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刺绣曾是男人的事情
最近,在热播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的才艺展示环节,武力值担当的霸气大哥赵文卓从包中掏出自己的刺绣成品,惊呆了全场选手。他解释,小时候为了攒买电视机的钱,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妈妈绣花,学了刺绣这门手艺。
这样的铁汉柔情、猛男绣花不仅在今日社会十分稀少,在中国过去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分工下也不可多见,然而,在明中后期之后的广东却十分正常普遍,成为粤绣的一大特色。
梁秀玲给我们介绍道,很多人都以为广绣始于唐朝,其实可以追溯到西汉,当时已经出土有很多关于广绣的日用品,只是从唐代开始才有文字记载。
据唐代《杜阳杂编》记载,广东南海有位进贡朝廷的豆蔻姑娘叫卢眉娘,她在一块一尺见方的手绢上绣了七卷法华经,字如粟粒而笔画分明,精细工整,唐顺宗李诵见了大为赞赏,称她为神姑。到了明清,随着手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吸收了各地刺绣并形成自己特色的粤绣更是盛行。
卢眉娘
彼时的广州口岸通商便利,贸易交往繁荣,特色手工艺品远销海外,其中便有粤绣商品。
清晚期 粤绣花鸟四条屏
这些刺绣精品来自广东绣工之手,他们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可见广东男人的绣针功夫一点也不比绣娘差。传统社会的分工和习惯使刺绣成为一门女性专属的传统手工艺,但这种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在广东却被打破。
由于带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精致的做工,粤绣的需求十分旺盛,绣工加班加点赶活儿是常有的事,再加上粤绣作品篇幅大,常常需要长时间站立,体力和耐力稍逊一筹的女工就落了下风,因此绣行只招 ' 花佬 '(男绣工的俗称)。
粤绣凭借着饱满的构图和色泽、多样变化的针法自成一体,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闻名世界。粤绣又分为广绣和潮绣两个流派。梁秀玲所在的广绣家族自 1838 年清道光年间开始祖祖辈辈都从事该行业,至今已传至第六代。梁秀玲是广绣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出生于广绣聚集发源地番禺区新造镇的一个村子里,在这里,不论男女,皆以刺绣为生,可见当时行业的兴盛。
她自小在绣架上长大,五六岁就跟着母亲学广绣,常常练习刺绣到午夜,这样严格的训练也沉淀了梁秀玲的刺绣技艺和气质,举手投足皆是时间酿造的韵味。
梁秀玲
' 等长大以后,离开妈妈的管教,我就再也不绣广绣了!' 梁秀玲给我们分享成长中真实的心路感受,而真正长大后随着思想的成熟,她却发现自己骨子里仍然对这门技艺是喜欢的,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难以割舍。
' 每绣完一个卖出去,就好像嫁了女儿一样。但我不能因为不舍而一直留在自己身边,更希望给它找个好人家,让它去到喜欢它的人身边。'每一副绣品的诞生,都是从绣者生命割离开来的一部分心血。
成为母亲的梁秀玲同样继承了这种培养方式,她的一对 90 后子女也从小学习刺绣,一边读书上学,一边绣自己的作品。在时代审美的发展变化下,广绣渐渐跳出了传统刺绣画的框架,他们将广绣与家居软装结合,如屏风、挂画、门帘、布毯,走出一种极具生活审美的特色装饰风格。
梁秀玲子女 - 梁晓曼和梁可维
除了追求广绣的创新和生活应用,他们以 ' 绣手 ' 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在多所学校中作为广绣培训老师传播广绣艺术,播种下以匠心织造美丽的种子。
作为培训老师传播广绣艺术
广绣,绣在了粤剧舞台上的每一位鲜活的历史角色上,绣在了古今同穿的民族华服上,绣在了每一处认真生活的角落。
作 ' 绣 ',秀出的是精致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