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古代妇女的深闺之物,被现在人当作了花式“作死”工具
秋千记忆
一个人推,一个人坐着,越来越高,越来越高,随着一声声的尖叫,我们也越来越高兴。不一会儿,大家都会嚷嚷着:该我坐了该我坐了。在这含蓄的秋风中,带着别样的微笑飘荡在高空,那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了。
如今我们已经长大,曾经的大树还在,可物是人非,荡秋千的记忆也永远停留在了小时候。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手机电脑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以前的我们没有其他玩具,只能在秋千上无所顾虑悠闲自在。现在想去玩玩荡秋千也只能去游乐园找找刺激了。
秋千来源
最早关于秋千的记录,是在《艺文类聚》中:“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所以把秋千当作玩耍工具,最早可能是来自于少数民族。其中所说的寒食,便是“寒食节”。
此后,齐桓公战败了山戎,在燕国内,这个习俗也被慢慢流传了下来,每当到了寒食节,人们都会荡秋千,后来发现荡秋千的妙处,也成为了后来女子的嬉笑打闹的玩具。
秋千历史
《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曾记载:秋千者,千秋也。古代君王觉得秋千和“千秋”字意相同,希望自己可以千秋不老。所以,在皇宫内放置很多秋千,实则是为了“千秋万代”。
在唐代,秋千是宫女的必备娱乐工具,在诸多影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唐代李隆基曾把宫女们的优美身姿称作“半仙之戏”,半仙是说女子荡在秋千上,形体优美,和仙女一般。唐代之后,这种荡秋千已经成了和“踢蹴鞠”一样流行的活动了。
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梨花》中写道:月白秋千地,风吹蝴蝶衣。表现了宋代荡秋千的欢乐情景。从宋代一直到明清,秋千仍然是女子青睐的娱乐工具,而在明清一度成为了女性的标配,一直流传到了近代。
为何秋千是女性的标配
女性孤独的产物
苏轼在他的诗《蝶恋花》中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墙里佳人笑。女子深居在围墙之中,只有在荡秋千的途中,才能在跃起的刹那看一看墙外的世界,也正是这匆匆一瞥,她们内心久压不放的苦闷才得以解脱。
实际上,古代的女子极其孤独,在那个带有迷信色彩的社会里,女性红杏出墙是要面临巨大谴责的,所以这种残酷的现实让那些卑微的女性蠢蠢欲动,想要窥探外面的世界。
而女子在空中摇曳都会吸引大批男性观众的驻足观赏,想想那空中的仙女,还有那地上思绪翩翩的男子,一种别样的动态美即将呈现出来。其中描写宋慧莲:身子站得直屡屡的,端的却是飞仙一般,甚可人爱。
现代的秋千
如今,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已经慢慢消失,一些地方性的秋千特色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反,现代的秋千成为了诸多孩子们的玩具。在各处的公园里,基本上都可以看到秋千,很多家长下班后带着孩子来这里荡会秋千,也算陶冶情操,活跃下乏味的身体。
除了公园,这种多个秋千的大摆锤在游乐园开始慢慢出现,比起来单个秋千,这种项目荡得更高,速度更快,感觉更刺激。现在的人胆子大,那种疾风扑面,脱离地心引力的失重感是人们最想体验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更加刺激的项目。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