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从登州迁到潍县的姓氏不少,于、姜、孙、牟在列 2024-06-11 20:21:42 元末,青齐淄潍一带频遭涂炭,人口损失不小。有研究者认为,明初潍州降级为潍县,就有此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洪武年间的大移民过程中,潍县就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移民输入地。根据民国版《潍县志稿》的记载,当时迁入潍县的移民,来源相当多样。远则云南乌撒卫,中则洪洞、枣强,近则昌邑、莒州及登莱。其中,由登州迁来的姓氏就不在少数,本文就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姓氏,进行简要介绍。从逻辑上不难推论出:在明初有能力向外输出人口的姓氏,显然是元代及之前就已经世居登州区域的望族。从记载来看,于、姜、孙、牟都属于这种情况。 《潍县志稿》载:“于氏,一族明洪武十八年由文登县赤山迁潍县,定居下密河西、下密河东、辛阜社河滩等村。”此外,还有一支称自文登大水泊迁来的于姓,因亦系赤山一脉,故县志中统称为“赤山系”于氏,与其他相传迁自山西洪洞县等地的于姓相区别。这支文登赤山于姓人迁居潍县之后,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科甲也比较鼎盛,清末曾官至河南巡抚的于荫霖算是一个例子。《河南巡抚吉林于公墓志铭》称:“公讳荫霖,字次棠,又字樾亭。先世文登人,明初迁居潍县。公曾祖讳居安,当嘉庆时山东大饥,携家再迁至吉林之伯都讷厅,遂占籍焉。”也就是说,他是潍县赤山系于氏闯关东的后人。姜氏,一个相当典型的胶东土著姓氏,族人多以现威海乳山的峒岭村(原宁海州地界)为祖居地,登州府下属州县基本都有姜姓聚居。根据《潍县志稿》记载,“姜氏,一族明永乐初由莱阳县迁居潍县北八里姜家庄。”实际上,登州姜姓跨过胶莱河西迁并非只有潍县一例,昌邑还有一支姜姓是由黄县迁来,后来也在当地发展成望族。 福山孙氏,在胶东居住的历史也相当悠久,相传唐初兄弟八人自辽东渡海在八家口(福山八角)登陆,数百年间,遂繁衍为大族。在《潍县志稿》当中,记载有两支从福山县迁来的孙姓。“一族始祖福谏,明正德、嘉靖间由福山县迁潍县辛家庄。”还有一支孙姓迁来的具体时间失考,大致也是在明代前期,“先世由福山县迁潍县,明隆庆中大水,宗谱漂没无存,以赟为始迁祖,上数世失考”。 而南宋时就定居栖霞县、元代显赫一时的铁口牟氏,在明初也向外迁出不少族人,比如日照、安丘等。根据《潍县志稿》的记载,潍县牟家温庄(现潍坊市寒亭区牟家温庄村)的牟姓人,就是栖霞县迁入。志称:“牟氏,一族明洪武中由栖霞县迁居潍县牟家温庄。” 除了于、姜、孙、牟这四个典型的姓氏之外,县志中还有关于其他一些有“登州特色”的姓氏迁入潍县的记载。比如:“毕氏,一族明末由文登县大柳树庄迁潍县富郭庄。隋氏,一族始祖刚,明洪武中迁潍县刘家庄子(虽未明言迁出地,但结合族谱来看,应属栖霞蛇窝泊一脉)。栾氏,一族始祖初芳,明洪武初由黄县迁潍县华疃庄。”此外,莱阳张氏也有迁徙潍县的例子,建立的村庄称作“张家院庄”。只不过时间已经到了清乾隆朝,与前面明代迁徙的背景大不相同了。 赞 (0) 相关推荐 被宋徽宗下令破了龙气的此人,仍然当了皇帝,还在山东新置十余县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与金.银等矿产资源蕴藏量极其丰富的招远市相邻,但是在网络某百科矿产资源的介绍里却未显示其境内有金矿.不过在光绪年间修撰的<栖霞县志>"沿革"里却有着这 ... 从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军港,登州蓬莱水城,看明清海防最大漏洞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明忆 字数:3140,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明代海军的发展,一直是网络上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为曾经组建过庞大舰队,但同时又被倭寇大肆袭扰的朝代,明代的海防和海军建设,可谓是充斥 ... 明末“登州夏家疃上岸”事件,毛文龙被杀的导火索之一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发生在明末的大事.其影响深远,而又众说纷纭,俨然成为一桩历史公案.认为袁崇焕错杀者有之,认为毛文龙该杀者有之,认为毛文龙该杀但不应由袁崇焕擅杀者亦有之. 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 ... 京剧《打登州》流水板唱段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 京剧《打登州》流水板唱段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 三藩之乱的连锁反应,山东登州曾有一次蹊跷的人事变动 在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夏天,当时的山东省登州府城中,茶馆酒楼里的人们或许都在议论这样一次蹊跷的人事变动:朝廷下令,驻扎当地的登州镇总兵石文炳与邻省的真定镇总兵何傅对调,而彼时距离石文炳上任还不 ... 【孔庙】江苏太仓文庙:万户故第,州迁学废 太仓属苏州地区,该地区创办官学的时间可追溯到唐宝应年间,节镇李栖筠在府治之南创建学庐.北宋时,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从而使得当地的教育十分发达. 太仓州学的前身是昆山县学,昆山先有孔庙后有县学,唐大历九 ... 宋王居卿,字寿明,登州蓬莱人, 王居卿,字寿明,登州蓬莱人,以进士至知齐州,提举夔路京东刑狱.盐铁判官.建言商贾转百货市塞上者,听以家赀抵于官,为给长券,至卖所,并输征税直,公私便之. 出知扬州,改京东转运使.青州河贯城中,苦泛溢 ... 明朝第一位“武状元”,平定孔有德叛乱时在登州战死 古代科举有文武之分,两者皆有状元. 严格来说,殿试第一名才可以称作"状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文科殿试早已有之,而武科殿试迟至明末才称为定制. <明 ... 胶东风光:一年春好处,绿柳染登州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代文学名家韩愈的这句诗的,如今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春季的好风光 不过,"烟柳"多指柳树吐絮之后的场景,时节更接近于晚春.而眼下 ... 马连良《打登州》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元末,青齐淄潍一带频遭涂炭,人口损失不小。有研究者认为,明初潍州降级为潍县,就有此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洪武年间的大移民过程中,潍县就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移民输入地。根据民国版《潍县志稿》的记载,当时迁入潍县的移民,来源相当多样。远则云南乌撒卫,中则洪洞、枣强,近则昌邑、莒州及登莱。其中,由登州迁来的姓氏就不在少数,本文就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姓氏,进行简要介绍。从逻辑上不难推论出:在明初有能力向外输出人口的姓氏,显然是元代及之前就已经世居登州区域的望族。从记载来看,于、姜、孙、牟都属于这种情况。 《潍县志稿》载:“于氏,一族明洪武十八年由文登县赤山迁潍县,定居下密河西、下密河东、辛阜社河滩等村。”此外,还有一支称自文登大水泊迁来的于姓,因亦系赤山一脉,故县志中统称为“赤山系”于氏,与其他相传迁自山西洪洞县等地的于姓相区别。这支文登赤山于姓人迁居潍县之后,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科甲也比较鼎盛,清末曾官至河南巡抚的于荫霖算是一个例子。《河南巡抚吉林于公墓志铭》称:“公讳荫霖,字次棠,又字樾亭。先世文登人,明初迁居潍县。公曾祖讳居安,当嘉庆时山东大饥,携家再迁至吉林之伯都讷厅,遂占籍焉。”也就是说,他是潍县赤山系于氏闯关东的后人。姜氏,一个相当典型的胶东土著姓氏,族人多以现威海乳山的峒岭村(原宁海州地界)为祖居地,登州府下属州县基本都有姜姓聚居。根据《潍县志稿》记载,“姜氏,一族明永乐初由莱阳县迁居潍县北八里姜家庄。”实际上,登州姜姓跨过胶莱河西迁并非只有潍县一例,昌邑还有一支姜姓是由黄县迁来,后来也在当地发展成望族。 福山孙氏,在胶东居住的历史也相当悠久,相传唐初兄弟八人自辽东渡海在八家口(福山八角)登陆,数百年间,遂繁衍为大族。在《潍县志稿》当中,记载有两支从福山县迁来的孙姓。“一族始祖福谏,明正德、嘉靖间由福山县迁潍县辛家庄。”还有一支孙姓迁来的具体时间失考,大致也是在明代前期,“先世由福山县迁潍县,明隆庆中大水,宗谱漂没无存,以赟为始迁祖,上数世失考”。 而南宋时就定居栖霞县、元代显赫一时的铁口牟氏,在明初也向外迁出不少族人,比如日照、安丘等。根据《潍县志稿》的记载,潍县牟家温庄(现潍坊市寒亭区牟家温庄村)的牟姓人,就是栖霞县迁入。志称:“牟氏,一族明洪武中由栖霞县迁居潍县牟家温庄。” 除了于、姜、孙、牟这四个典型的姓氏之外,县志中还有关于其他一些有“登州特色”的姓氏迁入潍县的记载。比如:“毕氏,一族明末由文登县大柳树庄迁潍县富郭庄。隋氏,一族始祖刚,明洪武中迁潍县刘家庄子(虽未明言迁出地,但结合族谱来看,应属栖霞蛇窝泊一脉)。栾氏,一族始祖初芳,明洪武初由黄县迁潍县华疃庄。”此外,莱阳张氏也有迁徙潍县的例子,建立的村庄称作“张家院庄”。只不过时间已经到了清乾隆朝,与前面明代迁徙的背景大不相同了。
元末,青齐淄潍一带频遭涂炭,人口损失不小。有研究者认为,明初潍州降级为潍县,就有此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洪武年间的大移民过程中,潍县就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移民输入地。根据民国版《潍县志稿》的记载,当时迁入潍县的移民,来源相当多样。远则云南乌撒卫,中则洪洞、枣强,近则昌邑、莒州及登莱。其中,由登州迁来的姓氏就不在少数,本文就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姓氏,进行简要介绍。从逻辑上不难推论出:在明初有能力向外输出人口的姓氏,显然是元代及之前就已经世居登州区域的望族。从记载来看,于、姜、孙、牟都属于这种情况。 《潍县志稿》载:“于氏,一族明洪武十八年由文登县赤山迁潍县,定居下密河西、下密河东、辛阜社河滩等村。”此外,还有一支称自文登大水泊迁来的于姓,因亦系赤山一脉,故县志中统称为“赤山系”于氏,与其他相传迁自山西洪洞县等地的于姓相区别。这支文登赤山于姓人迁居潍县之后,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科甲也比较鼎盛,清末曾官至河南巡抚的于荫霖算是一个例子。《河南巡抚吉林于公墓志铭》称:“公讳荫霖,字次棠,又字樾亭。先世文登人,明初迁居潍县。公曾祖讳居安,当嘉庆时山东大饥,携家再迁至吉林之伯都讷厅,遂占籍焉。”也就是说,他是潍县赤山系于氏闯关东的后人。姜氏,一个相当典型的胶东土著姓氏,族人多以现威海乳山的峒岭村(原宁海州地界)为祖居地,登州府下属州县基本都有姜姓聚居。根据《潍县志稿》记载,“姜氏,一族明永乐初由莱阳县迁居潍县北八里姜家庄。”实际上,登州姜姓跨过胶莱河西迁并非只有潍县一例,昌邑还有一支姜姓是由黄县迁来,后来也在当地发展成望族。 福山孙氏,在胶东居住的历史也相当悠久,相传唐初兄弟八人自辽东渡海在八家口(福山八角)登陆,数百年间,遂繁衍为大族。在《潍县志稿》当中,记载有两支从福山县迁来的孙姓。“一族始祖福谏,明正德、嘉靖间由福山县迁潍县辛家庄。”还有一支孙姓迁来的具体时间失考,大致也是在明代前期,“先世由福山县迁潍县,明隆庆中大水,宗谱漂没无存,以赟为始迁祖,上数世失考”。 而南宋时就定居栖霞县、元代显赫一时的铁口牟氏,在明初也向外迁出不少族人,比如日照、安丘等。根据《潍县志稿》的记载,潍县牟家温庄(现潍坊市寒亭区牟家温庄村)的牟姓人,就是栖霞县迁入。志称:“牟氏,一族明洪武中由栖霞县迁居潍县牟家温庄。” 除了于、姜、孙、牟这四个典型的姓氏之外,县志中还有关于其他一些有“登州特色”的姓氏迁入潍县的记载。比如:“毕氏,一族明末由文登县大柳树庄迁潍县富郭庄。隋氏,一族始祖刚,明洪武中迁潍县刘家庄子(虽未明言迁出地,但结合族谱来看,应属栖霞蛇窝泊一脉)。栾氏,一族始祖初芳,明洪武初由黄县迁潍县华疃庄。”此外,莱阳张氏也有迁徙潍县的例子,建立的村庄称作“张家院庄”。只不过时间已经到了清乾隆朝,与前面明代迁徙的背景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