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华为、茅台……圈外大佬进军房地产的幕后真相
艳姐说
最近,一些“圈外人”的出手“搅局”,让平淡了好一阵的土地市场再起波澜。
先是小米和华润联手拿下北京市昌平区的一处公建混合住宅用地;次日,华为又豪掷重金,喜提东莞市松山湖三大巨无霸地块。
而此前不久,卖酒的贵州茅台集团也变更经营范围,新增房地产开发及租赁业务。
短短十来天,三家非房企在地产圈的行动挑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房价要涨”的声音甚嚣尘上,周边也不断有朋友来问,“房地产是不是真的要回春了?”
最夸张的是,艳姐还看到一篇十万+的自嗨文,字里行间鼓动人们买买买,“你天天在说房价会跌!难道你比这些大佬更有内幕消息?”一句话呛得人无言以对。
冷静下来,艳姐今天想就这件事和大家聊聊:这房地产到底还行不行了?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三家企业拿地要干什么?
先看小米拿的这块地。
关于本次拿地的用途、双方具体合作形式的问题,小米还未正面回复。
不过根据土地出让条件,该地块总建筑面积中,住宅部分为41181.6平方米,公建部分(包含但不限于商业、办公)为96090.4平方米,比例为3:7;地上公建建筑规模的50%需自持、自持年限不低于20年。
再加上该地块距离小米正在建的新总部小米科技园不到10公里,因此有媒体猜测,小米可能是用来建自家的办公区,或者给员工建房,也可能是自持作为员工宿舍。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叫“进军房地产”,顶多是为员工谋福利。
再来看华为。
华为此次在松山湖拿的三块地均为工业地块。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包括这三宗在内,华为今年共在东莞拿了10块地,其中5宗为科研用地,4宗工业用地,1宗仓储用地。考虑到近年来华为企业制造重心逐步向松山湖迁移,所以用途基本就定死了。
当然,随企业发展而来的是大量员工的居住问题。
据报道,从2012年至今,松山湖共供应了11宗人才房配套地块,其余10宗地块均由华为夺得。
这些地块均用于松山湖(生态园)园区重点及高端企业总部人才房配套项目,项目建成后商业配套不允许对外销售,住宅要求带装修销售。
由此可见,华为拿地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技术研发和解决华为员工的居住问题,而并非卖房盈利。而且,这些房子对周边楼市的影响也并不大。
至于茅台,其早前的经营范围就已经涉及房地产,但是仅限于商业、办公用房出租。现在变更成房地产开发及租赁,意味着业务范围的扩大,接下来会有什么新动作,还需要拭目以待。
话说回来,即便这些非房企真的要进军房地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因为房地产企业也在盯着别的行业啊!
比如龙头房企恒大,就是玩跨界的典型代表,从冰泉到粮油,从健康医疗到体育足球,最近又开始涉足人工智能,布局汽车行业……忙得不亦乐乎。
还有一些房企开始通过“更名”撕去业务“单一化”的标签,谋求多元化发展。比如,保利地产更名为保利发展,雅居乐地产更名为雅居乐集团、龙湖地产更名为龙湖集团,等等。
我们借克而瑞整理的TOP30房企布局创新化业务情况表看一下,很明显,基本每家房企都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既然房企想淘“非地产的金”,为什么非房企不能端“地产的饭碗”?
事实上,目前房地产行业里有不少房企都是非房企出身,比如中粮,最初就是一家粮油公司;华润,最初是做贸易的。
还有美的、格力、海尔、苏宁、海信、雅戈尔、新希望等,都已经涉足房地产业务,有的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了。
所以,即便小米、华为和茅台大大方方地宣布:我就是要进军房地产,艳姐觉得也没什么问题。
之所以此次小米、华为拿地的事情引发了这么大的关注,无非是因为这个时间点有点敏感。
目前,“楼市寒冬”已成行业共识。一些高瞻远瞩的房企早已做好保暖防备,谨慎拿地;没有准备好“棉衣”的房企则被冻得遍体鳞伤;就连龙头老大万科都喊出了“活下去”的悲壮口号。
大家疑惑的是:在这个不太适合大干一番的寒冬季节,为什么这些“圈外人”不守着自己前途光明的本职行业,偏要一脚踏进“寒风瑟瑟”的房地产行业?难不成真是嗅到了市场中的积极信号,试图寻找机会?
关于非房企涉足房地产行业,艳姐猜测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均衡布局,风散经营风险。
郁亮说,十年后,万科还是房地产公司的话,应该是比较惨的。同理,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业务过于单一,风险也是比较大的。
因为市场有不确定性,人们的需求也有变化性,这种不确定性就会造成企业经营的不稳定。
进行多元化发展可以把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散在不同的业务当中,如果某一项业务亏损,可以由其他业务的收益来弥补,从而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安全性。
2、由轻到重,提升品牌估值。
这一点在互联网行业非常明显。
和房地产企业由“重”到“轻”相反,互联网公司开始由“轻”到“重”的转变。“轻”代表平台化,而“重”则代表资本。
之前就有大佬说过,互联网要与实业融合,才是两者正确的发展方向。而拿地就是一个又快捷又实惠的途径。
和普通房企相比,互联网企业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商业用地。这些土地,不仅能作为员工福利配置,还可以成为企业资产组成中的一部分,提升企业估值,也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举多得。
3、房地产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
相对于科技、医疗这些行业来说,房地产行业的操作并不算困难。只要你拥有足够的资金,找一批懂行的人,有专业的合作方,可以说风险不高,回报不低。
当然,前提是你对企业日后的规模、品牌形象,项目的居住品质等没有太高的要求。
而且,现在很多楼盘开发环节都可以外包,对于资金雄厚的业外大佬们来说,进军房地产是很好的选择。
4、房企的融资新思路。
随着融资渠道的不断收窄,很多房企的资金链已经开始咔咔作响,加上还贷高峰期的来临,拿地对房企来说似乎是一件谨慎又奢侈的事情。
拿小米和华润合作拿地来说。
对于小米来说,如果诚如媒体猜测的那样,华润负责项目开发,小米作为项目的使用者,那么小米可以降低购买项目的成本,不让中间商赚差价;对华润来说,可以降低拿地的资金成本,提升利润空间。
这也给其他房企在融资渠道上开启了新的思路。
当然,如果小米参与此次的项目开发或者运营,对房地产行业来说,也有可能带来新的模式和趋势,尤其是在智能家居方面。
所以,无论此次小米拿地是为了什么,其背后的商业逻辑都值得思考。
坦白讲,无论是房企谨慎拿地,还是小米和华为大手笔拿地,背后折射的都是市场的变化和业务的转型。
很显然,小米、华为和茅台看到了这一点,华润也看到了。这是一个挺值的高兴的事情。
对老百姓来说,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还是先过好自己的日子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