛”亭,古柏苍苍,行走其间,感觉孔庙无比的安静肃穆,在这里让人感到先贤无声的力量。
大成殿始建于宋朝,历经千余年,清朝时扩建至今摸样。经过大殿,空气间散发出古建筑的陈年之气。偶尔,传来悠远的钟磬声,你会被空气中的香火味牵引,顺着岁月的小道,来到孔府的宅院。在一院院显示着长幼尊卑、秩序井然的孔子后人的宅第,寻觅数千年来,影响中国历史的儒家文化鼻祖孔子的踪迹,这里是中华民族儒家经典、宗法礼教的发源地。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 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流传至今的《论语》是孔子“仁政”、“礼教”的思想的,生于动荡的春秋时代,一生奔波于春秋各国的孔子,执着地推广仁政的政治思想,成就了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作为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牢固地位。司马迁曾对孔子敬仰备至:“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曲阜——曾是燕伋心心向往之地。曲阜在春秋时期是鲁国之地,也是孔子办学之地,孔子门下有72贤人,燕伋名列第36位。燕伋也是孔子在陕西最得意的弟子,千阳也因了燕伋终年登台望鲁尊师的故事,而名流千古,望鲁台成为华夏尊师重教的一个文化象征。
当我走上燕伋望鲁台,眼前是肃然而立的燕伋汉白玉塑像,我的脚步走过大牌楼、思师亭、尊师亭、启文坛、燕居宇、燕伋塾院,在这些为纪念燕伋而新建的人文景观,恍惚还能感受到新世纪的气息。有一块石碑上刻着燕伋生平功业的文字,供今人字里行间追寻燕伋的历史踪迹。因燕伋而产生的“铁肩道义”、“路不拾遗”的成语典故,成就了燕伋的英名。“吾爱吾师,更爱真理。”虽是近代人的语录,以此来概括燕伋的一生不为过。他一生追随孔子,实质上也是在追寻人生的理想。
人生理想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位字为子思,名曰燕伋的秦人,一生追随孔子,意在在学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志在立德。燕伋生于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秦地千阳水沟镇燕家山人。燕伋的父亲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嘱咐儿子赴鲁国寻找孔子求学,启文造化。燕伋遵从父亲遗命,曾经三赴曲阜,拜孔子为师,他潜心学业,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一起追随老师到各国考察宣传孔子的仁政思想。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燕伋寒窗苦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终于在40岁时,荣归故里。燕伋在渔阳设坛教书,收授弟子,传道授业,执教十八年,燕伋开启了三秦教育之先河。教书之余,因他十分想念恩师,相传每日早晚用衣襟撩土筑台,他的行动,感动了他的学生和周围住户,他们纷纷前来帮忙,终于筑成了名垂千古的中华尊师重教第一台——燕伋望鲁台。
历史上,登高望远有其寓意,登高给人以视野开阔和精神的引导。梁衡先生说,“要造就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人,登高恐怕是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却一直在使用的手段。凡人素质中的胸怀开阔、志向远大、感情激越的一面确实要凭高御风、采天地之正气才可获得。”燕伋的登高望鲁,不仅是对老师的崇敬与思念,更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景仰。孔子的民本思想,即“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开启了“君轻民贵”思想的先河,代表那个时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孔子的“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术授人”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个层次。
孔子是有抱负的文化人,有思想的官员。他所处的时代,诸侯各国纷争不断,百姓涂炭,孔子奔波辗转于各国传播他的仁、礼治国的思想,虽屡遭挫折,经历困苦,仍不改其志,这就是儒家传统最早的仁礼治国、文化治国的思想。春秋以后的400多位帝王,大多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和注释者,得之者治,不得者乱。
燕伋登高望鲁思念老师,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认同的与追随,一种文化政治的渴望。于是这望鲁台成为中华文明尊师重教,追随尊崇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文化符号。
燕伋思师心切,当他得知老师的儿子伯渔去世时,在他58岁的时候,又一次开启了跋山涉水,这是他人生中第三次赴鲁,前往曲阜看望安慰老年丧子的恩师,燕伋在曲阜陪孔子度过了四个春秋。在孔子去世后,他坚持服丧三年,待他再回到故里渔阳时已是65岁的老人了。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年,燕伋也终老于千阳,终年66岁,葬于千河南岸的寨子村西,古碑为证。
燕伋求学于孔子,受老师的耳濡目染,周游列国,考察礼制,他受齐桓公的雄才大略、英风豪气的熏染,大大开阔了眼界。他为孔子守孝,其间与众师兄弟整理修订孔子的《论语》等著述,成为孔子衣钵的传承人。
而今,当孔子学院遍及世界各地,当儒家学说又重回华夏大地的时候,我们再回想那些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朝闻道,夕死可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辩证的眼光再看孔子的这些名言,至今读来仍不过时,其思想和文化寓意依然深刻,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再看今天的国际、国内,文化政治,孔子的思想对一个国家的治国安邦仍有着重大的意义。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燕伋要撩土筑台、登高望鲁,思念恩师的那深情的遥望。
【作者简介】王丽梅,笔名黎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国防作家协会副主席,龙山书院签约作家。散文、文艺评论、报告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妇女报》《中国航空报》《中国剪报》《新湘评论》《生态文化》《创作评谭》《青海湖》《重庆晚报》《文化艺术报》《湖南报告文学》等报刊。多篇系列散文作品入选陕西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丝路之魂丛书”散文集《丝路之魂·往事与前瞻》《丝路之魂·历史与文化》。曾获2015年度《人民文学》第三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旅游散文征文大赛佳作奖。
延伸悦读
名家坊 ‖ 王丽梅:那迎风飘舞的粉红丝带 ——乳腺癌患者调查手记(4)(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