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任何人相处,都要表现出这3种特质,不然你容易被伤害
作家三毛曾经说:“心之如何,有似万丈迷津,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当你走尽人世繁华,尝尽辛酸苦辣之后,总会明白,能够真正帮助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亦是如此。
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态度,其实都是你教会的。另一个人之所以会那样对你,是因为,他可以那样对你。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而性格就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保护方式的集合体,是一套自我防御系统。
一个人如果只有善良,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一个人过于善良,反倒是更容易引来别人的伤害。
善良过头了,就是懦弱。
与任何人相处,都要表现出这3种特质,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家人和真正的朋友。
不做软弱的人,表现出“我并不好惹”的特质
听过这样一句话,深有感触:
“在人际关系上你追求别人认同,这是本能。人屈从这种本能,便无法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有被讨厌的勇气。”
有一部分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刻意地忽略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去围绕着别人的愿望行动。
可往往这样的表现形式,没有个人观点的输出,那么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被忽视。而被忽视的代价,就是他就守不住自己的权益。
而当一个人在集体中处于最劣势,无权益表达能力的时候,他的心态就逐渐失衡。
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他无法学会拒绝别人。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不想拒绝,而是他内心自卑,他担心自己拒绝别人,会让对方不愉快。
于是,他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可是经常压抑自己的人,是不会快乐的,而遵从了这种“压抑”后,并更加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真正能在人际关系中站住脚的,是不要在相处中表现出自己的“软弱可欺”,适当的表现出一些“我并不好惹”的特质,反而会更得到别人的重视。
不做纠结的人,表现出双方的关系可以随时结束的特质
奥黛丽·赫本说:不去试图摘月 ,要让月亮奔我而来。
习惯纠结的人,做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决定,也总会瞻前顾后,思考太多。
有些人恐惧“被抛弃感” ,但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任何关系都是允许结束、破裂的。所以,当你在一段关系中长期感受到不舒服,就是结束它的时候了。
不要刻意追求尊荣和认同,你能够得到对方在意,不是因为你得小心翼翼,反而是因为你表现出的“双方的关系可以随时结束”的特质。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在感情中总会莫名其妙地提出分手,因为她想在别人抛弃自己前,甩掉对方,以掌握关系中的主动权,获得一点安全感。
这就是一个反面的教材,我们以随时可以结束的状态,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一段交际关系,也是为自己在这段关系中争取到应得的位置,而并不是说真正的要去提前结束每一段交往。
这个“随时可以结束”,只是让你在这段感情或是人际关系中,不要经常处于一种劣势,而是要让自己处于一种有底气的状态。
想要经营一段成熟的关系,就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我提升和成长上面,等你实力增强了,认可便会随之而来。
不做讨好的人,表现出双方人格上平等的特质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形象:索尼娅。
索尼娅甚至不惜牺牲掉自己的幸福,也要去满足所有人。在她的认知里,如此去做便能够赢得别人的赞赏和喜欢。
然而结局是,她最终落得孤零零的一个人,根本没有人真正的喜欢她。
具有讨好型的人格的人,却无法在一段交往中,处于平等状态的。
相反,心理学上的“狄德罗效应”告诉我们,在这份感情里如此去做,对方很容易会出现了“愈获得愈不满足”的心理现象,即使你付出再多,都难以配得上他膨胀的欲望。
在一段人际交往中,不要谄媚、讨好、放低自己,这并不会让你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同。
就好像一个人陷入低谷时,不要期待有人来救你,凡事最终还得靠自己。而一个懂得靠自己的人,是不会在交往中无故放低姿态的,也不会刻意去讨好别人,乞讨一份情谊。
如果你在交往中展现出这一个特质,必定是会受到伤害的,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是你自己。
怀疑别人对自己排斥,其实是不能自我接纳。
很多人在情感上总是会猜忌,对方会不会嫌弃自己,自己是不是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可。如果两个人地位悬殊,或是在相识之初有这样的短暂疑问,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经常会有这样的思考,那么这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而一个人的不自信,根本上是他并没有真正地去接纳自己。
如果连你自己都无法接纳自己,如何让别人真心地对你?
当然,我们在交往中也会遇到瓶颈。对于努力后仍不被接纳和认同的环境和圈子,要果断离开,不要挤圈子。
圈子不同不可硬融,不然受挫的只能是你自己。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想受到伤害,那么,“让自己成为圈子”就是最高境界的体现了。
了解更多更情感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