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 | 耳石症的诊断与手法复位法治疗

ENT时空

20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耳石
正常人的内耳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一种比芝麻粒还小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称为耳石。

耳石帮助我们感知正常运动的速度与方向

人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
球囊、椭圆囊称为耳石器。有的医生把由于耳石器病变引发的眩晕称为耳石症。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在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斑的耳石膜内,后者是酸性粘多糖,将耳石紧紧固定在囊斑上面,因此,正常的头部和身体活动时并不会脱落。但是当外伤、局部血管痉挛(生气、熬夜、劳累等可诱发)时,耳石有可能脱落下来,随着头部活动而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

扫描电镜下的耳石

疾病简介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据报道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发病因素
目前耳石症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两种:
一、管结石症( canalithiasis)
椭圆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起内淋巴流动,导致壶腹嵴嵴帽偏移,从而岀现相应的体征和症状。当耳石颗粒移动至半规管管腔中新的重力最低点时,内淋巴流动停止,嵴帽回复至原位,症状及体征消失。
二、嵴帽结石症( cupulolithiasis)
椭圆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黏附于壸腹嵴嵴帽,导致嵴帽相对于内淋巴的密度改变,使其对重力敏感,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
耳石症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

1)耳石病: 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时,椭圆囊囊斑发生变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再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三种半规管均可受累,其中后半规管最多。  

2)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3)头部外伤或耳部手术: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如“挥鞭样损伤”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术如镫骨手术时,可因局部压力或镫骨足板镶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4)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

5)骨质疏松症 :国外研究中老年女性BPPV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而正常对照组仅为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与BBPV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其致病因素仍有待深入研究。 

临床表现
一、5个特征性表现:
(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二.眩晕患者如果表现天旋地转,不敢睁眼,就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时还会有腹泻的症状,这是由于植物神经反射引起的。
三.有的人心慌、胸闷、憋气、出冷汗,因为患者憋气而造成拼命喘气,二氧化碳过度排除后,出现低二氧化碳血症,出现手脚发麻、抽筋等表现。有时症状表现如同晕车,也会出现恶心、呕吐、心慌、面色苍白等。
四.典型的表现还有体位改变后数秒出现,一般持续时间很短,大概几秒到几十秒。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很快眩晕的感觉就消失了。
临床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1)按病因分类
①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②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2)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①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②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③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④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耳石症诊断
耳石症的诊断完全依据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
位置诱发试验:
(1)Dix-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
为前、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检查诊断方法
(2)roll test 滚转试验
可诊断外侧半规管的耳石症
治疗方法
#耳石复位治疗#
1、Epley耳石复位法
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主要采取Epley耳石复位法。
患者从坐位快速变成仰卧位,患者向下,头后仰45°,头稍伸出床沿做30度半悬垂位,患耳向下,至少保持30秒以上,患者出现典型的眼震。
将头逐渐转正后,继续向健侧转45°,使耳石接近总脚,保持头位30S以上。
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S以上。
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2、Lempert翻滚复位法
水平半规管BPPV采取翻滚复位法
患者从仰卧位向健侧连续翻转3个90°(见图),头位转换过程要求迅速,变位后每一头位保持不变,直至眩晕消失后30S—60S。
全部复位过程反复进行多次,任意头位均无昡晕及眼震出现,即可认为耳石颗粒自水平半规管内完全排出,其后再重复上述复位程序1~2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